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因斯

台灣很多經濟評論家對於薪資與失業的思考觀點,還是停在19世紀的古典經濟學派,來掩護政府的政策無力、企業壓榨薪資的獨斷獨行。

(如 商周2012/10/15 商周 大隻蛤乸隨街跳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article.php?id=48136)

怎麼說呢?

他們總是主張實質薪資(W/P)會等於勞動的邊際生產力(MPPL),當失業發生時,就是勞工的能力(勞動的邊際生產力(MPPL))不足以拿到這份實質薪資,例如名嘴獲許多老闆總是說,現在年輕人只能拿22K,是她能力不夠,換句話說就是她的邊際生產力(MPPL)是不夠的,其實這是拿100多年前的經濟學理論糟蹋年輕人。

如果凱因斯在世,他會說:

笨蛋問題是出在勞動需求不足!!!我在1930年就提過啦!!!

 (名嘴 XXX 常這樣說,甚至還說 如果是他,台大法律系畢業只要給15K) (另外關於 有興趣 請參酌 theory of aggregate demand http://www.econlib.org/library/Enc/KeynesianEconomics.html)

還新凱因斯學派勒!!!

連基礎的凱因斯學派都不懂,還出來混!!!

(這是 不服 以前在補習班教授 的 經濟學ABC)

凱因斯年代(1930年),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整個社會呈現需求不足,當時即時把薪資降到再低、想找工作的人依舊失業,而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的能力(邊際生產力(MPPL))一般都高於薪資,卻也不敢轉職,因為一旦失業,根本很難再找到工作。

而當時的廠商,有因為邊際生產力(MPPL)大幅高於薪資,賺更多錢,然後提高雇用量嗎?

並沒有。

因社會需求不足,廠商若增加生產根本只會變成存貨,使得廠商不敢生產更多商品,也不敢增加雇用員工。

(極端一點時,若廠商調降員工薪資(如變相的休無薪假),再降價求售,那麼利潤就無法增加,雖會拉低物價,使得實質薪資維持(W/P)不變,然失業率也無法獲得改善,因為企業只是降價把存貨減少而已)

而廠商受惠於低薪(邊際生產力(MPPL)大幅高於薪資),所賺取的超額利潤,雖然越來越多,卻因為不敢再投入生產性投資,讓錢轉變為避險資金。

當時的時間與空間雖不盡相同,然經濟理論卻相同,變的是現在很多商人把避險資金拿來買房地產,不變的是很多經濟評論家或名嘴胡扯一通。

也是這樣才會造成當年22K的政策錯誤!!!

當時政府急著刺激勞動需求,刻意把大學畢業生的起薪降至22K,想利用低於其勞動邊際生產力的薪水拉高就業,卻因無法扭轉大環境需求不足之困境,致就業率無感,還把青年薪資率拉低。

所以,改善失業的重點是如何提高需求!!!

而不是壓低薪資、或者不斷的把問題加諸在年輕人的身上。

看一看我們瞧不起的中國,在近年歐債危機、投資和出口弱化,及失業率拉高之際,喊出的口號是擴大內需,就可以明白他們依循凱因斯學派的想法,想透過擴大消費、增加需求,進而拉動經濟、改善失業。

而美國則是透過貨幣政策(講印鈔票比較爽、也行…但最好還是別這麼說),引導降息,以提高投資,刺激廠商生產性需求,直接拉高就業。

但台灣當時卻以22K應對,就知道我們當時的勞委會主委有多聰明了….真是無言。

年輕人是要努力、提高能力沒錯,但如果政府對經濟不對症下藥,卻總是透過打手把錯推給它們,甚至提出學歷無用論,真是荒謬。

應該檢討的是,為什麼高學歷的需求會下降,產生超額供給,我想還是在於產業外移、新興需求不足的問題….

(如韓國擴充遊戲、影視等文創產業胃納高階人力需求)

有些名嘴根本什麼都不會,只會打嘴砲,建議大家當笑話看就好

 

半夜讀論文、突然又看到怪年輕人文章 為我們不服 的不服哥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