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糟粕」原指造酒剩下的渣滓,泛指廢棄無用之物,其反義詞為「精華」。定義某一物為「精華」還是「糟粕」,是相對的,傳統文化中的內容在傳統社會是精華,但此一時彼一時,同樣的東西到了現代社會就變成糟粕,實乃衡量標準有別。

因此這裡所說的傳統文化的「糟粕」主要是相對於現代社會的自由、平等、民主理念而言的。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以犧牲女性生存發展權利為代價,來維護「男尊女卑」倫理秩序的「女德」理念,曾在中國民國時期的「五四運動」中遭到進步人士的激烈批判。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伴隨新婚姻法的頒布,童養媳的廢除,以及提倡男女平等、鼓勵女性走出閨房和男性一起參與社會建設等一系列舉措落地後,女性的權益得到了進一步保障,相應的服務於農耕社會的「女德」理念呈逐步退出歷史舞台的趨勢。

但近幾年,一些人打著復興傳統文化的旗號,辦起各種宣揚「女德」理念的培訓班,針對廣大未成年人灌輸女孩子要順從男性的傳統理念:告訴未婚女孩換男朋友會爛手爛腳,要求已婚女性對丈夫言聽計從,對來自男性的家庭暴力更要逆來順受,告訴女性如果她們穿著時尚暴露,相當於教人強姦等等。

教化女性順從男性的女德理念,旨在維護農耕社會中以男性為主要勞動力的生產關係,也是為了維護父系家族自治的社會倫理關係,是當時社會發展階段的歷史選擇。但現代社會已今非昔比,基於社會機械化大生產佔主導地位,男女分工界限日益模糊,「自由」、「平等」理念已深入人心,人類社會也正是伴隨著男女平等問題的逐步解決而不斷前進。在這一現實背景下,借復興傳統文化之名,以「三從四德從娃娃抓起」為核心,去復辟女德理念無疑是倒行逆施之舉。

此外,由於傳統文化是農耕社會的產物,農耕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人們的認識能力有限,因此傳統文化中也包含有不少封建迷信的糟粕,而復興傳統文化又成了某些群體復興封建迷信的借口。中國自古以來都相信巫術擁有科學無法解釋的神秘力量,今天民間各種「巫術」又流行起來,看相、算命、卜卦、抽籤、拆字、圓夢、降仙、看風水等大量復興,更成為精英文化生活中的「雅好」。


精華與糟粕其實要辯證地看待:

比如「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過去一直被批判為禁錮人性思想的糟粕,可現在我們卻發現有些人所謂的人性解放其實是一種道德淪喪,但我們能因此就認定這是精華嗎?

比如「人之初,性本善」過去一直認為這是導人向善的精華,可如果我們將其奉為絕對真理就註定會碰壁,其實這個世界遠遠比《三字經》里描寫的複雜的多——這個世界並不完美,其實也有陰暗面,那我們能不能認定這就是糟粕呢?

比如《弟子規》有言:「師長前勿見能」——不要在老師長輩面前表現得自己很難耐,作為培養弟子尊師重道的為人處世之道是精華,可放在學術研究領域就不一定了——師長要是講錯了呢?也不能說嗎?

比如「男女授受不親」,那要是自己的母親、女兒落水了是不是還要堅持不能與之有身體接觸所以不去救?海瑞就這麼做的——女兒接受了僕人送的餅就說女兒和男性有肢體接觸,然後把女兒直接活活餓死,海瑞作為一代清官其道德人品無可置疑,但他秉承的這套理念是精華?還是糟粕?

其實中華文化最寶貴核心的就是陰陽調和的辯證思維:同一件事物在某種特定環境下可能是精華,換一種環境可能是糟粕。簡單認定中華文化中哪一部分是糟粕其實是很武斷的,只有在特定的環境下具體分析具體應用才能找到真正適合我們現代社會的優良傳統文化。


沒有糟粕,哪有精華?都是相對相生的概念與存在,互為依存。並不是截然相反、你死我活、互不相容。即使所謂糟粕,放在當時的條件下,也必然有存在的充分理由與意義。這些都是成全我們的文化成為世界唯一的傳承5000年的活著的悠久文化的重要原因。譬如男尊女卑,放在當時的條件,如果男女平等,恐怕連穩定的家庭都維持不了,何以維持國家的存在?我們的文化就更是不可能延續到今天了


辱罵別人,欺男霸女,橫行霸道,偷蒙拐騙,隨地吐痰。隨意打罵……太多了,寶寶不敢講了。


友友好!謝邀!你問題詳細講解一句兩句話說不明白的,我的水平有限,怕是講不好會誤導你,這樣我們一起看前面師友友們的答案好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