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旅遊文化大省,甘肅兼具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和優越的旅遊發展條件。甘肅“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大力推進“旅遊+”,促進旅遊從單一產業向綜合產業轉型升級。

引導旅遊文化消費從單一性低層次向綜合性產業化發展,“旅遊+非遺”在甘肅大有可爲。

非遺讓旅遊更有趣

旅遊與非遺融合,可以讓非遺的傳承保護更具活力,也能賦予旅遊更爲蓬勃的生命力,從而讓遊客能更深層次、更多維度地感知多彩的地域和民族特色文化。

“那是一次難忘的旅遊體驗,非常有趣。”3月15日,記者採訪了參加讀者研學臨夏之旅的劉美君小朋友,“以前不知道甘肅有這麼悠久的歷史文化,這次算是長見識了。”

青韻磚雕坊磚雕作品

臨夏研學之旅,劉美君第一站去的是青韻磚雕坊。“老師告訴我們,磚雕師傅要經過和泥、制胚、晾曬、1000℃-1200℃的燒窯、裝窯、磨磚、繪畫、雕刻、安裝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那些栩栩如生的磚雕。我們一開始還不以爲然,參觀時磚雕上的動物、花朵活靈活現地展現在眼前後,我頓時就被折服了。”

劉美君的媽媽告訴記者:“以前帶孩子上過陶藝課,做出的成品似碗非碗,似盆非盆,能做出來就行。現在她上陶藝課,不光做得好,還琢磨着怎麼在碗上雕一個花出來,進步真是不小。”

“帶隊老師給孩子們講述了磚雕的歷史溯源、藝術特色、傳承意義,然後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磚雕製作,不僅體驗了磚雕製作的樂趣,也感受了制磚文化。”讀者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產品中心主任裴天鵬說。

劉美君的媽媽認爲,這種體驗,加深了孩子對非遺文化的認知和喜愛。

“非遺和旅遊融合後,改變了傳統被動的旅遊經營方式,讓非遺文化活了起來,變成可體驗、可購買,集藝術性與觀賞性於一體的新型旅遊產品。”臨夏州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磚雕、花兒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爲內核,臨夏州的旅遊產品逐漸豐富。2018年臨夏州累計接待遊客達2098.6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6.39億元。

旅遊爲非遺添活力

在甘肅,“旅遊+非遺”的融合如火如荼。從文縣池哥晝手繪面具引人眼球,到慶陽香包走出國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提供了豐厚的文化資源和滋養,讓旅遊更加有“趣味”。而旅遊又成爲非遺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平臺,爲非遺增添了“活力”。

慶陽香包

在慶陽市西峯區肖金鎮,將香包賣到國外的劉蘭芳無人不曉。“以前等人上門買香包,現在坐在家裏訂單多得完不成。”在該鎮的“義渠戎國”香包農民專業合作社香包體驗店裏,理事長劉蘭芳盯着網上一批批的訂單,很有成就感。

從8歲起,劉蘭芳便跟着外婆和母親學習香包繡制,現在已自行設計生產300餘個香包系列,擁有20多項專利。作爲慶陽香包繡制傳承人,劉蘭芳已是“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她認爲,將古老的刺繡技法和現代的創意設計相結合,定能讓慶陽香包成爲大衆喜愛的文化旅遊產品。

“第一次創意,來源於2014年在美國參加的中國主題年文化交流活動。看到美國人萬聖節在南瓜上畫人臉造型,便想到將秦腔臉譜繡在南瓜上。沒想到秦腔臉譜南瓜香包在美國大受歡迎,他們不但接受秦腔文化、刺繡文化,而且對中國文化非常向往、喜歡。”劉蘭芳說。

現在,劉蘭芳在美國設立了慶陽香包展示點,也會受邀去美國開壇講課。她的作品還被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婦女兒童博物館收藏。

2015年,電視劇《羋月傳》熱播,越來越多的旅遊愛好者被義渠戎國的神祕色彩所吸引,義渠村這個不起眼的村子頓時成了遊客想一探究竟的目的地。劉蘭芳的慶陽岐黃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作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儼然成了遊客體驗刺繡技藝、定製刺繡產品的旅遊商品創意園。

目前,劉蘭芳的示範基地內的慶陽仁民香包博物館、劉蘭芳傳習所和隴東工匠工作室已成爲讀者出版集團文化旅遊公司慶陽地區研學基地。每年還培訓2000多名婦女從事繡藝編織工作,目前累計有20000多名婦女參與到公司的生產中。

“旅遊發展給非遺保護帶來了內生動力,不僅留住了古老的刺繡手藝,更讓義渠村充滿了希望。核心技藝沒有變、非遺內涵沒有變,但表現形式隨着遊客需求和現代生活在變化。遊客的到來,讓傳統技藝有了更多展示、互動、傳播的空間,也讓古老技法傳承有了資金、人才、技術的支撐。”省文旅廳非遺處副處長劉衛華說。

融合打造深度美景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把多勳認爲,旅遊+非遺是旅遊產品開發的重要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遊結合後,越來越多的遊客在旅遊中瞭解非遺內容、學習非遺技藝,甚至可以參與到非遺表演、製作藝術品中,這對提升當地的旅遊知名度和影響力意義深遠。

“傳承保護過程中,善加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讓它發揮最大的效益纔是最好的保護。旅遊就是這種方式,讓技藝得以傳承,讓美景賦予內涵。”把多勳說。

省文旅廳下發的《2019年全省文化和旅遊工作要點》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及創新發展有新的要求。首先,是推進非遺的整體性、生產性保護。文旅廳將啓動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深入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和非遺傳承人羣研培計劃,公佈第一批省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建成一批省級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傳統工藝創意研發基地和技能培訓基地,建立一批傳統工藝工作站,設立傳承人工作室和傳習所。建設好國家級試點臨夏州傳統工藝工作站,支持各市州建設非遺扶貧工坊,推進“非遺+扶貧”工作。以傳統工藝類非遺項目爲重點,持續組織開展各類非遺展示展銷活動,拓寬非遺作品銷售渠道。

《絲路記憶》非遺展演

同時,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能力,完成甘肅省非遺資源數據庫建設,辦好“隴上非遺”微信公衆號,搭建非遺傳播融媒體平臺。組織開展2019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系列宣傳展示活動,舉辦《絲路記憶》非遺展演、西北五省區傳統戲劇(秦腔)會演,積極參加全國性非遺節會,廣泛開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

“探索傳統手工藝業振興機制,讓非遺融入現實生活,通過‘旅遊+非遺’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甘肅各地旅遊資源豐富,再加入各自的非遺元素,變得更具特色與魅力。旅遊與非遺的融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融入旅遊場景,展現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賦予旅遊更爲蓬勃的生命力。”劉衛華說。

來源:甘肅經濟日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