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跨界見真章》)3月30日,在商業訪談節目《跨界見真章》第二季第五期的節目中,主持人章豔邀請到從演員跨界導演,而後又跨界到製片人的高亞麟,一起探索了後者兩次轉型的跨界人生,同時深入剖析了多年來觀察到的國內影視產業現狀。

  經歷了兩次轉身的高亞麟深諳一個道理:製片不是投資方,除了資本更要有強大的專業背景。

  明星和演員存在區別

  高亞麟的第一次跨界,是從演員轉型爲導演。

  1994年,高亞麟從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了空政話劇團,此後便經歷了五年“龍套”生涯,作爲演員的他在這段時間裏算不上“成功”。

  於是,一方面爲了生存,另一方面也是性格使然,高亞麟選擇了繼續深造,轉型導演。除此之外他坦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表示見了一堆“不靠譜”的導演,“覺得自己學一學可能比他們還行。”

  也正是從那時開始,高亞麟慢慢發現國內影視行業存在的一些亂象,比如知識產權保護不完善、明星演員天價片酬、製片人手握資本卻不懂專業等。

  “明星是明星,好演員是好演員。”高亞麟向主持人章豔強調:“你可以當明星,但是你要會演戲。否則你拿着‘演員’片酬的時候,虧不虧心?”

  在影視行業,明星高片酬的現象由來已久。2017年的上海電視劇製播年會上,有業內人士指出:“國內一二線演員片酬一年上漲250%,明星片酬在製作成本中佔比升至75%。”導演、編劇和非明星演員的製作預算被嚴重壓縮,快餐式的資本操作嚴重透支着影視人的行業信用。

  面對這樣的市場氛圍,高亞麟選擇更加堅定的向專業製片人轉型。

  內容製作的匠人精神

  2015年,空政話劇團解散,高亞麟也面臨轉業退伍的局面,站在人生與事業的十字路口,他愈加渴望成爲能主導創作的操盤手。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現在的合夥人沈振,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開始屬於自己的第二次轉型,成爲了一位製片人。

  回憶起和高亞麟結識的場景,沈振直言這個人有點“傻”。“當時我在另外一個朋友的劇組,天氣比較熱,看到亞麟整個背都溼透了。當時拍完一個鏡頭,導演已經過了,但他自己又跑去要求重拍,我就覺得這人挺‘傻’的。”

  面對合夥人的“奚落”,高亞麟也開玩笑道:我們是傻氣相投。

  但玩笑歸玩笑,談起這位合夥人的專業性,沈振坦言:“我們不要聽到‘匠人’這個詞,就覺得它很傳統。實際上我們反觀今天的互聯網,比如要做一個APP,會強調用戶體驗,這在傳統領域就叫匠人精神,本質都是一樣的。我們在爲用戶提供一個產品的時候,就要把它做到極致。所以我們兩個一起做這個公司,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很多價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然而,光靠情懷撐不起一個公司的商業運作,高亞麟首次擔任製片人的項目就一波三折。

  製片人不等於投資人

  2017年3月,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首播,僅一個月就收穫了收視率破8的好成績。但回想起開機前的困難重重,身爲製片人的高亞麟坦言過程並不順利,開機前還遭遇過投資方的臨時撤資,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他只能自掏腰包追加投資。

  但他心裏也忐忑過。投資從20%追加到40%的時候,他跟合夥人通了個電話,他說“這個項目賠本的可能性已經達到了90%,作爲一家新公司,首戰告賠這事你覺得靠譜嗎?”沈振問他:“你覺得這戲好嗎?”這時候高亞麟才堅定下來,“這戲肯定好。”

  本來抱着賠錢做一部好戲的想法,高亞麟和他的團隊已經做好了賠本賺吆喝的準備。然而這筆投資卻讓他們一戰成名。沒有流量明星,並非熱門題材,高亞麟和他的《人民的名義》幾乎繞開了所有“爆款”的經驗。高亞麟作爲製片人操盤的第一部作品就能脫穎而出,背後靠的還是“專業”二字。

  高亞麟對主持人章豔說:“在我的價值體系裏,不會因爲某個演員去製作一部戲,我最先考量的一定是編劇想寫一個什麼樣的作品,這個作品有沒有意義和價值,又或者是因爲一個導演想要去表達這個作品,我纔會投。”

  所以,無論是投資劇本,還是選擇演員,都要求製片人非常專業,而絕非僅僅是扮演一個投資人的角色。“他一定是懂行的人,他要來確定編劇、導演、演員,整個投資的規模、市場的規模,以及回報,這是一個完整的項目。製片人是非常重要的。”

  章豔在節目中這樣評價這位跨界者:從演員轉型到製片人,跨界創業的過程中,他始終對自己的專業判斷十分堅持,他今天所取得的成績,也印證了這種堅持。也許高亞麟距離專業的製片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他的成功很有啓發性:中國的影視行業想要創造出更多的好作品,需要更多這樣的跨界者,在產業鏈的每個環節扮演着專業的複合角色。

  下一期節目中,《跨界見真章》將邀請到前職業電競選手、鈦度科技創始人李曉峯,探尋他從一個小鎮青年走向電競世界冠軍,而後躋身電競產業的跨界故事。

  4月6日晚22:46,鎖定CCTV-2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走進李曉峯的“跨界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