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宮深計2深宮計》熱播中,除了勾心鬥角的劇情,劇中的太平公主以及王蓁等的妝容「花鈿」。有網民更指,王蓁部分「花鈿」與當今某內地電訊供應商的標誌相似,更說有「賣廣告」之嫌。

影視中的太平公主 (無綫截圖)

「花鈿」是指古代女子貼在兩鬢、眉間或面頰上的一種花朵形的裝飾物,是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最早源於南朝宋。據了解,花鈿有紅、綠、黃三種顏色,以紅色為最多,也有以金、銀製成花形。

胡定欣飾演王皇后 ( 《深宮計》劇照)

《太平御覽·時序部》引《雜五行書》載,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正月初七日仰臥於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樹被微風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花瓣狀,且久洗不掉:「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成為宮中女子爭相效仿的妝扮,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太平御覽》局部 (網上圖片)

「花鈿」最簡單的僅是一個小小的圓點,至於複雜的就有用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鈿殼及雲母等材料,裁製成各種花朵形狀,其中以梅花最為多見。這可能是承壽陽公主梅花妝的遺意。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詩》載:「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鈿」,詩中所載的翠鈿,就是用翠鳥的羽毛製成。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花鈿的材料,就是蜻蜓的翅膀了。

《宮心計2深宮計》劇照

到了唐代,花鈿更是面部裝飾的一大特點,尤其是唐後期,更成為時尚,並且有多種效果。在詩人王建《題花子贈渭州陳判官》一詩中就將化妝的過程有詳細描述:「膩如雲母輕如粉,豔勝香黃薄勝蟬。點綠斜蒿新葉嫩,添紅石竹晚花鮮。鴛鴦比翼人初帖,蛺蝶重飛樣未傳。況復蕭郎有情思,可憐春日鏡臺前。」從詩句中能體會到,當時「花鈿」的視覺效果是怎樣:花鈿的質地是薄而輕,色則膩而艷。在《木蘭辭》中的「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的「花黃」,即指將金箔剪刻出花形。樣式有鳥、蟲、花葉等。這也在當時的壁畫、絹畫上都有反映出來。

唐代名畫《搗練圖》,婦女額頭上有紅瓣花片的裝飾 (網上圖片)

花鈿顏色豐富多彩,顏色取決於花鈿的質料,如金箔片為金色,閃爍反光;黑光紙為黑色;魚腮骨為白色。據了解,粘貼花鈿的膠是一種很方便的呵膠,相傳以魚膘製成。婦女用之粘貼花鈿,只要對之呵氣,並點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貼。卸妝時用熱水一敷,便可卸下,方便實用。

順帶一提,「花鈿」本指飾於額上之面花,後來變成統稱。而飾於兩頰的稱為「面靨」、「靨鈿」。飾於眉尾至兩鬢間太陽穴位置的長型面花稱為「斜紅」,在新疆出土的許多唐代文物中都能看到這種妝容。梳妝時,在女子眼角兩旁各畫一條豎起的紅色彎彎新月形。

無綫截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