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五國之一的瑞典,國旗架着金黃十字架,旅人身在其中,自然會仰望夜空,期盼極光降臨。

  看北極光也是瑞典北極圈之旅中所有人最期待的。我們一行人先到阿姆斯特丹機場,再轉機抵達瑞典北部最大城市基律納,正式啓程。

  追尋極光被安排在了旅程的最後一天,希望有一個美好、可追憶的結束。那天晚上,興奮地穿好防雪衣,踩着雪靴,騎上雪地車,向極光進發。車程約一個半小時,加上停下來休息、吃晚飯,全程歷時四五個小時。遺憾的是,因爲當天雲層較低,我們沒有看到北極光。

  原來這次行程難尋覓的,不是耐寒防撞的行裝,而是千金難買的運氣。應該沒有人拍過「追不到極光之旅」吧。

  極光最常出現之處位於地球兩極:北極和南極,所以極光又名北極光(aurora borealis)及南極光(aurora australis)。它顏色多變,形狀也不盡相同,有分弧狀極光、帶狀極光、片狀極光,幕狀極光以及放射性極光。

  極光絢麗奪目,歷史將這些光譜都紀錄下來,甚至附上不少浪漫的幻想。

  例如東方人在《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河圖稽命徵》記載皇帝軒轅誕生的典故中提及:「大電繞北斗權星,照耀郊野」,很可能是描述北極光照亮夜空的境況。西方則由意大利人伽利略把北極光命爲”Aurora borealis”。伽利略認爲,極光出現是因爲太陽光反射至大氣層所得,所以便借用古羅馬神話裏黎明女神的稱謂——Aurora,爲極光名字的一部分。

  至1970年代,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瓊·費曼(Joan Feynman)收集宇宙飛船“探險家33號”(Explorer 33)的資料後推斷,極光是地球磁層和太陽風發生相互作用的產物。極光源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放射到地球附近,而地球磁場逼使太陽的帶電粒子沿磁場線集中到南北兩極。當太陽的帶電粒子接觸到大氣中的原子及粒子,便會互相碰撞,產生光芒。

  極光的原理得以發現,全因它起源神祕且色彩迷人,吸引着瓊·費曼。她憶述:小時候,哥哥在深夜叫她起牀,要帶她去看一樣很特別的東西。於是他們去到高爾夫球場附近,走到田野之間,兩人擡頭望星空,極光就在他們眼前。哥哥對她說,這叫做極光,可是沒有人知道極光是怎麼形成的。此後,研究極光的奧祕便成爲瓊·費曼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

  引領她遇見極光的哥哥正是納米技術之父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Richard Phillips Feynman)。

  極光一方面與地球高層大氣和地球磁場的大規模相互作用有關,另一方面又與太陽噴發出來的高速帶電粒子流有關,這種粒子流通常稱爲太陽風(solar wind)。由此可見,形成極光必不可少的條件是大氣、磁場和太陽風,缺一不可。

  阿拉斯加的費爾班克斯(Fairbanks)一年之中有超過200天的極光現象,因此被稱爲「北極光首都」,每年的十月到三月更是北極光的極盛時間。

  天空中出現的極光顏色,則取決於原子射出的光子波長,呈現的顏色分別綠、紅、藍,顏色相互交織,便形成我們肉眼望見的南北極光。極光遠比陽光黯淡得多,因此日間完全不會見到極光。所以欣賞極光最佳時段是在澄明的夜晚,一旦錯過時機,便要再多等一晚了。

  追逐極光的旅程,總不會有令你滿意的一日:讓你親眼目睹機光,你不願心滿意足,一定會計劃下次極光之旅;這次與極光失之交臂,你又會心有不甘,計劃所有細節,期望下次旅程可以觀賞到。

  我們的北歐之旅,雖然追尋不到極光,不過也算享受過冰酒店Ice Hotel的奇妙一夜,去冰酒吧喝了酒吃了酒杯,參加了冰教堂婚禮儀式,乘坐了狗拉雪橇,逛了薩米人的冬季市集,看到了馴鹿賽跑……這些超有趣的內容都在上面的視頻中可以看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