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看《肖申克的救贖》是1997年左右,那時候這個電影還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做《刺激1995》。

對港台對英美電影的翻譯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那時候港台特別是香港,經常為一些英美電影翻譯出一些特別匪夷所思的名字。只是因為以前有過一部電影很火爆,叫《刺激》,所以,當有一部看上去情節相似的電影上映的時候,港台的翻譯者們根本沒有直譯,乾脆翻譯成了《刺激1995》,這就是後來的《肖申克的救贖》。

好了,廢話少說。當時我多大,中學生,對電影的了解並不多。那個年紀本來也就是更對情節感興趣,沒有閱歷也就沒有能力,看出這個電影背後的東西。

只記得,當時VCD的畫質,蹩腳的字幕,但卻講了一個類似《基督山伯爵 》的故事。就像很多觀眾一樣,印象最深的橋段,一定是安迪在那個雷鳴之夜逃離監獄的那一段。我當時看的也是熱血澎湃的,覺得拍的真好。

但實話說,當時也就覺得印象深刻,拍的不錯,但並沒有覺得好到天上去。

過了十年,到了2007年,我讀博士了。這個片子已經非常有名了,周圍的同學老師,基本上沒有人不知道的。但我並沒有重看,

原因很簡單:這個片子最大的懸念和包袱,我都知道了,那還有什麼看頭?還有什麼意思?

又過了十年,到了2017年。我已經在職場工作七年了。

2017年初,過年的時候回家,電視上又在放這個片子,似乎是電影頻道?百無聊賴之際,又看了一遍。這一版本已經是準確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贖》,也沒有了蹩腳的字幕,而是由專業人士配音的版本。

我心裡還想,配音版肯定有刪節,那些髒話、色情的內容都刪掉了。肯定沒勁。

但我萬萬沒想到,時隔二十年,《肖申克的救贖》竟然讓我看哭了。

並不是因為情節,而是因為,我終於意識到,這個片子的越獄,根本就不是越獄,而是在講「職場」,或者說,每個人的生存都有一個監獄。有的是職場,有的是體制,有的是家庭束縛,等等。這個片子所講的,就是只要你追求自己的自由,不屈服於命運的不公,就一定能夠逃離人生束縛你的監獄!

我工作七年,七年之癢,實在是精疲力盡,每天都想著要是能不上班就好了,每天能隨到自然醒就好了。可是不行,養家糊口還房貸,人生的沉重哪一樣都少不了。而《肖申克的救贖》,還是努力的告訴我們:

有些鳥兒註定是關不住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上都閃耀著自由的光輝。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的,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我把上面這兩句話列印下來,放在辦公桌上,每天看著。我也相信,安迪十八年的忍耐,並不是在講一個非凡的故事,而是在告訴我們兩個字:

希望。

謝謝邀請??無疑,這部電影是經典的。假如愛有天意是在一個宏觀的大背景下的愛情主題。這樣的主題含有家國情懷,卻沒有把愛情這個主題淹沒,是這部電影的高明之處。

之所以,十年後再去看還覺得更好看,說明你的閱歷變得更豐富了。以前看不到的地方,現在很容易就會引起你的共鳴。一些以前看來,可能只是好看,感動細節處理,現在可能會有更多的感悟吧。把人生閱歷放在電影里,最後通過電影升華這些感悟。從中得到的愉悅,是這部電影以前沒有給過你的。

所以說,電影經典,而你的不斷增長的閱歷獲得的感悟溶於電影中,才使你獲得從未有的體驗。

#我是意漾風格君,意漾風格婚禮趴的組織者,一個用愛寵愛世界的人。#

如果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關注我。有任何問題隨時都可以私信我。


《假如愛有天意》我沒看過,有點可惜。但你說同樣一部電影過了十年更覺得好看了,我也有點同感。只各人心中那部片子不同。十年前到今天少年變成青年,青年步入中年,而當年的青壯年已到了不惑之年。由幼稚到成熟再到老成,生活就像嚼菜根一樣慢慢品出了味道。以前看大都為故事情節,並沒有完全領悟其中寓意。十年後重溫舊片,往事歷歷在目,有對也有錯,還有年少輕狂。有點對號入座的感覺。再有就是那些主題歌曲聽起來特別好聽,不是流行歌曲可以比的,很動聽感人,一聽到就彷彿回到了當年。人都有點懷舊之心啊!


你說的肯定是經典電影,所謂經典電影,就是不同時間段的人生經歷去看同一部電影肯定有不同的人生感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