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吃餃子突然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前從來沒有關注過這個問題,餃子湯又沒什麼味道,每次都要喝不是很沒道理嗎。。。或者說這個喝餃子湯有什麼歷史淵源?


其實就是糊精湯誒,一般講助消化,二般講有麵粉的香味,黏黏的,蠻好喝的,三般講不喝白不喝嘛,那麼多餃子吃下去了,總得喝點啥順下喉嚨啊,既然煮出一鍋來了,就喝咯,別費事再燒開水了

我爸從小教育我,原湯化原食。

另外,我從小到大吃的都是直接下在湯里的餃子。我是直到大學才知道世界上原來還有一種餃子不泡在湯里的吃法的。


難道只有我會每次吃餃子的時候劃爛兩個餃子就著湯喝了嗎
餃子湯有味道的啊,以前不喝,因為不喜歡喝熱水,現在胃不好,喜歡喝熱乎乎的東西,所以吃餃子就喝餃子湯…
家鄉的餃子是羊肉湯澆上


喝餃子湯,原因有三點。

一是「原湯化原食」,中國人認為吃完餃子喝餃子湯利於消化,這是源於古代中國人的粒食傳統。粒食,是華夏民族的傳統,古人判定蠻夷的標準就是「不粒食、不火食」。但在古代烹飪技術還不發達的時候,如果沒有湯,蒸熟或烤熟的穀物種子很堅硬,難以下咽,那拿什麼東西助咽呢?動物脂肪具有良好的潤滑效果,但古代中國畜牧業不發達,可供食用的肉食很少,先民吃不到。因此只能用湯羹,就是攪入澱粉的粘稠菜湯,通過喝湯來助咽。由這個傳統,現在吃餃子喝餃子湯,便於吞咽和消化,也就不難理解了。

二是可以凈化口腔,激活舌尖的味覺因子,更好的品嘗下一口。吃餃子,餃子餡、大蒜、醋等等,各種氣味在口腔中混合在一起,很容易吃完一口,味覺就麻木混亂了。因此用餃子湯清新下口腔,讓味覺「重置」,讓下一口的咀嚼依然保持完美的味覺體驗。這和美食家品鑒美食時,吃一口後,要喝一口水的效果一樣。

三是喝湯熱乎,這也是主要原因。北方人愛吃餃子,特別是冬天愛吃餃子,還跟餃子的「熱氣騰騰」有關係。冬天,室溫寒冷,吃頓熱乎飯,成了生活的必須。如何保證一桌子菜在客人上桌吃時還能熱乎?大體上有三種方法:

一是多個灶頭快炒,炒完上桌馬上吃。但以前平民家庭用的是燒柴火的一個大灶,今日的家庭中多是「雙灶頭」的煤氣灶,「多灶快炒」的條件明顯不具備。

二是炒一個菜吃一個菜,吃完一道再上一道。但這在合家團聚的時候,明顯冷落了主人家的「大廚」,無論做飯的是女主人還是男主人,誰都不會樂意,因此這個方案也被捨棄。

三是煮火鍋,能熱乎乎一直吃。這個方法在生活條件好,以及電火鍋普及的今天,被許多家庭採納了,但在古時的平民家庭餐桌,想備上炭,架上銅火鍋,明顯花費和難度都頗高,不適用。

各種方案都不適宜,煮餃子吃,成了最簡便也最實際的「吃熱乎飯」的方法。在大灶鍋里,一波煮百八十個餃子不是問題,家裡煤氣灶的高壓鍋,煮上三十個餃子也很輕鬆,端上來熱氣騰騰,能供五六個人吃一會,用不了十分鐘,第二鍋餃子又會被端上桌,中間不會出現冷場。

熱熱乎乎,紅紅火火,吃餃子,既體現了主人家的待客之道,有讓吃飯的溫度有了保證,氣氛也被烘託了起來。

當然,對於文人,和餃子湯還有一層意思:一盤餃子,一碗湯,頗有顏回「一簞食一瓢飲」的境界。不喝湯,怎麼能體現出逼格?


應該是餃子下爛了,都是餡兒湯、片兒湯的,過去的人覺得倒了可惜了了,所以就喝了吧。我是死活都不喝餃子湯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