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由於盈利表現不佳,戴姆勒集團曾考慮是否砍掉smart品牌。特別是在2018年,smart銷量表現不濟,同比下滑4.6%,這對於本身銷量就非常小的smart來說,絕對算得上是致命打擊。畢竟,smart已經連續虧損20餘年了。不過在3月29日,吉利宣佈與戴姆勒聯姻,未來將助力smart轉型。那麼,究竟smart爲何會面臨困境?未來又將如何突破?

  銷量不濟成主因,產品乏力再添堵

  2018年,梅賽德斯-奔馳全球銷量高達244萬輛,同比增長0.6%。而其中作爲奔馳一份子的smart,全年銷量僅爲12.9萬輛,同比下滑4.6%。實際上,這樣的表現對於奔馳這樣體量的車企來說,絕對屬於九牛一毛,特別是在smart旗下產品實現換代不久的當下,其交出的成績着實令人擔憂。

  其實,回顧smart目前在售的產品,即便現款smart for two比起上一代來說進步明顯,但較低的實用性、偏高的價格以及不敢恭維的性能表現,讓smart for two的定位顯得有些高不成低不就。大部分潛在消費者如果不是因爲價格因素,大多會傾向於產品力更好的MINI。加上受制於本身的品牌定位,smart的產品在短期內恐怕難以突破。

  品牌效應仍存在,依舊具有競爭力

  但話說回來,在經過奔馳的多年經營後,smart雖然銷量有所下滑,但其品牌效應依舊不容小覷。特別是在某些消費者眼中,短小精悍的smart,依然是可愛和小資的代名詞。而且受制於歐洲的路況,smart在歐洲和部分交通擁堵的大城市仍有不小的市場。

  smart品牌帶來的溢價自然也相當不錯,以目前國內的在售的smart for two爲例,11.38-21.28萬的官方指導價對於一款僅搭載0.9T三缸發動機的雙門微型車而言,絕對算得上昂貴。不過很多人還是會因爲smart的品牌和定位願意爲這臺小車買單,加上目前大衆甲殼蟲的停產,smart這種極具玩味的小車,依然存在不小的競爭力。這也是爲何吉利會選擇與smart聯姻的根本原因。

  吉利遞出橄欖枝,轉向高端電動車

  目前,吉利已經與戴姆勒集團已經達成協議,雙方將各持股50%併成立合資公司,總部將設在中國。未來雙方會共同共同推進Smart品牌運營和轉型,Smart將轉型爲高端純電動汽車品牌。同時根據協議來看,未來smart的新款產品將由奔馳進行設計,吉利負責工程研發。而且新款產品將在位於中國的工廠生產,並拓展到B級車領域以謀求smart品牌的進一步發展。

  其實,吉利拿下smart可能不僅僅是爲了全球戰略,目前smart除了傳統的微型車市場以外,隨着新能源發展、汽車租賃和出行市場的火爆,smart品牌未來很有可能會在這方面得以發力。雖然目前smart fortwo的動力總成是其最大短板,但在更換純電系統以後問題就能解決。

  小結:按照smart目前年虧損5到7億歐元(摺合人民幣38億到53.2億元)的表現來看,smart品牌的去留自然成爲了戴姆勒集團今年內必須解決的問題。實際上與吉利成立合資公司不失爲一個好的處理方案。目前吉利在全球戰略佈局方面已經頗具規模,未來smart面對這個新東家到底能否換髮新春?吉利能否再造一個沃爾沃?讓我們拭目以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