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位於張掖市城西南隅,最初的名字叫“迦葉如來寺”,又名“寶覺禪寺”“什字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稱“臥佛寺”。因“寺大、佛大、殿大”,老百姓習慣稱其爲“大佛寺”。1996年被列爲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記載,西夏國師嵬咩雲遊到張掖,正在一地靜坐,忽聽附近有絲竹聲音,循聲尋去,卻不見演奏者,疑爲“天樂”,後在“天樂”響處掘得碧玉佛像一尊,發願建造一座大寺供奉佛祖,遂在此建寺,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長溝寺

又叫“白安熬”,在裕固語中的意思是“富裕河”,附近的漢民也叫“擺浪河”。白石頭河和滿唐河是這裏的兩大水源,河水從山坡流下,進入峽谷,在巨大的石頭之間縱橫穿插,宛如巨龍擺浪而行。

長溝寺始建於1733年,是裕固族地區最早的古佛寺金窯寺的分寺,前後共有5位寺喇嘛在此主持,1958年寺院被毀。眼前的寺院坐落在一個四面環山的小盆地上,相當於一個小經堂。

紅灣寺

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0),距今260多年,位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該寺院曾多次遭受毀壞,幾移其址。最早始建於縣城南一公里處。後因部族紛爭被焚燬,後人稱這個地方爲“火燒房底子”。寺院被毀後,部落首領又發動羣衆多方籌資,在西柳溝樓兒山下復建寺院(舊紅灣寺)。到了清末時期,該寺院又在與外界的衝突中遭到破壞。第三次移址並建於1909年,由青海省互助縣卻藏活佛親自選定,並遷寺至隆場河西畔的紅灣,因其附近的山呈紅色,當地人稱爲紅灣寺。

寺院佔地面積1.8萬平方米,大殿底座面積2133平方米,上下分兩層,建築面積470.46平方米,高24.6米。紅灣寺大經堂分爲兩個部分,下面是底座部分,設計爲兩層,整座建築雄偉恢宏有氣勢,上面是重木質,爲雙重檐結構,整個底座仿藏式建築,彩繪部分採取以藏式爲主,體現了密宗特點。大殿內主色調以紅黃色爲主,大殿外部金、綠、藍爲主,適當結合漢傳佛教彩繪藝術,以達成彩繪與建築協調一致效果。

鎮風[寺]塔

位於甘州區黨寨鎮下寨村,又叫鎮風沙土塔。據瞭解,鎮風[寺]塔建於清朝康熙44年,即公元前1705年,原塔通體以土坯砌築而成,總高約15米,塔基邊寬爲9x9米,高2米,方形臺基上有須彌塔座,塔身爲瓶形覆鉢體,其上又有一層金剛須彌座,四面各開3個拱形小龕,內置佛像,座上建柱形相輪,塔頂上置瓷質葫蘆形寶瓶塔剎,瓶底有圓形寶蓋。塔表以草泥裹面。與城內的土塔結構基本一致。據說,鎮風塔的銅鈴曾經非常靈驗,每當有風沙襲來時,銅鈴總會在前一天叮噹作響,提醒人們早做準備,防禦風沙。後經300多年的風雨摧殘,如今,寺已毀去而塔基殘存。1990年5月被市政府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隨後,民間集資金34萬元於農歷三月三正式動工建設,四月八竣工。鎮風[寺]塔建於原址,塔基直徑15米,高14.3米。重建後的鎮風寺塔高聳挺拔,莊嚴凝重,古樸大方,完全復原了原塔的建築風格。

青龍寺

民樂青龍寺,背依娘娘峯,盤繞青龍嶺,面對千里河西走廊,其主體大殿置於突兀的龍頭之上,甚爲壯觀。殿前庭院內有百年老楊兩棵,其形似龍,恰似二龍戲珠,甚爲神奇。登高遠眺,境界十分闊大。其後娘娘峯神話優美、流傳久遠。相傳山下居住一家五口,一天,老父親到東面遠處去取水,遭遇不測,至晚未歸,孃親便讓三個姑娘登嶺等待。三個姑娘等了一天又一天,終沒等回父親,於是化作了三塊巨石。後來,嶺慢慢上升爲峯,三姑娘的化身便矗立至今。現在遙遙所見並排而立的那三個尖峯,即爲三個姑娘的化身,也是父女至愛、人間親情的象徵。

石佛寺

坐落在距扁都口不遠的峽谷之中, 連接西寧和張掖的227國道就從石佛寺的門前通過。殘牆上的壁畫顏色還很鮮豔,但不知是前人的遺作還是現代的新作。

聖天寺

地處民樂縣城西北角,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寺六百年來,滄桑屢更,幾度興衰。清同治四年毀於兵燹,光緒三十二年洪水千總孫蘭重修,文革期間再度被毀,倖存大殿三間,現爲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開始,陸續修建了具有江南風格的大雄寶殿一座,以及經堂、鐘樓、鼓樓、天王殿、齋堂、僧舍、客房共60多間。建築規模宏大,雄偉壯觀,殿宇巍峨,迴廊曲折,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各大殿內分別雕塑的三寶佛、十八羅漢、四大天王、觀音菩薩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而珍藏於誦經堂內的檀木雕刻的金飾千手觀音佛像,更是巧奪天工,歎爲觀止,是本寺的鎮寺之寶。

另外,新建的大悲樓內,有青銅鑄造的鎏金大悲觀音像1座,高9.9米,整個佛像金碧輝煌,蔚爲壯觀。聖天寺號稱隴上第一大尼姑庵,整個寺院佔地面積達16200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860平方米。現有僧尼 22人,主持、法師各1名,兼管周圍鄉鎮1700多名居士的佛事活動。寺內松柏青翠,古剎流芳,給人一種莊嚴、肅穆、清淨之感,是民樂縣城近郊的一處遊覽勝地。

金窯寺

景耀寺又稱“金窯寺”、“經窯寺”,位於肅南縣大河鄉喇嘛灣村,建於1644—1661年(順治年間)。裕固族原有的佛教寺院多建於清代,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寺院,共有9個寺院:景耀寺、康隆寺、長溝寺、慈雲寺、轉輪寺、紅灣寺、蓮花寺、明海寺和夾道寺。

來源:網信張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