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傅瑩在紐約亞洲協會發表了題為《中美今天的選擇決定未來兩國關係》的演講,對中美大勢進行了精闢的分析和預見。演講全文如下:

最近訪問美國時,

我幾乎遇到的每一個美國人都告訴我,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轉變。

他們聲稱,這種現象跨越了兩黨、政府、商界和學術界的界限。

美國對未能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中國感到失望

,儘管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並幫助中國實現了經濟騰飛。相反,中國利用自己在貿易和商業上的優勢「欺騙」了美國。

有人擔心,

中國在全球經濟和技術階梯上的攀爬速度太快了,而且中國軍方正威脅要把美國從亞洲「擠出來」。

儘管美國人的態度可能已經改變,但我不認為他們已經解決了問題。從美國歷史的角度來看,主要戰略通常是通過反覆試驗,以應對特定的挑戰而形成的。共識在此過程形成。因此,美國對中國立場的任何調整都需要時間。這也意味著,兩國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的行動和回應,都將影響最終結果。

在評估下一步行動時,中國人首先要問的是,美國的批評是否公平。的確,中國的經濟增長並沒有產生與美國類似的政治體系。

有趣的是,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參加了一個為發展中國家外交官設計的美國政府項目。話題是美國的安全戰略和政策制定。我有一個問題:

美國在後冷戰時代的戰略目標是什麼?答案是明確的:促進美國的發展世界範圍內的民主和人權。

事實上,美國在過去20年里一直在追求這些目標,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中國不是美國唯一的失敗,也不是最糟糕的。事實上,考慮到「顏色革命」和「阿拉伯之春」以來一些國家發生的事情,

美國應該慶幸,自己的努力沒有讓中國陷入政治動蕩和經濟混亂。

中國保持了社會政治穩定,堅持走自己的經濟發展道路,特別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促進了全球經濟增長。

中國沒有像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國家建設那樣耗盡美國的財政,

而是極大地促進了美國的繁榮。

誠然,中國的財富也在增長。得益於歐美推動的全球化,勤勞的中國人獲得了全球資本、技術、專業知識和市場,促進了工業的發展。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擺脫了貧困,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但記住兩件事很重要。

首先,中國工人為這些發展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就像美國工人一樣。

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企業突然陷入與全球同行的直接競爭。它們中的許多企業沒能存活下來,導致全國範圍內的大規模裁員。與此同時,在國家一級有2000多部法律和條例被修訂或廢除,在地方一級又有19萬多部,這造成廣泛的混亂。

其次,中國的獲利也讓美國受益。

根據美國牛津經濟學院的研究,美中貿易幫助每個美國家庭每年節省850美元。2001年至2016年間,美國對華大宗商品出口增長了5倍,遠高於90%的平均增幅。

「物聯網」的出現以及中國中上層消費者數量的快速增長,將為美國公司提供更多的機會。中國不僅是世界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任何試圖將其與美國或全球經濟「脫鉤」的做法都會傷害所有國家,包括美國。

那麼,中國應作何反應?面對來自美國的強硬而令人困惑的信息,中國必須保持冷靜。我們必須關注中國的發展,克服自身的困難。

中國不對美國採取更具對抗性的姿態。

目前的態度是中國整體外交政策的一部分,旨在確保一個良好的環境,促進與外部世界的有效合作,為中國的發展目標服務。就其目的而言,中國完全有理由保持與美國「建設性合作」的態度。

事實上,美中關係的變化,可能有助於推動中國自己所希望的改革。美國公司提出的一些要求,比如增加市場准入,與中國領導人的建議相吻合。

事實上,中國政府是開放的:在中國領導人4月份宣布的11項市場開放措施中,有8項已經到位,涉及銀行、證券、保險、信用評級、信用調查和支付等領域。中國政府還在努力改善商業環境,加強對中外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

中國的改革者可以利用外部壓力為自己受益,利用外部壓力衝破內部對必要改革的抵制。

但毫無疑問,中國人民將堅定地反對美國在貿易問題上的欺凌。

有傳言稱,由於貿易戰,中國經濟「下滑」。一些人預計中國很快就會屈服。

我可以告訴你,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是的,中國正處於去槓桿化的過程中,這是令人不安和痛苦的。但要保持健康發展,這是值得付出的代價。

值得記住的是,中國採取了一項刺激計劃,以幫助克服2008年美國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衰退。值得注意的是,貿易戰可能會減緩必要的去槓桿化過程。

相互指責和傷害不會解決任何問題。他們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這就是中國將繼續與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合作的原因。從氣候變化到跨國犯罪,從流行病到核不擴散,這些都是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

這也是中國應該繼續與美國對話的原因。

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問題的根源在於國內,因此需要美國人自己來解決。

我們可以看到,美國的制度需要進行重大改革,以克服深刻的社會政治分歧和貧富懸殊。

但這並沒有減輕中國的責任,即參與對話,找出雙方在哪些方面能夠達成一致,哪些方面不能達成一致,以及尋求解決方案,或至少是如何處理持續不斷的爭端。

這種做法不會吸引那些現在尋求對抗的人。但是,借用一句諺語

,如果有些人想追逐蝴蝶,我們為什麼要和他們一起跳舞呢?

來源:領袖匯 作者:傅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