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付費如何做大做強?除了微學伴,還有短書

來自專欄微學伴與短書的內容運營技巧1 人贊了文章

知識付費,需要產品意識。

2018年已經過了八個月,除了幾個讓人厭煩至極的刷屏病毒營銷之外,知識付費領域還是較為冷靜的。被病毒營銷刷屏確實會使人厭煩,不僅是因為直接刷屏導致的視覺疲勞,更多的是因為它們還沉醉在用多級營銷技巧、用現金激勵誘惑人買知識產品,而偏偏那些被現金激勵吸引來的人根本不是產品的用戶。

知識付費需要與大眾接軌,而不是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當知識產品跟大眾接上軌,一個很自然的變化是,靠知識明星、知識網紅造勢的情況開始減少,市場上產品開始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產品的光譜會變得非常廣。內容市場向來是多樣化的,知識產品跟大眾接上軌,帶來的也是,大家各自回歸去踏實地做產品、滿足在持續增長的用戶。

歸根結底,任何知識產品都是由「內容+服務」兩大部分組成的。付費知識產品,優質內容是內核,但真正提供給用戶的主要是服務。知識付費從內容至服務,可分為三個圈層,從裡到外分別是:知識內容、行動機制、互動社區。

短書擁有強大的直播技術扶持,企業可以輕鬆實現雙師課堂、一對一教學或是現場的白板教學。教培機構可將線下課程同步至線上,學員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進行課程的聽講,課程受眾由線下傳統課堂的數十人變為數十萬人,真正意義上實現跨地域、跨時間的在線教學方式。

使用短書可一鍵實現三大需求,短書是專註於知識付費的工具平台,除了常見的音頻/視頻互動直播外,短書還是首個實時流媒體直播的技術提供商,並且還支持小社群等互動功能,適合各種類型的自媒體、教師、教培機構等用戶進行知識變現使用。

一、邊生產,邊發布

從圖書的生產邏輯到知識創造邏輯。

內容「邊生產,邊發布」,是知識產品從互聯網延續而來的基本屬性。在知識付費熱潮中,原來緩慢的內容生產方式無法匹配技術激發的野心。現在,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和知識的結合一方面是以新形態重新生產原來的存量知識,另一方面也是以新方式生產新的增量知識。當人們要在短期內把這些增量知識、存量知識以新的形態生產出來時,邊生產、邊發布幾乎成為唯一可行的選擇。

二、提升產品服務能力

以內容為內核,以服務為主打

維持用戶與知識服務者的關係並不是內容,而是服務。當用戶拿到知識產品,他就開始了與作者講者、與其他用戶的互動過程。過去服務常被忽略,不管這種服務協調的是用戶與作者講者的互動,還是用戶之間的互動,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知識付費中,消費者需要高品質內容是不可否認的。但實際上,互聯網從一個領域擴張到另一個領域取代原來的產品,從來就不是它提供了比原來更高品質的內容,而是更多的選擇,是便利性。

可查看幾種典型的付費知識產品:有聲書、圖書音頻解讀、在線讀書分享會等,不難發現,其內容質量提升的同時,服務性更是逐步在增強。內容是人們最關注的和投入資源最多的,但從務實的角度看,不應執著於內容的完美和完全超越競爭對手,內容上很難做到可感知的十倍好。但在做知識產品時,我們可以思考與實踐:如何在服務上做到比別人好十倍?

三、強化用戶參與感

與其追求內容個性化,不如強化用戶參與感

對於付費知識產品,我們需要精心打磨內容,讓作為內核的內容具有通用性,滿足多數人的需要,而個性化和通用性之間有著天然的衝突。對付費知識產品,不應將作為內核的內容進行個性化,更應努力把內容本身變得通用化,使其經得住各種場景的考驗。

從務實的角度看,我們或許應暫時放下把內容內核個性化訴求,讓它保持通用性,轉而提升用戶參與感。另外,強化用戶參與感還可通過短書全新推出的小社群功能,合理使用小社群功能,可以有效的幫助老師和學員、學員與學員進行日常的互動溝通,並且小社群還支持發布圖文動態,置頂,群公告,精選動態,用戶跟帖交流等功能,可全方面的進行各項互動。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