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知乎 作者:太宰琰 怕放鏈接會被封號,所以作者對不起

《熔爐》這類有兒童參與的影片的暴力場面,一般來說不會給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陰影。下面從演員和拍攝技巧上說說原因。

一、韓國擁有比較成熟的兒童演員選拔與培養機制。

《熔爐》中的金賢秀、白承煥、鄭仁絮《七號房的禮物》中的葛素媛《超速緋聞》中的王錫玄《婚紗》中的金香奇《抓住那個傢伙》中的金有貞《大叔》中的金賽綸以及還沒有列出來的一些電影。兒童演員數量之多,演技之成熟,都令人驚嘆。

如@雲上彩 老師在為什麼韓國兒童演員演技那麼好?韓國針對兒童演員的培養機制是怎樣的?下的答案所說:

環境(數量大)韓流作為韓國的基本國策在韓國國內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不像中國文理科之外的都是邊緣學生,在韓國,學藝術做韓流明星是一份蠻不錯的職業。所以在經紀公司發現好苗子的時候,很大的概率都會得到父母的同意,而不會橫加阻攔,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嘛。訓練(精加工)有的的孩子是靠演技被選拔,有的孩子則僅僅依靠可愛的外貌被選拔,當然了這都不重要,因為公司會給你安排足夠多的專業老師培訓演技,除此之外包括但不限於培訓舞蹈,培訓唱歌,培訓化妝,培訓穿衣,培訓說話,培訓微笑……………………凡是對未來的星路有幫助的,統統都得學,這麼一套下來,有天分的會更加出色,資質普通的也可以調整自己生涯規劃。資源(機會多)出演劇集的機會對兒童演員來說很重要。韓國經紀公司安排新人出演劇集的主要方式是:如果自己旗下藝人正在拍一個作品,那麼他們會跟片方商量,增加自己的新人出演幾個小角色,這種機會多了,實踐積累的也就多了。

韓國星探挖掘潛力股的眼光與力度,以及韓國演藝圈對新人高強度的密集訓練大家也應該早有耳聞。這種成熟高效的流水線培養模式里,新出道的兒童演員能儘可能多的在電視劇甚至大銀幕露面,不斷磨練。而韓影本身劇本的高質量,也為演員們提供了比較大的發揮空間。

經歷了訓練,又在這樣的環境里不斷打磨過的孩子們,早就擁有了身為專業演員的自我認知,不會這麼容易混淆真實與戲劇的邊界。像題主提到的如何給小演員解釋劇本的問題。一方面,演員在訓練中對劇本理解的能力已經有提升。另一方面,這就考驗到導演或者副導給小演員說戲的水平了,例如涉及到敏感詞的地方,會使用較為溫和的語言替換,肯定不會直說「這個男碧池要QJ你了你要殊死搏鬥啊」,就可以換成「這個叔叔演的壞蛋要欺負我們可愛的賢秀,我們賢秀要化身正義小戰士打叔叔,不能讓壞蛋做壞事喲」。再另外,有些時候,並不需要跟演員把劇本講得那麼透,跟小演員講大概的情緒,進行更詳細的指導,達到預期程度的表情與動作,在演員對劇本的理解不那麼透徹的情況下,做得好也能達到類似效果。當然,我們不該低估孩子的理解能力,但這確實是一個會用到的方案。

而導演等電影製作人員在演員指導的過程中也會注意兒童演員的心理引導。

另一方面,情感帶入需要環境的影響。也是如Xing Su老師所說,在電影拍攝時,各種工作人員、器材都在現場,眾目睽睽之下的這種環境,無一處不在提醒這是在拍戲,這是假的。兒童演員能進入角色已經不易,更何況完全混淆現實了。

當然,不排除特例情況,但事實上如果真的有不能適應的孩子,早在平時的表演訓練時就會退出。韓國造星速度相當之快,隨時都有更新的人頂上,不能逆流而上就會被沖走。不能適應就不會留下,更不用提打出知名度了。

二、運用借位、替身、剪輯等方式避免直接化表演。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畫面,唯美、慘烈、驚悚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導演功力的體現,是導演用心經營每一個鏡頭,控制節奏與張力的結果。合適的剪輯,也是功不可沒的。而電影剪輯師,卻是一個往往被外行低估,甚至忽視的崗位。普通影迷往往關注導演、編劇、攝影師,卻很少意識到剪輯的重要性。爛的剪輯師可能毀掉寶藏,而好的剪輯師可能能以千鈞之勢力挽狂瀾把片子水準提高一個層次。一些畫面如果我們連續的去看,可能並不會有那麼大的衝擊力,但是剪輯師把它剪開,按照更好的順序排列起來,就能得到衝擊力翻倍的效果。

一些不方便拍攝的嚴酷畫面,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蒙太奇的運用,拍攝其他的畫面進行組接,也能營造出一樣的效果。在拍攝《熔爐》這樣的電影時,考慮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便不失為一種合理的選擇。

如下圖這段在辦公室的打戲,拍攝手法就是大家熟知的借位:我打你一拳,拳頭碰到你身體之前你就滾走。當然,這部片子里最挑戰大家承受度的並不是上面這段,而是對兩個小女孩的施暴戲份。金賢秀段落【不方便看視頻可直接看圖】視頻

鏡頭分解

在這段戲中,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鏡頭都分割開來,小演員的面部與她自己以及男演員的下半身不並存在一個畫面。這就意味著,拍下半身的戲份時可以使用替身演員來表現,後期鋪上小女孩掙扎和呼喊的音軌即可。而一腳踢中小女孩的畫面沒有直接拍提到小女孩本人的樣子,就更易於借位了。在踹那一腳的地方配上小女孩的慘叫,整個的真實感就能進行完美的延續。而講上面這些畫面合在一起,按照電影的時間線組成完整事件的,就是剪輯,剪輯對電影世界構建的重要性也就在這裡有了直觀的體現。

像上面的這段戲其實就是【小女孩被推臉】和【壞人脫褲子】兩段剪在一起。只是加上了之前情節的鋪墊,女孩的講述,以及本片男女主角的反應等等一系列暗示,讓觀眾覺得,這裡是完整表現了【校長對女學生施暴】。

看鄭仁絮段落【不方便看視頻可直接看圖】視頻

鏡頭分解

這段戲與金賢秀那段的原理是一樣的。

鄭仁絮跟男演員出現在一個畫面內的那個中景(男演員脫褲子後伏身上來的戲)。其實就是【甩一條褲子出去】+【壞人靠近小女孩】剪在一起。我們在視頻里可以看到的甩褲子的動作,那條褲子事先就準備好,而非現場從小女孩身上脫下。而靠近小女孩,男演員並沒有真正伏到小女孩身上,大家可以腦補影視劇中有人生病,親人照顧幫忙擦汗的鏡頭,是不是很像?只是同樣類型的鏡頭換了一個方式運用而已。

另外的一個全景,也用虛焦的方式模糊掉。

電影的時空與真實時空是不一樣的,這種差別不僅僅存在於故事本身,還存在於拍攝的過程。大家以為演員進行了的事,其實並沒有進行。只是導演運用這種電影語言讓你覺得這件事進行了。

這裡很多人覺得非常真實,原因主要是兩點:1、小女孩絕妙的演技2、觀眾本身對這類橋段不忍心

再之外就是導演其他功力運用的結果了,比如這段戲以手持鏡頭為主,增加了紀實感和情緒流動感 等等,在這裡不細說。

作為一部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這樣儘可能還原事件真實度是非常必要的。在這個過程中,對兒童演員的心理保護與引導必定不會少,上述的措施就是體現。在拍攝過程中,劇組所有人的存在都在無形之間強調——電影只是電影。

是,電影只是電影,電影也沒有必須要傳遞「正確價值觀」的義務。但有些事情總有人去做,恰恰就是電影,恰恰就是這樣的自由表達,述說了這些不為人知的苦難,產生耀眼的力量。

拋開片場肯定是與真實的作案現場完全不同這一點,就說純心理層面的話。

我以為,絕大多數人在多數事情上都是差不多的,但總有那麼極少數人是有些不一樣的,比如這些小小年紀就演技精湛的小演員。

演員這個工作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勝任,因為還太小,理解不了,表達不了,表演不了。而如果能勝任,並且還勝任得非常到位的小演員,那麼,他們在表演這方面的心智必然是不同於絕大多數孩子,必然是能理解這是一份什麼樣性質的工作。

所以我想,留下心理陰影這樣的事,應該是不存在的。而如果小演員通過電影吸取到一些防範意識,這樣倒是不錯呀。


拍戲的環境和真實傷害無法比較的,與其關注在可能早就忘記了劇情的小演員的心理還不如把關懷重點放到現實生活中那些純真的孩子身上。

有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不是好人變壞了,是壞人變老了。

如果我們都著重於孩子的思想教育,道德規範上,從小教導約束,世界和平也就不是笑談了吧。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幾分鐘,我剛剛看完了《熔爐》。其實具體會不會有影響,我不知道,聽說是有替身的,不過就算是替身也是小孩子吧。不過,在他們拍電影時的現場氣氛應該和我們看到的不一樣,導演應該會提前和她們說好之類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