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由科技和互聯網所帶來的便利正在加速改善人們的生活,比如手機支付、可穿戴設備、物聯網等,曾經只在科幻電影裏出現的場景,正逐漸成爲現實。過去的難以想象,都變成如今的稀鬆平常。

  不過,科幻電影裏出現的更高級別的生活形態,比如:“保姆式”機器人、餐廳機器人、智能社區等,這些美好的事物又將何時實現?

  人工智能炙手可熱

  最近兩會期間,人工智能成爲熱議話題。百度CEO李彥宏、搜狗公司CEO王小川、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峯等大佬亦紛紛聚焦於此。

  比如李彥宏就建議開展人工智能倫理的研究和頂層設計;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也在兩會中提出了關於加快人工智能和建築機器人深度融合推動建築業機器換人的提案;劉慶峯則建議要用人工智能推動弱勢羣體更好地享受發展成果。從各行業大佬們的提案及建議來看,人工智能已然是各大公司未來發展的戰略重點。

  當然,不只科技巨頭公司在關注人工智能,旅遊、製造業、服務業等多個行業也都在關注人工智能。艾媒網發佈的《2018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領域融資事件共有597起,同比增長15%,融資規模達1311億元,增長率超過100%。

  艾媒諮詢統計的近幾年人工智能融資數據

  顯然,人工智能已經變的炙手可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達到1011家,全球範圍內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達4998家,預計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6800億元。未來人工智能必然會像互聯網一樣,“嵌入”各行各業。可是,爲什麼人工智能在1956年就已經提出來了,但直到最近幾年纔開始火爆呢?

  (1)多學科的進步和多產業的需求,促進人工智能行業拐點誕生。

  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跟當年的計算機頗爲類似。全球第一臺計算機佔地150平方米,耗電功率約150千瓦,造價昂貴,遠遠無法達到大規模商用的地步,但是隨着數字化的發展,計算機已成爲各個行業的必備工具。

  人工智能的發展涉及心理學、數理邏輯、語言學、醫學和哲學等多門學科,用來研究人工智能的主要物質基礎以及能夠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平臺的機器就是計算機,這些學科和技術的發展,是人工智能研究爆發的必備條件。

  此外,多個產業的需求也是促進人工智能研究進步的動力。比如,在金融行業,將人工智能引入股市銀行等代替人類做交易員,在最近幾年漸漸盛行,根據花旗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人工智能投資顧問管理的資產在未來10年可能達到5萬億美元;在交通運輸行業,無人駕駛讓運輸變得更加安全和智能;在生產領域,人工智能讓生產變得更加柔性,效率更高,更能滿足客戶的個性化需求;還有服務業,醫療衛生、教育、安防等領域,對人工智能都有大量的需求,就像計算機一樣。只有當多個行業、多家企業共同推動,纔有可能造福全人類。

  人工智能如今也到了行業爆發的拐點,在處理設備上,個人計算機以及大型計算機都非常成熟,芯片、半導體、存儲、傳感器等硬件足夠先進,語音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生成、機器學習、自動化、數據處理等軟件技術正突飛猛進。

  此外,數據傳輸方面,5G也在逐步推進,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已明確表態加快5G建設。據悉,上海地區預計到2019年9月,將建成5000個5G基站,其他地區也在陸續出臺建設5G的行動計劃。

  當多個行業、產業的力量集中在一起,人工智能自然就到了爆發拐點。

  (2)新領域催生新機會。

  人工智能領域非常龐大,又需要多個行業的協同推動,而它又是一個全新的技術集合,這就意味着它能催生出更多新機會。如人臉識別、生物識別、工業設備、圖片識別、廣告營銷、家庭家居等領域,都有可能出現行業巨擘。

  艾瑞諮詢發佈的人工智能產業圖譜

  從上圖的人工智能產業圖譜來看,幾乎每個領域都有數家代表公司存在,當然將來也有可能出現新興的人工智能公司成長爲巨頭,現在談行業格局已定爲時尚早。

  CNN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站數量達523萬個,App在架數量爲449萬個,其中,互聯網上市公司有120家,總市值達7.89萬億元。

  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各行業的意識覺醒,在人工智能的大機遇下,會有更多的公司會參與進來。比如,碧桂園正在嘗試從機器人和機器人產業集羣方向來切入人工智能,其在2018年7月份就成立了廣東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博智林機器人開發研製中的產品主要爲應用於建築業、餐飲、物業管理、醫療、農業、智能家居、製造業等領域的機器人、智能設備及系統。截至2019年2月,博智林機器人公司人才團隊規模接近900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曾宣佈將投入800億元引進10000名全球頂級機器人專家及研究人員,在順德打造集科研、實驗、生產、文化、生活、教育於一體的機器人谷。

  機器人谷效果圖

  再比如海航、海爾、長虹、創維、順豐、美的、太平洋保險、海康威視等公司,也都在以自己的姿態來進入人工智能產業。

  當然,傳統公司並不是要成爲一個全新的人工智能企業,而是結合自身的產業鏈積累,利用人工智能改善和提升基礎製造、商品銷售等方面的效能,從而做大做強。但是,正如李彥宏所言,人工智能行業明顯有泡沫存在,有的公司純粹是爲了跟風,真正想做人工智能,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做出來。

  人工智能帶來智能生活

  人工智能的到來,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驚喜,它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升。

  李開復曾提到:“在當前的技術發展程度上進行合理的推測,我認爲在15年內,人工智能和自動化就能解決百分之四十到五十崗位的技術能力。”外界有越來越多的聲音正在告訴我們,我們將會進入人工智能時代,國內已有機器人編寫的稿件在傳播,其質量看起來跟記者的稿件並無二致。

  當然,人工智能的誕生,顯然不是爲了代替人工而存在的,它最終的目的還是像大多數發明創造的東西一樣,滿足“懶人”需求,改善人類的生活品質,帶來更智能的生活。但是人工智能究竟怎樣才能改變人們的生活品質呢?相關產業鏈企業又該怎麼做呢?

  第一,開放合作,讓更多企業進入,一起協同發展。互不熟悉的個體協同合作,是人類獨有的特質,只有開放合作,才能讓羣體獲益。

  2011年6月舉行的騰訊合作伙伴大會上,馬化騰宣佈,騰訊將會打造一個規模最大、最成功的開放平臺,騰訊的開放戰略由此徹底打開。在騰訊的示範效應下,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走向開放,以自身能力爲根基賦能其他企業。

  日前,李彥宏在談人工智能的時候也提到,鼓勵企業開放人工智能平臺。喬布斯是iPhone的創造者,但內存、屏幕、電池等元器件也並不是他發明的,喬布斯也是將這些元器件組合在一起,纔有了iPhone。

  第二,打破自身邊界,進行跨界突破。傳統行業相對來說會保守很多,這種保守會讓他們在跨界突破的時候畏首畏尾,一方面,創新業務的收益未知,另一方面,創新的模式有可能會對現有業務形成衝擊,弄不好就是人心渙散。

  但市場永不缺乏敢於創新的人,比如,當衆房企仍在比拼拿地數量、銷售業績之際,碧桂園卻能在業界第一個宣佈進軍機器人產業。2018年碧桂園年會上,楊國強更是宣佈機器人成爲碧桂園的“三駕馬車”(地產、機器人、農業)業務之一。

  美團CEO王興曾在《財經》雜誌的採訪裏提到稱,“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同時他還提到“萬物其實是沒有簡單邊界的,所以我不認爲要給自己設限。只要核心是清晰的——我們到底服務什麼人?給他們提供什麼服務?我們就會不斷嘗試各種業務。”這就像碧桂園對自身的定義一樣:碧桂園投身機器人仍然圍繞地產,發展建築機器人,這纔是圍繞核心發展。

  總歸要有企業率先打破自身邊界,進行跨界突破,纔有可能實現顛覆性創新,否則就不會有質的變化。吳軍《智能時代》裏寫過一個等式:新技術+原有產業=新產業。對於傳統行業來說,要想形成新產業,必定少不了新技術的支持。

  我們的智能生活還會遠嗎?

  從目前來看,普通人對人工智能的感知度並不高,一方面是因爲人工智能仍處於起步階段,由實驗室走向大規模商用需要時間;另一方面是因爲人工智能在表現形態上還不夠高級,不夠讓用戶感知到明顯的差異化。不過,在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情況下,這些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屆時,我們的智能生活還會遠嗎?

  我認爲未來的智能生活,機器人的融入程度會越來越高。比如,服務領域的機器人餐廳,去年10月,盒馬充當送餐服務員的機器人就曾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亮相;11月份,京東X未來餐廳在天津開業,點餐、炒菜、傳菜、用餐到結賬,整個過程都是由智能機器人和智能後臺來完成的。

  再比如建築行業的建築機器人,能解決工人風險性較高的問題。其他行業也一樣,可以通過智能機器人去代替那些需要純體力完成的高危險工作。

  另外,家庭服務式機器人產品也會逐漸出現。據郭靜的互聯網圈瞭解,目前市場上也有不少家庭機器人產品,但顯然還不夠成熟,大多數都是給孩子講個故事、跳個舞,唱首歌之類,並不能像電影《澳門風雲3》裏的傻強一樣給人衝咖啡,跟人進行深度互動。未來,這類機器人產品想必也會不斷改善。

  已有多家公司從浪潮之巔上跌落,如諾基亞、摩托羅拉、雅虎,也有仍然屹立在浪潮之巔之上。這些公司除了眼光準,更重要的還是不斷地在做創新,如《智能時代》裏所提到“每次技術革命都會誕生新的思維模式和商業模式,企業只有在思維上跟上新的時代,才能在未來的商業中立於不敗之地。”人工智能時代,行業變化速度更快,企業只有勇於創新,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人工智能的大門已經被推開,究竟是一頭闖進去,還是縮着做“老古董”呢?也許,選擇大於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