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了皮克斯在本系列一貫的高水準。提前預訂今年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4的劇情彷彿讓我們回到了第一部的開頭,同樣是剛上幼兒園的「the kid」,同樣是我們熟悉的胡迪警長(湯姆漢克斯配音哦!)。開頭卻給我們講了一個分離的故事。(畢業季hh)這次的故事主核仍然是關於成長與陪伴,一個玩具的職責是什麼?胡迪認為是忠誠,這個故事也給了我們答案。人總是會成長的,總會離開自己曾經依依不捨的事物。就像第三部結尾一樣,安迪離開了他的玩具們,胡迪最終也離開了陪伴他許久的大家庭,去追尋自己的幸福與人生意義。


公平地說,《玩具總動員4》的冒險故事並不新鮮——畢竟這一系列本身,和近十年的皮克斯動畫一樣,都有著自我重複的慣性——但每一場「大救援」的背後,都描寫和展示了玩具(家長)這一身份的不同側面。《玩具總動員2&3》反映的不是孩子要離開父母時的恐懼,而是恰恰相反,是父母們應該如何面對孩子成長,又如何在孩子們離開自己的生活之後,找到生活的方向。


《玩具總動員4》一開始就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續寫一個近乎完美的三部曲?

時隔九年,《玩具總動員4》要採用什麼樣的敘事策略,才能小心翼翼地避免成為狗尾續貂或老調重彈?

答案有可能是:跳出原來的邏輯。大部分成為經典的三部曲電影,最好的往往是第一部,第三部則難免顯露疲態。但《玩具總動員》三部曲顯然是一個例外。

1995年《玩具總動員》橫空出世,皮克斯用牛仔胡迪與太空警察巴斯光年開啟了皮克斯傳奇。2010年《玩具總動員3》,用記憶與遺忘來重述這一系列的核心主題——守護與陪伴。

《玩3》略顯沉重的傷感主題,帶來了一種悲欣交集之感,使其超越了兩部前作,成為三部曲中最完整最動人的一部,它的悲傷、優美、圓滿、自洽,也讓續寫變得艱難。《玩具總動員3》

令人欣慰的是,《玩具總動員4》提供了一種嶄新、明亮的情感體驗,一種從前三部建構的完美的玩具烏托邦中跳出來的勇氣。

當胡迪(Woody)與牧羊女寶兒(Boo Peep)登上帳篷頂端,牧羊女用拐杖掃過繽紛遼闊的遊樂場,用不需要回答的篤定語氣問胡迪:「如果你能擁有所有這些,誰還需要一個孩子的房間?」這句台詞,對於《玩具總動員》三部曲來說,是一個異質性的存在,在那個圓融、自洽的玩具世界上,撕開了一條裂縫,帶來的卻並非一種摧毀性的力量。

雖然胡迪最終被這句話所改變,選擇了不同的生活,與過去的玩具生涯告別,但其他玩具卻依然不變,留在了孩子身邊。影片無意告訴我們,陪伴或離開,哪一種是更好的選擇。

打破三部曲的運行法則

一個虛構的幻想世界,也必須遵循某些運行法則,才能讓這個世界更接近真實。《玩具總動員》三部曲建構的這一屬於玩具的世界,有幾條規則:一、只有玩具是活的(傢具或其他物品無生命);二、玩具在人面前不能是活的;三、玩具存在最大的使命就是陪伴孩子成長。《玩4》幾乎同時打破了(或試圖打破)這三條規則。

邦妮用塑料叉子、冰棒棍和管道清潔棒做出來的叉叉(Forky),擁有了自己的生命。雖然它一開始擁有生命,就開始質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種屬於玩具的存在主義困境,幾乎衝擊了玩具們的世界。

如果一個廢棄品做出來的物件,也能擁有生命,擁有孩子的愛,那麼其他玩具存在的意義何在!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