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石窟,中國“四大名窟”開山造像,氣勢恢宏自不必說,如果要在成都一睹這些石刻風采,也不是不可行。成都往西兩個小時的車程內,就可以看到散落山林的“迷你版”石窟。

  成都邛崍石窟,就是茶馬古道上的大唐遺珍,其中位於花石山的花置寺,更是“靜坐”在三面環水的小島上,鮮有人知。作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置寺摩崖造像不僅因成於唐代而知名,更對研究佛教早期造像、藝術風格、時代變化有着重要的價值。

  邛崍花置寺

  三面環水開巖造像

  識得石窟的人不多

  花置寺摩崖造像距離邛崍城區僅有六七公里,坐落於竹溪湖附近,景區雖然常有行人走動,但對於湖水對面的這座深山石刻,就鮮有人知了。

  如果從竹溪湖到花置寺摩崖造像,需要乘船,船到岸頭,登岸賞石刻,別有一番趣味。不過,因爲水庫維修,湖中水位下降,去往這裏,只有從邛水路沿着僅容一車通行的村道前往。

  立佛龕

  山與竹林相呼應,田園與農家三三兩兩,行進大約五公里,就可以看到花置寺,往石山走去,石窟就在左手一側。村裏人一提到這個石刻,就一臉驕傲, “有點年頭了哦,是唐朝的!”不過,對於更多的信息,他們也不太清楚。或許是因爲地勢偏僻,也可能因爲景點過於小衆,很少有人會專程造訪這裏。

  “都到旁邊的竹溪湖景區耍去了,這裏沒那麼熱鬧。”附近的居民表示,石窟平時還是比較清靜。

  千佛龕

  千佛龕震撼出場

  石刻上方還有西遊記壁畫

  踩着落葉,踩過十多釐米厚的砂石石板,很快就能看到立於壁上的石窟。石窟內最醒目的就是一尊高爲4.7米的無量壽佛立佛,石刻背光飾以忍冬紋,祥雲繚繞。衣袂輕柔,宛若飄舞。從雕刻手法來看,這算是唐代摩崖造像中罕見之精品。

  在佛像右側,是千佛龕,高爲25釐米的小佛像連成一片,均爲左肩着衣,右肩袒露,坐蓮臺上。總共1745尊刻於紅砂岩上,蔚爲壯觀。在千佛羣上,還有兩龕突出的佛像,在崖壁之上,彷彿3D效果圖,層次鮮明,層層遞進。

  千佛龕的上方,還鑿刻出了藻井,如果仔細辨認,就不難看出這是唐玄奘、孫悟空等形象,一共四幅西遊記墨畫。根據當地文獻記載,這是明代以後維修時所繪,但通過這些形象,也可以看出古人構想中的孫大聖是個什麼樣子。

  唐代名僧主持建造

  曾是宋代文人騷客的“打卡”地

  根據石窟旁的《花置寺新造無量諸像石龕像記》碑文載,造像竣工於“大唐貞元十四歲寅”(798年)。並記述東漢伏波將軍馬援之後裔上京章敬寺大師(馬)採奉旨來此造像建寺。

  唐代宗李豫在長安修章敬寺,曾敕賜僧馬採爲“懿德大師”,並在章敬寺“主講綱維,因而‘聲馳上國,名重神都’”。貞元年間,僧馬採帶着唐王朝的旨意南下宏揚佛法,越過秦關蜀道,在邛州白鶴寺設壇,宣揚佛法。並在花石山“前山、後山、或龕、或室”,開鑿了“千億萬佛”的龐大造像羣。現存的九龕造像,系僧馬採當年創建倖存下來的。

  在千佛龕左側,還有一些帶有紀念的宋人石刻題記, “郡守陳知存,宇文邦彥,建中靖國改元(1101年)暮春十八日,臨邛令、孫校、椽蹇明、程度……休於此。”從這些墨寶不難看出,曾經的石窟還是文人墨客、郡、縣官員的打卡之地,曾經的石窟一帶,也是古代成都的一個知名景點。

  千佛龕和立佛龕

  茶馬古道上的故跡

  從這裏一探唐代成都

  唐代以來,一直流傳着“揚一益二”的說法,安史之亂後,成都的經濟實力也開始慢慢趕超揚州,茶馬古道作爲我國古代川、滇、藏地區的一條交通要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這條對外貿易的通道,對於成都經濟,是一大利好,而這些摩崖石刻,正是這個時代的一些遺蹟。

  空中航拍花置寺

  “露滴成仙島,巖開聚佛場”,正如石窟的題記記載一樣,這處得天獨厚的石窟遺存,造像本身頗有中國佛教早期造像的莊重、雄渾和豐滿諸特徵。衣飾簡樸,線條輕快流暢;佈局嚴謹,刀法遒勁圓熟,充分體現出造像上承北魏、盛唐的傳統造像風格。其中淨土變佛龕中所刻佛國天地,上面的飛檐、人字栱等建築風格,還爲研究唐代建築藝術提供了資料。雖然隱身於深山之中,但這處石窟對研究佛教早期造像、藝術風格、時代變化有着重要的價值。

  千佛龕上的壁畫

  紅星新聞記者 宦小淮 實習生 韓金雨 攝影記者 王紅強

  編輯 官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