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說「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那中國南北方人的飲食差異到底有多極端,都會有哪些表現?


在山西的一些地方(尤其晉中盆地一帶),如果你遇到有人聲稱他幾乎不吃米飯,千萬不要覺得詫異。

記得小時候,大概隔幾個星期,父母會提議說「我們今天中午吃燜大米吧!」,於是張羅著找出高壓鍋,拿出袋子里的大米,淘洗好,然後討論著該加多少水,謹小慎微地觀察著煮米飯的情況——煮飯失敗太干乃至焦黃,或者太濕沒法吃這都是常有的事情。

沒錯,吃一頓米飯,在我這個山西中部的普通家庭看來乃是一件不太尋常的「大事」。連「煮飯」這麼個今天看來普通的行為,山西人都要叫做「燜大米」。

還記得第一次到南方的時候,飯桌上我跟服務員說「要一碗大米」,被周圍人笑了很久:「你確定要吃大米?大米是生的啊,所以有生米煮成熟飯的說法」。

除了不怎麼吃米飯,在山西中部,麵食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所謂「面」還有本質的不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面」大都是沒時間炒菜煮飯而臨時用來將就一頓,或者突然想改改口味而選擇的替代性飯食。而且在多數地區(哪怕是在北方的很多地區),「吃面」已經是幾乎暗含著是在小吃攤和飯店發生的事情。

山西麵食的花樣繁多和原料多變已經是眾所周知不需贅述,其實這是次要的,真相是晉中麵食是一種和米飯完全等價的正餐主食。吃米飯時候配幾個菜,吃晉中麵食的時候也一樣配幾個菜,晉中麵食甚至不需要澆滷汁澆頭和進行調味,因為吃米飯的時候也不需要呀。晉中飯店裡面,一碗米飯是和一碗麵價格一樣的,因為它們是完全的等價物。

統而言之,晉中麵食不是「一碗面,裡面有湯汁有葷有素有豐富調味料然後這就是一頓飯」的一般「吃面」概念,而是跟正餐的米飯一樣的東西。因此當你慕名而去晉中體驗山西麵食結果失望而歸的時候,不必詫異,因為沒人會覺得單純的米飯有啥好吃的。

對晉菜晉面有所好奇?這裡有更多:

晉園食單?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謝邀,

莫非被題主看到我是北方人南飄,才來找我回答這道問題。

就做面或做米這件事來說,其實南北方人都各有長處,只不過北方的一些城市,做面格外出名罷了。有人說北方的米不好吃,所以才選擇面,這句話一出,東北人首先不服,東北以前是咱國家的大糧倉啊,尤其是坐擁肥沃黑土地和豐富水資源的黑龍江大米,口感甜糯而又綿軟爽口,堪稱官方認證國內最好的稻米。

但北方人即便有米,依然願意吃麵食,這是為什麼呢?

這裡有地緣因素和人文因素。

地緣上,像東北這樣擁有肥沃土地和豐富灌溉水源的畢竟是少數,像華北、華東、西北那邊,鹽鹼地多,乾旱時長,自然環境伺候不起水稻,只好轉種對土地要求低還耐旱的小麥。

人文上,北方多寒,小麥的熱量遠高於水稻,吃它保溫性更強不說,還頂飽。吃完不容易餓,這也是因為北方,尤其是一些老少邊窮地區的現實窘境,窮啊。

麵食的可塑性也更強,吃著方便。你蒸個包子、包頓餃子,菜和主食都有了。沒餡的饅頭、油餅、發糕,即便沒菜配著,就點醬或鹹菜絲兒也能吃的美滋滋。像早餐攤兒上的油條、焦圈更好打發,一杯豆漿搞定。

面的原料也多,咱就拿山西舉例,面原料就有小麥粉、高粱面、豆面、蕎面、莜麵等。花樣上則有刀削麵、拉麵、餄餎、刀撥面、撥魚、剔尖、河撈、貓耳朵。烹法則又有蒸、煎、烤、炒、燴、煨、炸、爛、貼、攤、拌、蘸、燒等不同。就連相同原料和澆頭的麵條,換換寬、扁、長、短、粗、細,都能換種不同的口感。

因為喜歡吃,習慣吃,大家也就願意琢磨怎麼吃。

就像《風味人間》第二集里出現的安徽阜陽的枕頭饃。

這種饃口感紮實,面香濃郁,就算不配菜和湯,只是抹點醬照樣很好吃。這種吃法顯然太過簡單粗獷,但這就是咱北方人的性格,直接,坦率,沒那麼多花樣。

同樣是饃,在不同的地方也能做出不同的口感,陝西還有種石子饃,用石子的溫度烙熟,口感酥脆,深受當地人喜愛。

除此之外,像西安的羊肉泡饃也很省事兒,羊湯早就燉好了,唯一費功夫的就是扯饃塊,想吃多大,隨君喜歡,沒那麼多硬性講究。撕好了把碗端給店家,倒上一碗滾燙的羊肉湯, 搭配糖蒜,饃塊越泡越入味,吃得一身大汗淋漓,爽得不行。

在北方面食就好像一名門氏族,各個城市都有名聲響亮的代表。

像陝西的褲帶面。

北方人早餐常見的油糊餡。

就連早餐攤上南北方都常見的包子,也能感受到微妙的差異來。

北方的包子一蒸一屜籠,數量多,個頭大,菜餡也多見白菜豬肉,韭菜雞蛋之類的。南方的包子則明顯精緻得多,個頭小且量少,餡料則多是山珍海味,像上海的蟹粉湯包是非常有名。

除此之外,像老北京的炸醬麵,用來裹烤鴨的那層春餅,天津的狗不理包子、雜糧煎餅果子和十八街大麻花。山東大煎餅,東北亂燉里的貼餅子和窩窩頭,發麵饅頭和各色水餃餡餅熏肉大餅,餄餎麵條。保定的驢肉火燒,蘭州拉麵;西安的臊子面、山西刀削麵……

北方的出名的麵食多,大家也愛吃麵食。雖然也會吃米,但如果有可選的情況下,明顯能感受到北方人對面的偏愛,這可不就是潛移默化中養成的口味習慣么。

再說南方的米,被南方人偏愛也是有原因的。

地緣上,南方氣候濕熱多雨,水田廣布,就適合水稻的種植,所以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飯為主,麵食為輔。

人文上,南方水路發達,商賈多,有錢,魚米之鄉蔬菜樣式也多,有錢自然吃的也更精緻。

中國八大菜系,魯菜(山東)、川菜(四川、重慶)、粵菜(廣東)、蘇菜(江蘇)、閩菜(福建)、浙菜(浙江)、湘菜(湖南)、徽菜(安徽徽州),南方佔了七系。

還原社寫過「南米北面」的研究文章,裡面說:「南方吃米,在主食上幾乎沒變化,花樣主要在菜上。粵菜求怪,多生猛;川菜百菜百味,突出麻辣;湘菜也辣,卻一點兒麻都見不得;閩菜刀工厲害;浙菜「北料南烹」;蘇菜以甜鮮為特色;徽菜講究燉蒸,重油重色......總之,南方菜品十分豐富,這也跟南方富饒,原料豐富有關。」

《風味人間》第二集里浙江李山頭村的灰鹼粽,更是南方人對米偏愛的縮影之一。

琥珀色的灰鹼粽,最大的優勢就是保存期更長,熟透的灰鹼粽在自然環境下放上一個月不成問題,有的粽子甚至可以掛在屋樑上風乾一年。迎神剩下的粽子,則成了田間勞作的人們消乏的點心,以及孩子們的最愛。灰鹼粽保存期長的秘訣在於製作過程中的灰鹼水。

灰鹼水,是最原始的食用鹼,靠天然原料製作。將牡荊樹枝條收集後燒灰,用熱水反覆過濾就做好了。用灰鹼水浸泡糯米,能使澱粉的保水力增強,最後用新發的箬竹葉包起糯米,保存期長的灰鹼粽就做好了。

米的變形雖然不如面那麼豐富,但也有許多。除了飯、稀飯、炒飯、糍飯、糍飯糕、涼糕、刺毛團、粽子、年糕、糍粑等,還有很多米磨成粉做的松糕,湯圓、米線、麻球、糖糕,各地小吃很多都是用大米製作的食品。

廣東煲仔飯

雲南著名的過橋米線,其名聲響亮可以為米扳回一局。

還有廣東早餐攤上穩坐C位的腸粉,大米磨漿在方形鐵盤上轉均勻,根據喜好加上配料,最常見的是雞蛋,奢侈的鮑魚生蚝也有見,出鍋時"白如雪,薄如紙,油光閃亮,香滑可口」,不過真正讓各家腸粉一決高下的,還是它上面淋的獨家湯汁。

貴州還有一種小吃叫米豆腐,大米淘洗浸泡後加水磨漿,再加鹼熬制,冷卻,形成塊狀"豆腐"即成。食用時切成小片放入涼水中再撈出,再澆上酸辣的蘸水汁,潤滑鮮嫩、酸辣可口。

南米北面在飲食上的差異,也塑造了南北方人性格上的差異。北方人如面,瀟洒豪放,不拘小節。米則像是溫婉南方人,精緻,注重細節。

不過現在交通這麼方便,全國各地的餐館開的越來越連鎖,南北的原住民們開始互相務工,飲食上的差異反倒沒那麼明顯了,只不過在某些時候,還是會體現一點各人的喜好罷了。

像我和南方同事一起吃重慶小面,我判斷面好不好吃,看重麵條本身是否爽口勁道,同事則看重澆頭是否新鮮,辣不辣。這一點微妙的差異,其實還挺好玩的。

而且北方的面和南方的米都極大豐富了咱們的菜系,這可是吃貨打出的一片天地,你說是不。


八十年代,

我老家農村請客吃飯的時候,會上一盆紅油臊子面,就那種湯盆。

上來以後大家挑到自己碗里分著吃,大概相當於一道菜。

有一回鄰居家女兒的男朋友第一次上門。

小夥子是北方人,軍人。

面一端上桌,剛好放他面前。

他以為是未來丈母娘特意為他準備的,呼啦啦風捲殘雲就一個人吃完了。

同桌的人都面面相覷。

丈母娘後來說,小夥子能吃,身體好,幹活兒一定差不了。

這麼親事就這麼成了。


謝大佬邀(好啵,其實沒邀)

所長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坐標關中。

在鄉二十載,於及冠之年立於粵中之地,遍嘗百味,取百家之長,遂一日有感,立鯤鵬之志,圖發

煙雨——鐘樓

自古伊始,有前人概曰:「泱泱華夏,盛宇百味,其地不同而味各異,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皆史遺之慣也。」

一、中國南北飲食文化的總體差異

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飲食習慣不同。從主食上看,南方人愛米飯,北方人喜麵食。這種狀況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中國南北方的飲食差異。相對於麵食,米飯多配菜肴來搭配,因此在菜系的豐富程度以及飲食文化上,南方都顯得更加精緻。也因為食物豐富度與精緻度的差異,很多人開玩笑說北方飲食的譜系主要是圍繞「吃飽」展開的,而南方飲食譜系則是圍繞「吃好」展開的。

中國南北方的飲食差異可以從主食上來判斷。南方人偏愛米飯,北方人對麵食情有獨鍾,但這並不絕對。例如北方也有以米飯為主食的,南方蘇杭地區也有以面為主食的,所以說。

首先所長的觀點絕對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人,不能說北方人除了面就不吃米,南方人除了米就不吃面。

凡事無絕對。

(被評論區噴怕了,再次強調一下立場觀念。)

相對於麵食來說,米飯需要輔以更多的蔬菜和肉類來進行搭配,比如四菜一湯,配的主食一般都是米飯而非麵食除非客人有特別交代過。因此在蔬菜種類和肉類較多的南方吃米飯就成了主流,南方的菜色大都相較於北方而言更為精緻。

因此在網上也有一種說法,北方菜系的飲食標準是以「吃飽」展開的,而南方菜系的飲食標準是以「吃好」展開的。

譬如所長在這兩個問題下的回答就是對上面說法的一種佐證

為什麼南方人吃飯一定要點一道湯和青菜??

www.zhihu.com圖標為什麼北方人吃飯一定要有一道硬菜??

www.zhihu.com圖標

(一)菜系種類

中國有八大主要菜系:川菜、魯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其中,除了魯菜是北方的一個大菜系,其餘均屬於南方菜系。

這巨大的比例也在說明這南方菜系在中國飲食傳統上的泰斗地位。。

廣式早茶

(二)飲食方式

除了菜系種類不同,南北方人飲食的方式也存在差異。就從喝湯來說,南方人喝的湯是作為一個菜上桌的,如廣州、福建一帶在飯前、飲酒前喝湯,其煲湯很有名氣。在中國南部省份的廣東和海南,人們在進食正餐的前後一定會喝湯,只有完成了餐前喝湯以及飯飽之後再喝湯的程序,才算是吃完了一整頓飯。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湯,冬季更頻繁,且是在飯後喝,湯一般不是作為一道菜上桌。

排骨海帶湯

魯菜—北京烤鴨

(三)飲酒差異

中國的酒文化十分豐富,南北也存在差異。從喝酒來看,北方人豪爽,喜歡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平均酒量大於南方人,特別是中國山東、東北和內蒙古地區的人酒量比較大。南方人則喜歡細斟慢飲。但中國白酒的主要產地還是在南方,如有名的貴州茅台、四川五糧液等。南北方人在夏天一般都喜歡喝啤酒,但冬天北方人更喜歡喝白酒,而南方江浙一帶喜喝黃酒,比如紹興女兒紅、上海的和酒等。

紹興女兒紅

(四)烹調、口味

在烹調食材的方法、習慣、口味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比如粥,北方是以甜粥或者白粥(特指味道)為主。而南方在粥里又十分講究,不僅放蔬菜、火腿、大棗、皮蛋、還有各類海鮮和肉類,五花八門,琳琅滿目。南方人喜甜,北方人喜咸。南方人吃菜喜歡分開炒,北方人則偏愛放在一起炒。

隨著人口流動增多,中國南北方之間的各種社會差異開始逐漸減小,但由於各種社會、地域以及文化因素導致的南北方飲食差異卻仍未消減。

二、中國南北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

南北飲食文化各有千秋,作為一種社會事實,這種文化差異有諸多原因。

南北地勢圖

(一)地理因素

不同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造就了中國各地區不同的氣候條件。中國南方氣候濕熱,盛產水稻,因此以大米為主食;北方氣候相對乾冷,適宜小麥等作物生長,因此以麵粉為主食。地理區位的差異首先還體現在溫差上,中國南方平均氣溫比北方要高。在寒冷的冬季,北方人不得不進食一些脂肪、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現在在中國北部的牧區,牧民仍以奶製品和肉類為主。南方氣候溫和,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因此植物類食品佔據著主要部分。

上海菜—糖醋小排

(二)社會因素

中國南北飲食差異的另一個原因是社會因素。上海菜就可以被認為是在社會因素的刺激下產生的。近代開始,上海因扼長江入海口,進可深入腹地,出可遠渡重洋,水陸交通發達,經濟十分繁榮。經濟的繁榮刺激了上海菜的發展,形成了其講究五味調和及清淡的飲食習俗。上海菜,兼容並蓄,深具上海的城市特色。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低糖、低脂、葷素搭配的潮流開始風靡全球,在這種飲食潮流下,上海菜緊隨其後,在自身菜品基礎上吸收世界特色,而後發展成為新時代的上海菜。這種適應時代生活節奏的做法,也在中國其他地區得到了發展。這種飲食潮流的改變,無不與社會的發展相關聯。

(三)民族因素

中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因此他們不僅在生活活動上存在差異,在飲食文化上也深深烙上了各自的特色。

漢族聚居的東部平原地區,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被稱之為「魚米之鄉」,因此盛產的大米和小麥是主要的食物。類似這種耕作方式的少數民族還有朝鮮族、錫伯族、傣族、壯族、獨龍族等。居住在中國北部的蒙古族、鄂倫春族和怒族以及西南部的牧區藏族,由於氣候寒冷,多食以高熱量的肉類,從而抵禦嚴寒。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飲食文化的差異有著很深的社會歷史和地理根源,中國飲食文化有著南北地域差異的深刻烙印。


所長是一個體面人,

寫了一大堆東西自然是為了你手裡的小心心,既然來了就別急著走嘛。

幫所長點個贊, 好的文章離不開你的認同

關注所長和專欄, 能讓所長和你一起分享美食與愛的故事

關注公眾號「廚房人類」, 所長的福利等你來拿

謝謝小闊耐!

「一群研究人類行為學和美食之間關係的吃貨青年,致力於把生活煮給你吃。」


南米北面其實不算啥太大的差異,畢竟和糧食主產區有關係。

飲食習慣差異大到讓老外以及我們自己驚詫的是:

明明是同一個節,同一天,紀念同一個人(只有少數吳語區不同),同樣的葉子包糯米蒸的食物,南北咸甜粽子之爭居然可以打破腦殼。

明明南方人喜甜,卻偏偏要吃蛋黃肉粽。

明明北方人嗜咸,卻固執的認為紅棗白米粽或者蜂蜜白米粽才是正宗。

甚至有好多北方小夥伴來南方上學,看到粽子里放肥肉噁心的吐了。

你們根本不知道,肉粽里那一塊膏腴,吸足了醬汁融化在糯米里,是何等的美味啊!

另外我想問問評論區只評論不點贊的小老弟你們是怎麼回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