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們旅居清邁以來,大家還是非常好奇我們的選擇。

  泰國的國際學校,到底哪裏好,值得我們停下來?

  巴喬讀了多久,到底有什麼改變?

  這樣的舉家遷徙真的值得嗎?

  最初我也是被Panyaden的顏值和名聲所吸引。

  當時決定留下來時候,我在文章裏面寫到:其實我最好奇的是這個孩子在全新、語言不暢的環境裏,是如何自處的?

  是進步並扭轉局面的逐漸適應,還是被孤立、冷落無法融入?

  讓我們拭目以待。

  轉眼已經讀了半年多,那今天我就好好聊聊,在清邁旅讀8個月,巴喬到底咋樣了?

  1. 英語,啥程度了?

  英語都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所以咱們就從英語說起。

  去年8月面試的時候,我和喬爸是有點緊張的。

  一來我們在開學前一週纔來申請,這個成功概率本身就是讓人堪憂的;二來巴喬的英語充其量算是零起點到初級的過度階段,簡單交流都成問題,這讓申請成功這件事情變得更加渺茫了。

  結果卻非常玄妙的當場被入取了!

  這幸福實在來得太惶恐,我和喬爸和校長反覆確認兩次,仍然難以置信,不過就這樣在驚喜中開始了清邁的旅讀生活。

  所以好多人問我,到底什麼時候開始申請最合適?

  我的建議是,有想法隨時開始,不用等。

  Panyaden幼兒活動區

  這樣一個靠中文生存、交流的孩子,在英文+泰語的陌生環境裏,需要多久能夠相對自如的進行英語基本表達?

  我的答案是一個學期。

  很多家長想要插班1-2個月,我個人經驗是孩子的英語基本不會有明顯提升,更多的是開口的勇氣和常用的語句得到習慣性的重複,但是交流和思維並不會有明顯改善。

  那麼讓我來說說巴喬這8個月的英語進化之路。

  三個月開始蹦出簡單句子

  我們也很期待巴喬英語的進步,然而我知道這是遲早的事情,所以並沒有心急,只是在默默的觀察。

  大概三個月左右,他在家自己玩玩具的時候,陸續冒出來英語和泰語了,是那種順其自然的脫口而出,我們並沒有做任何引導。

  但是讓我和喬爸哭笑不得的是,他最“熟練掌握”的竟然是這樣兩句:

  Please keep your hands to yourself.

  Stop it, I don’t like it.

  可想而知他在學校時,是反覆聽到了多少次這樣的對話,得到了多少次類似的警告呢?

  真的是我印象中的小頑皮,無論在哪裏,本性都難移。

  逐漸的,每天這樣的口語短句會越來越多。

  一個學期,纔是一個飛躍

  入學時校長就打過預防針,提醒我們第一個學期是孩子在語言等各方面最艱難的階段,第二學期基本就沒有問題了。

  事實也驗證了校長的說法,看來多數英語基礎較差的孩子都需要這樣一個適應期。

  我記得在12月學期末的時候,巴喬用英語與人的基本交流就沒有問題了。這種轉變,其實就是短句、單詞迸發期開始後,1-2個月的突飛猛進。

  巴喬和波蘭鄰居的溝通越來越順暢

  上個月一對一家長會的時候,班主任老師告訴我,如今巴喬在英語及泰語課堂上,都可以完全理解老師的指令和授課內容,同時可以流暢的表達自己的需求和發生的事情。

  而最初的時候,面對老師的課堂指令,巴喬都是需要別的同學翻譯或者模仿別人的做法,小朋友之間發生了口角,只能拉着老師去現場手舞足蹈的表達。

  如今的程度,只能說是一個順利而正常的開始。巴喬在英語的課堂演講或者回答問題上,還是缺乏自信,這一點仍然需要時間慢慢的來填補了。而且這種進步主要體現在口語表達上,讀寫方面並沒有明顯改善。

  在語言方面,我希望未來三語、四語並行,是他的基本技能。

  在同學Ben的生日聚會上

  2.一個靜不下來的大男孩,

  開始愛做手工了?

  過去幾年,看着別人家娃娃們安安靜靜的做手工,而我回頭一看我家這隻上躥下跳的大猴子,我真是想上去踹兩腳解解恨!(此處希望未來他看不到,看不到。。。)思來想去,他也就是拿到新樂高的時候,可以安安靜靜拼上個幾小時,其他時候甭想了。

  不過,竟然變了。

  當然,年齡的成長也是其中讓他有平靜能力的一個因素,但主要因素還是每一天課堂上不曾缺席的動手製作。

  家裏儲存的巴喬手工作品,這只是冰山一角

  自己做的帽子,非要帶着上學

  我和喬爸有親自跟隨並拍攝了潘雅頓一天的學習生活(以後我整理出來分享給大家),發現手工製作是每一堂課的必修內容。

  無論是英語課、泰語課、數學課還是科學課上,全部把所學知識糅合到手工製作中,鍛鍊孩子的手腦結合的同時,讓孩子對知識有更深入和多角度的瞭解。

  學習內容是認知時間,課堂上會有各種與時間相關的手工製作,幫助孩子們加深理解。

  這幾個月在芬蘭及澳洲的旅行中,但凡遇到手工製作類的,他都會積極投入並非常享受過程,可不是以前那個只找滑梯、蹦牀靜不下來的野猴子了!

  成爲一個可靜、可動,亦能夠控制自己情緒的人,是我對他的期望。

  在芬蘭Ruka小鎮,和聖誕奶奶一起做餅乾

  3. 野的一發不可收拾?

  巴喬在中國的小朋友裏,算比較野、性格外向的孩子了。

  結果去年參觀芬蘭幼兒園的時候,我發現人家芬蘭姑娘們嗖嗖的竄到樹上、蕩起鞦韆足有幾米高,然後轉身一看這個所謂的小男子漢望而卻步的樣子,又想踹兩腳了!(此處原諒我這個喜歡“攀比”的壞媽媽。。。)

  8月入學前參觀校園的時候,招生老師還介紹說學校裏面的小朋友最喜歡爬樹了!

  我看着這校園環境,不禁興奮不已,好傢伙,這絕對是養一個野孩子的最佳時機!

  校園裏面的攀爬區

  入學初期,巴喬每天都回來向我彙報。

  第一天,巴喬和我說新來的小朋友Yuri從一個小土坡上滾下來,嘴裏面都是血。

  啊?怎麼這麼不小心。

  第二天巴喬說新夥伴Ben的頭撞到了木頭上,起了個大包。

  趕緊發信息關心一下Ben的情況。

  第三天,喬爸接到了通知我們速去學校的電話。

  沒錯,這次是巴喬。

  一路上相當忐忑,可是分析一下,如果是非常嚴重的話,現在我們應該是相約在醫院。那麼很大概率應該是胳膊或者腿部受傷了。

  憂心忡忡地來到辦公室,發現小夥子抱着被臨時處理過的手臂,已經睡着了。

  可憐的樣子,讓我好一陣子心疼。

  老師很抱歉的解釋說:“他在和小夥伴打鬧,從大概一米高的架子上摔了下來,手臂先着地便受傷了。醫務人員做了簡單處置,應該沒有到骨折的地步,不過建議儘快去醫院做專業檢查。”

  瞭解了情況,是不是校方疏忽已經不重要了,趕緊去醫院。巴喬被醫院確診爲右前臂骨裂,綁了一個多月的石膏。

  不過第二天就跟沒事人似的繼續上學,用左手吃飯、寫字、做遊戲,總之啥也沒耽誤。

  身殘志堅既視感

  這次的經歷對於他來說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爲在那之後,面對高難度的攀爬、互動,他學會了更加謹慎和量力而爲。

  出師不利影響了他狂野個性的塑造嗎?

  並沒有。

  這幾個月下來,不僅爬樹變成小菜一碟,而且鞦韆也能”直衝雲霄”了,沒事還能爬到較低的竹子房樑上像個長臂猿一樣盪來盪去,儼然已經成爲之前我們看到的那些芬蘭孩子們了!

  其實選擇了這樣自然、放養、野性的學校,就要做好足夠的思想準備。

  他們有更多戶外活動、運動、挑戰的機會,當然也有更多受到傷害的可能。

  我希望他在這樣的環境裏,學會如何保護自己,同時更清楚自己的界限所在。

  4. 學校裏的中國社區“聯絡員”?

  這個小變化徹底在我和喬爸的意料之外了。

  俺倆的性格里都沒有自來熟這部分,都比較慢熱,也缺少對陌生人主動示好的能力。

  雖然這兩年也在努力的學習,但是成效並不明顯。

  這事得從上學期的一次學校活動說起。

  11月份有一個高年級的話劇表演,家長和低年級的孩子們都被邀請來觀看。

  我和巴喬剛一坐下,周圍幾個不同年齡的中國女孩都大聲喊:“巴喬,巴喬,巴喬!”

  這幾個都是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就非常好奇。

  “你怎麼認識巴喬呀?”

  “就是她見到我就主動和我打招呼,我們就認識啦!然後一個介紹一個,我們就都熟悉嘍~”

  我轉過來對着巴喬說:

  “沒想到你還挺喜歡搭訕呢!”

  小夥子倒是特別坦蕩,“當然!我見到中國小朋友就是想認識一下!”

  學校裏組織家庭一起插水稻

  後來在12月的NAP集市上,巴喬碰到了兩個中國媽媽,竟然也都能熱絡的打起招呼來!!

  還喊我:“媽媽,你過來一下,這是在潘雅頓上學的小朋友媽媽,你倆加一下微信認識一下吧!”

  整的我有點發懵。

  就這樣,加了幾個家長的微信,她們告訴我:“每天早上在學校相遇,巴喬都會大老遠的喊阿姨,然後一來二去的還能聊上幾分鐘!”

  他這一點真是把我和喬爸給逗樂了,絕對佩服的五體投地,我倆甘拜下風!

  現在放學偶爾去接他,你就看他有多忙活,“明天見啊!再約!行,我知道了,明天在說!”,哪個年級的中國孩子都是他的伴!

  回頭想想,這其實是他在異國他鄉、語言不通的情況下,給自己找到的一個解圍的方式。

  在英語不順暢的情況下,能找到更多情意相通的夥伴去排解或者表達情緒,便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在瞬息萬變的環境裏,如何自處、如何適應、如何調整自己,便是我希望他能掌握的另一種生存技能。

  5. 家裏的泰語和佛教禮儀“小老師”

  作爲無神論者,來清邁之前也有過一絲猶豫。

  長期在佛教學校,孩子會受到什麼影響?

  泰語教學,會不會佔用他發展英語的時間?

  經過了8個月的學習,我反而覺得這樣豐富文化和語言的融入,特別好。

  在學校他學會了很多佛教禮儀,每次去寺廟的時候,他會帶着我們一起用正確的方式跪拜。

  學校裏豐富的泰國傳統活動、佛教文化活動,讓我們一家人多了很多深入瞭解、體驗泰國傳統習俗的機會。

  如果去的是一所清邁的基督教學校,這樣的體驗恐怕就完全不一樣了。

  認認真真的祈禱

  學校組織家庭製作水燈

  現在和巴喬討論生死,我們會聊天堂地獄,會聊生死輪迴,會聊神仙附體,當然還有科學角度的人死不能復生。

  其實挺有趣的,彷彿一個嚴肅而深刻的問題,因此變得輕鬆詼諧。

  何必那麼辛苦去限制他們的選擇,多一些文化多一些可能,何樂而不爲呢?

  學校裏泰語和英語學習同步,甚至有時候巴喬的泰語表現還略優異一些,動不動幫助我和喬爸去和泰國人交流一下,還做我們倆的泰語教師,反而增強了很多外語學習的自信!

  同時幾個語言並行,多一些思維角度的切換,再未來接受第四、第五種語言的時候,說不定會更加輕鬆快捷呢?

  還是那句話,儘可能給他豐富的眼界和認知,最終的選擇他自己說了算。

  6.“該學”的一樣也沒進步?

  巴喬現在就讀的Y1年級,屬於國內的大班或者幼小銜接班。

  但是,大多數人關注的中文讀寫、英文讀寫、數學的能力,基本沒有變化。

  Panyaden的教育模式裏面,沒有速成這一條。

  所以對於中國家長來說,普遍會覺得知識獲取方面的節奏過於緩慢了。

  這八個月下來,巴喬並沒有學會讀寫很多的英文單詞,簡單的數學加減也不行,更別提中文了。

  但是老母親我並不焦慮。

  有一次聽到一位中國家長,在聊起來和班主任老師一對一溝通的結果。

  老師建議她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回家沒必要一直教孩子讀書、認字、寫字,希望可以慢慢來。

  那名家長說:“我沒有給孩子壓力,孩子喜歡認字寫字,喜歡學習,我自然就在家教他,而且國內這麼大的孩子都認識很多中國字了。”

  “那你們的孩子多大了?”我忍不住問。

  “不到四歲。”

  ...

  所以這也難怪歐美教師,尤其是習慣了Panyaden佛系教學進度的歐美教師,覺得難以理解的原因了。

  而也許在國內,這的確很普遍。

  那麼如果真的決定想在這邊讀書,自然要有舍有得。

  Panyaden只是清邁十幾所國際學校中的一所,而這些學校相互的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巴喬的成長和變化,並不能代表清邁所有國際學校的教育結果。

  這幾個月也遇到了非常多親自來考察的家長,拼了命想清晰地辨別所有學校的優缺點,從而找到最完美的那一個。

  然而哪裏有所謂“最完美”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而已。

  與其在選擇的路上糾結、徘徊、焦慮,不如花更多的時間瞭解自己的孩子,爲孩子、家庭選擇屬於自己的路。

  巴喬8個月的學習生活裏有驚喜也有意料之中,而最”壞“的那部分也是我曾經那個果斷的”舍“。

  而這條路上,對於我們家來說,”得“遠遠更多。

  每天巴喬回來,高興的衝到我的懷裏,第一件事情我就是要問他:今天過得怎麼樣?

  他會毫不猶豫的告訴我:開心!

  ”爲什麼你這麼開心呢?“

  ”媽媽,每天讓我開心的事情有那麼多,我不知道從哪一件開始說起啊!“

  還有什麼比聽到孩子這樣的回答,

  讓作爲父母更加心滿意足的呢?

  而你們在教育的路上,舍與得,已經有了答案嗎?

  留言告訴我,

  在教育裏,

  你最希望孩子獲得的是什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