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過這種植物嗎?它叫牛蒡子,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認識是寶 2018-01-22 08:17:40

我的一位朋友突然送來了一大塊捆牛蒡子的根,他說是從山上挖來的。可以做牛蒡雞翅湯吃的,我聽說過這種植物叫牛蒡子,是一種中藥。

牛蒡又叫大力子、黑蘿蔔、萬把鉤、東洋人蔘,牛菜,是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乾燥成熟果實。呈長倒卵形,略扁,微彎曲,長5~7mm,寬2~3mm。表面灰褐色,帶紫黑色斑點,有數條縱棱,通常中間1~2條較明顯。頂端鈍圓,稍寬,頂面有圓環,中間具點狀花柱殘跡;基部略窄,著生面色較淡。果皮較硬,子葉2,淡黃白色,富油性。無臭,味苦後微辛而稍麻舌。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果序,晒乾,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晒乾。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之功效。屬於解表葯中發散風熱葯。

但是從來沒有聽說牛蒡子的根還可以當菜吃。他看見我對他的好意竟然還不是很明白,就很耐心地告訴我說;你可以先將4個雞翅放入砂鍋中,加入足量的水,放入薑片和蔥段,燒開後杳去浮沫。 再將200克左右的牛蒡去皮切塊,放入煮開的雞翅中,用文火煲一小時。  一小時後放入竹蓀和枸杞煲半小時,加入鹽、味精即可食用。

我老土了,我居然沒有吃過牛蒡子的根,這位朋友告訴我說;鮮牛蒡的根呈紡錘狀,肉質而直,皮部黑褐色,有皺紋,內呈黃白色;味微苦而性粘。他說牛蒡富含菊糖和人體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其胡蘿蔔素含量在蔬菜中居第二位。比胡蘿蔔高280倍,蛋白質和鈣含量為根莖類蔬菜之首。粗纖維含量高於各種蔬菜,其綜合營養價值遠遠超出各種蔬菜,因此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譽。

據某些權威著作中介紹:經常食用牛蒡根有促進血液循環、清除腸胃垃圾、防止人體過早衰老、潤澤肌膚、防止中風和高血壓、清腸排毒、降低膽固醇和血糖,因為牛蒡根中含有菊糖,所以適合糖尿病患者長期食用。類風濕,抗真菌有一定療效,對癌症和尿毒症也有很好的預防和抑制作用,因此被譽為大自然的最佳清血劑,台灣民間把牛蒡作為補腎、壯陽、滋補之聖品。

牛蒡在日本、台灣、韓國作為高檔食品十分盛行,作為強身健體的保健蔬菜(茶),牛蒡根同人蔘一起被衛生部列入可用於保健食品原料的名單。我沒有想到這位驢友的知識面竟然是這麼的豐富,正想誇他幾句的時候,他又開始滔滔不絕地介紹起牛蒡子。他眉飛色舞地對著我說;牛蒡屬菊科植物,始見於南北朝時期的醫學家陶弘景的《名醫別錄》。因其根葉可作牛的飼料, 習稱之為「牛菜」。由於牛吃了以後會使牛的力氣大增,對其果實人們就含蓄地稱為「大力子」。

因其果實難看,且多刺鉤 ,易附在人的衣服上,令人生厭,故又稱「惡實」。又由於果實多刺鉤, 老鼠碰了它常鉤粘在身上難以擺脫,所以又名「鼠粘子」和「鼠見愁」。

牛蒡根葉有去風熱、消腫毒之功, 外用搗敷或熬膏塗貼, 治療癰疽瘡疥,頗有效驗。他說曾經看見過一個人的手指腫,因為沒有及時地採取措施,慢慢地腫到了腕部,且痛甚。後來到了醫院,醫生說這是脫疽,治療了一段時間卻無寸效。

這時候幸虧他們家的隔壁有一老嫗,看見那個人的手指腫痛,很是同情,就告訴他說,你可以用生牛蒡子的葉搗爛 ,再加一點點食鹽和米糊,貼在患處, 數日即愈也。那個人就老老實實地按照那位老太婆的辦法試了之後,果然 痛漸減,腫亦消,三日而痊癒。

牛蒡原產亞洲,中國從東北到西南均有野生牛蒡分布。公元940年前後,由中國傳入日本。在日本經過多年選育,出現很多品種。栽培和食用牛蒡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日本和山東、徐州等地。中國過去基本不作蔬菜用栽培,少量栽培用於中藥。隨著出口栽培面積擴大,國人也開始食用起來。牛蒡子的性味:苦,寒、無毒。歸肺經,心經。有祛風熱,消腫毒的作用。可以治療風毒面腫,頭暈,咽喉熱腫,齒痛,咳嗽,消渴,癰疽,瘡疥。

民間便方;

治療感冒、咽喉腫痛。可以用牛蒡子6克,荊芥6克,薄荷3克,防風6克,大黃3克,生甘草3克,水煎服

治療咽膈不利:可以用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30克,甘草(炙)15克。並為末,食後夜卧,湯點二錢服,當緩取效。

治療風熱閉塞咽喉,遍身浮腫:可以用牛蒡子20毫升,半生半熟,杵為末,熱酒調下3克。

治療瘄疹不起透:用牛蒡子(研細)15克,檉柳適量煎湯,調下立透。

如果治療痰厥頭痛;可以用旋覆花30克,牛蒡子30克(微炒)。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侯,以臘麵茶清調下3克。

如果遇到了風熱成歷節,攻手指作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或大便秘即作:可以用牛蒡子90克(隔紙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蘆)各30克,干生地黃75克,黃耆45克(蜜炙)。上為細末,湯調6克服,空心食前,日三服。

牙痛不是病,痛起要你命,遇到了風齲牙痛:可以用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

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者不宜。若作食用,須先經蒸或煮過,以減弱其寒涼降泄之性。

謝謝關注《認識是寶>>每天來這裡共同進步,共同成長!歡迎關注,收藏,轉發,評論!


牛蒡子,主產於東北、浙江等地,為菊科牛蒡屬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實。牛蒡子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通便的功效,主要用於風熱感冒、麻疹不透、乳房疾病、便秘、癰腫瘡毒、神經衰弱等人群。

牛蒡子含有膳食纖維、胡蘿蔔素、酵素、牛蒡甙、蛋白質等營養元素。

1.牛蒡子的根部含有大量膳食纖維,能夠促進人體腸胃蠕動,有助於改善便秘。

2.牛蒡子含有一種促進人體腸內有益菌生長的酵素,食用之後有利於對便秘的改善,而且還能防治痔瘡和直腸癌。

3.牛蒡子的根中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蛋白質可以使人體血管變得柔韌,還能把鈉從細胞中分離出來,並且隨排泄物排出體外。

4.牛蒡子中所含有的牛蒡甙能使血管擴張,從而達到血壓下降的結果。

5.牛蒡子中含有高胡蘿蔔素,食用牛蒡子能使皮膚變得細膩光滑,達到養顏美容的效果。


牛蒡子為菊科二年生草本牛蒡的乾燥成熟果實,牛蒡子性寒,味苦、辛。歸肺胃經,具有發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散結、解毒消腫的功效。

臨床上主要應用於

風熱表證及溫病衛分證,發汗力較薄荷弱,常與金銀花,桔梗同用,如牛蒡湯。

用於麻疹初期疹出不暢及風疹,疹出不暢,疏散風熱又內解熱毒,為透疹要葯。常配伍薄荷,蟬蛻等。

用於風熱或熱毒上攻之咽喉腫痛,牛蒡子長於解毒利咽,為利咽之專葯,無論風熱或者火毒咽痛皆可用之,常與甘草相輔,並與薄荷桔梗等同用。

牛蒡子炒後苦寒及滑腸之性略有降低,牛蒡子有滑腸通便之弊,脾虛,腹瀉者慎用。

更多中藥學知識,請關注作者


牛蒡子?

【處方名】 牛蒡子 大力子 鼠粘子 炒牛蒡

【功能與主治】 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腫。常用 於: ①外感風熱之痰咳、咽痛之症; ②麻疹初起或風熱發 疹; ③熱毒皰腫等。

【用法與用量】 內服: 入湯劑3~10g; 或入丸、散。

【新用途】

預防腥紅熱: 牛蒡子炒研成粉,過篩儲存備用。2~5歲 每次1g,5+~9歲每次1.5g,9+~15歲每次2g,成人每次3 g,日3次,飯後服,共服2日。一般在接觸後3日內用藥 較佳。

【不良反應與注意事項】

本品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


(親請點擊右上方關注我謝謝!)

一、牛蒡子是一種在山野溝渠常見的植物。我們這裡叫粘牆子。不過地域不同名稱也不同的,例如:惡實、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毛然然子、黑風子、毛錐子、粘蒼子、牛子等等

二、功效

直接泡茶喝,具有降脂、通便、清熱解毒、祛濕、健脾開胃、平衡血壓、調節血脂、補血補鈣、滋陰壯陽、潤澤肌膚、美容祛斑。

三、友情提醒

1.以防出現上火。

2.牛蒡子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牛蒡子


牛蒡子原名惡實,始載於《名醫別錄》。李時珍說:「其實狀惡而多刺鉤,故名」。以此看來,李時珍似乎有點以貌取草了,因為《名醫別錄》中並沒有這麼個說法。

雖然牛蒡不及芍藥那樣的本草一樣花容綽約,但也不至於狀貌醜惡,至少從李時珍的植株描述來看是這樣的。他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道:「三月生苗,起莖高者三四尺。四月開花成叢,淡紫色。結實如楓梂而小,萼上細刺百十攢簇之,一梂有子數十顆。七月采子,十月采根。」

牛蒡的子和根均能入葯,「七月采子,十月采根」,但以牛蒡子入葯為主。

和平凡無奇的狀貌相比,牛蒡子的藥用功效則顯得光鮮不少。《名醫別錄》始載:「明目補中,除風傷。」此後歷代本草著作中都有牛蒡子除風傷的記載。

金元時期的李東垣對「除風傷」有具體說明,他說牛蒡子其用有四:「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毒、利凝滯腰膝之氣,是也。」

李東垣在治療風疫邪氣傷人的病證時,經常會配伍牛蒡子,例如他所創製的普濟消毒飲中就含有牛蒡子。後來吳鞠通從普濟消毒飲中獲得啟發,又創製了治療風溫病的辛涼平劑銀翹散方,當然銀翹散方中也有牛蒡子。在這兩個方劑中,牛蒡子的功效也很明確,那就是「除風傷」。

風邪傷人,首先侵犯皮膚和咽喉。因此,牛蒡子所主之病的病位也大多出現在皮膚和咽喉,癥狀則以腫痛為主。以下是《本草綱目》中記載的幾個牛蒡子除風傷的經驗方:

1、風水身腫:欲裂。牛蒡子二兩,炒研為末。每溫水服二錢,日三服。

2、咽膈不利:風壅、痰涎多。牛蒡子微炒、荊芥穗各一兩,炙甘草半兩,為末。食後服湯二錢,當緩緩取效。

3、喉痹腫痛:牛蒡子六分,馬藺子八分,為散。每空心溫水服方寸匕,日再服。仍以牛蒡子三兩,鹽二兩,研勻,炒熟包熨侯外。

4、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牛蒡子三兩,新豆豉炒、羌活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

到了現代,牛蒡子多和清熱葯一起配伍治療風熱感冒,發揮疏風、利咽的功效。

/完/

請搜索、關注公眾號「抱朴言」

至美中醫、至朴之言!


牛蒡子,又叫大力子,牛子,鼠粘子,鼠尖子。

牛蒡子,是菊科植物牛旁子的乾燥果實。是一味"發散風熱葯"。

[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消腫。

[應用]

1.用於外感風熱的咽喉腫痛.咳嗽.吐痰不利等症,有疏散風熱,清肺利咽的作用。常與銀花.連翹.桔梗等配伍,如牛蒡湯。

2.適用於麻疹出不透或透而復隱,大便秘結等,常與葛根.蟬衣等配伍。

3.用於熱壺瘡腫尚未潰者,常與地丁.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配伍。

[用量]3一15克。

[使用注意]因有滑腸作用,便溏者慎用。

附:

《別錄》:"主明目,補中,除風傷"。

《珍珠囊》:"潤肺散,利咽膈,去皮膚風。"

《用藥法象》:"其用有四:治風濕癮疹,咽喉風熱,散諸腫瘡瘍之等,利凝滯腰膝之氣是也"。

牛蒡子,含牛蒡甙.脂肪油(為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麻仁酸等甘油脂).維生素A.及生物鹼等。

牛蒡子,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有利尿.解熱作用。牛蒡甙有通便.治瘡毒之效。


本品又名牛蒡、牛子、鼠粘子、大力子。系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牛蒡的果實。主產於四川、湖北、河北、浙江等地。生用。

《名醫別錄》謂牛蒡子「主明目補中,除風傷。」

據藥理研究,(1)本品煎劑對金色葡萄球菌有顯著抑制作用,對皮膚真菌也有抑制作用。(2) 本品含有脂肪油30%,並含有牛蒡甙,故有通便消炎解毒作用。

牛蒡子辛、微苦,微寒。入肺、胃經。

功效、應用:

1,疏散風熱,利咽散結:本品辛能散風,寒能清熱,輕清能透表,體滑氣香能利咽散結,用於感冒風熱表證,症見發熱咳嗽,或有咽喉腫痛(如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常配連翹、銀花、薄荷、甘草、桔梗、淡竹葉、淡豆豉、荊芥、蘆根等,如《銀翹散》。

2,解毒透疹:本品能清泄肺胃以解毒,用於小兒麻疹初期,疹出不暢者,以及風熱瘡瘍腫毒、痄腮(腮腺炎)者,常配荊芥、薄荷、連翹、銀花、赤芍等同用; 若熱毒熾盛的瘡瘍丹毒,而兼有便秘者,可配瀉火解毒藥或瀉下藥同用,這是由於牛蒡子既能透表散風熱,又富含油質,能滑腸通便之故。

用量、用法:

6~12克。

注意:

本品富含油質,其性滑利,氣虛便溏及癰疽已潰者不宜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