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碼時代,如果讓我們一輩子只用一部相機,聽起來似乎是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情。很多時候,我們甚至還會通過更換器材,升級裝備來成爲我們度過倦怠期、瓶頸期的方法。

  而有這樣一位攝影師,因爲他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對香港的驚人記錄,使他被稱爲「 東方佈列鬆 」。而陪他一起記錄下這些畫面的便是一臺Rolleiflex(祿來) f3.5 雙鏡頭相機。這是他父親在他18歲時爲了緩解他偏頭痛的症狀送給他的禮物。

  這位攝影師就是何藩,而這臺老相機成爲了何藩一生的摯友。

  在何藩的鏡頭下,不難認出了那些年的香港符號。他攜着相機走街串巷,不停紀錄着香港的點滴生活。儘管當時的攝影沙龍對這類充滿寫實味道的街頭攝影並不感興趣,但卻絲毫沒有阻止他的熱枕,並將這種感情融入到作品之中,把香港的城市肌理、血脈和人物化成一幅幅畫。

  1937年8月8日,何藩出生於上海。自幼喜愛畫畫,也喜拍照。8歲就拍照,一開始是用舅舅送他的相機拍,後來父親送了他一臺,小小年紀做起攝影界的「 掃地僧 」。

  他時常一個人遊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然後晚上就把家裏的浴室當成暗房來洗照片。所有攝影技巧全是靠自學和自悟。

  這張作品可見他9歲抓拍已相當見功效。

  何藩的天賦得以發揮,與家人的鼓勵與支持分不開。10歲一幅重曝作品《勿忘我》參加美術比賽獲得了冠軍,給予了他莫大的鼓勵。這讓他興趣更濃,後面便拍攝了很多經典的作品。

  他於1949年與家人移居香港,於是他便開始融入這座城市。他喜愛中文,誰知卻因此勞累過度,得了頭痛病,連看報紙都痛。不能再用筆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就用相機和鏡頭代筆來表達他自己。

  沒有完成作家夢想的何藩,把中國文學的詩意帶入攝影中。把大自然之廣闊,人物之渺小呈現出來,大小對比、構圖仿如西洋繪畫。他愛以黑白色調爲主,因爲黑白能把色彩斑斕的世界抽象化,畫面更有距離感,更神祕。這樣亦中亦西,不中不西的獨特香港風格,讓何藩在30歲前就獲得近300多個國際攝影獎項。

  從他的膠片帶出的黑白光影中,不知不覺會讓人觸景生情,進入攝影師的世界:讓人去聯想故事中的人,人背後的故事。這種思想,即「 人畫合一 」也貫穿在了他的整個作品當中。

  何藩是極少數拍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人,他對光影的表達充滿戲劇性。更重要的是,他沒有試圖去記錄香港,而是用鏡頭捕捉人物,普通的香港人。從他的照片中能看到人性,感到暖心,那些照片裏的人像自己家人一樣有親切感。

  1995年後,何藩離開香港,移居美國,逐漸淡出了大衆視野,直到前幾年他拍攝的香港舊日照片在網絡上熱傳,他的名字才又被人提起。那時,已近耄耋之年的何藩深受腰患之苦,但他並未因此停止創作,而是學習 Photoshop,開始把以前1000多張底片找出來加工,用電影手法疊印、剪裁、拼湊、蒙太奇化,賦予其新的生命。

  何藩是念舊之人,堅持膠片攝影。「 我愛聽快門的聲音。對我來說它像音樂。我也愛暗房。 」何藩也運用新技術,photoshop 和 Lightroom一類的軟件可以增強照片效果。「 我更喜歡暗房,但是因爲健康的原因,我已經不再去了。」2013年他告訴採訪者。

  上圖是何藩最愛的作品 ——《日暮途遠》。何藩說過六十年來,拍了幾千張照片,亦拍不回與這張最深愛的一樣。如果他的照片,有一張能夠名傳後世,讓人懷念。他希望,是這一張,唯一一張可以與他心靈相通,擁有他的情懷,有這樣的實力、靈魂、意境的照片。

  那臺陪伴何藩半個多世紀的 Rolleiflex f3.5 雙鏡反光古董相機、1959年出版的《街頭攝影叢談》以及收錄了約上百張香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膠片攝影的新書《念香港人的舊》(Portrait of Hong Kong),都成爲香港歷史變遷和歲月之歌的見證。

  從他的作品中,我們感受到他對光線和瞬間的極致把握令人歎爲觀止。 每張照片都是用心靈捕捉的鏡頭纔是真正的藝術。

  如果一生只能用一臺相機,你會選誰作爲你終生的戰友,陪伴你走完這光影人生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