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先在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燒造陶器,至商朝時期就已經有了原始的瓷器。可以說,瓷器伴隨着中華文化歷史的發展與傳承而經久不衰,早已經超越了工藝品的範疇,成爲中華文化的承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古老的文明所經歷的那段百年屈辱,讓許多陶瓷珍品流落海外,有些還由於路途輾轉禍或者保存不當而損毀。

  雲龍紋象耳瓶

  元代時,景德鎮已是全國聞名的瓷器產地,尤以青花瓷爲甚。江西玉山縣的張氏兄弟定做了一套香爐和花瓶,供奉於神龕前。這對耳瓶從口到底共計八層紋飾,包括纏枝菊、雲龍、蕉葉、纏枝蓮等。最寶貴的是其瓶頸部印有銘文,使其成爲具有確切年紀年的至正型元代青花瓷,其瓶有象鼻形的兩耳而得名。

  鬥彩雞缸杯

  鬥彩,是在釉下先花一層青花線,在1300餘度的窯溫中成瓷,然後所喜的色料繪製成圖案,回爐以800度左右的低溫燒製而成。這種工藝在明代成化年間得以大發展,有傳說是因爲成化皇帝所專寵的萬貴妃喜好所至。這種工藝過程繁瑣,所以成品率極低,加之成化帝又是一個頗具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故此那時能留存於宮中的瓷器當然是極爲稀缺。

  三足奩

  說完了元代的青花瓷,我們來說說前段時間火了好一陣子的汝瓷。汝瓷出自於北宋時期的汝窯,有天青、天藍、月白等釉色,傳說以瑪瑙入釉,最爲世人所知的特徵就是“開片”。據統計,汝瓷存世可考的不過百件(現今市場上所仿製的不算),大英博物館便收藏了其中的12件,就包括三足奩。

  該器物傳世據說僅存兩件,以大英博物館中所藏這件器形最大。關於“奩”在古代的用途,據考爲古代婦女梳妝所用,這件三足奩造型仿戰國漆器或漢代青銅器,裏外施滿天青色的釉,釉層細碎開裂,是北宋汝窯燒造水平的代表作。

  南宋建窯兔毫盞

  建盞出自宋代福建南平,釉色一般分爲黑釉、兔毫釉、油滴釉及曜變釉。由於建盞胎土中含鐵量高,燒製技藝難,要求在1300度的窯溫中燒製多日,因此成品率極低。建盞的發展有一個清晰的變化過程,北宋時期建窯配方還不夠成熟,因此成品多位純黑色,較顯呆板,是最簡單的顏色。後來發展爲兔毫釉、油滴釉,成品率的當屬曜變釉,所以當世所存的不超過五隻。

  看了這些瓷器,真是感覺中國的陶瓷藝術博大精深,不過遺憾的是,這些藏品目前依然流失海外,盼望它們能早日回到自己的故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