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的故事,1989年由杜琪峰執導的電影,周潤發(阿郎)、張艾嘉(波波)、黃坤玄(波仔)和吳孟達主演,羅大佑、魯世傑配樂,主題曲、插曲分別由許冠傑(阿郎戀曲)、羅大佑(戀曲1990)、(你的樣子)和李健達(也許不易)演唱。周潤發憑本片獲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

故事講述阿郎(周潤發)是一個賽車手,與出生豪門的波波(張艾嘉)相戀進而未婚生子。然而阿郎將心思都擺在賽車下無暇照顧波波,在波波臨產前阿郎因為非法賽車撞死警察而入獄。後來因為波波母親與醫生串通嬰兒(波仔)已死,波波因此離開了香港到美國,而阿郎在獄中痛改前非,出獄後接回在孤兒院的兒子波仔相依為命。十年後,已有未婚夫的波波回到香港做生意,才知道波仔是自己的孩子,而希望與阿郎商量將他帶回美國。內心仍然愛著波波的阿郎為爭取和波波復婚的誠意,不顧年紀和身體狀況參加車賽,卻在即將勝利之際因意外而車禍身亡.....。

這是一個一開始就註定是悲劇的故事,沒有迴旋的餘地,沒有變化的空間,悲劇,永遠只能用眼淚來遺忘。人會因為誤會而分開,也會因為誤會而了解。在誤會中,阿郎失去了波波,卻得到了兒子;在誤會中,波波失去了兒子,卻得到更好的發展。誤會能改變的不只是一個人,有時候能改變的是更多人,雖然錯誤能夠挽回,但是錯誤卻挽不回時間。

34歲的發哥在《英雄本色》之後聲名大噪,演技也逐漸成熟,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能清楚的展現內蘊的情感,不管是對老情人波波還是自己最驕傲的兒子波仔,都很清楚的透露出一種成熟的韻味,而這也是現在的演員在這個歲數所做不到的。

張艾嘉在本片也展露出她無法隱藏的外放式情感,她都透過細微的動作來展現出她心中的激動或是忍不住的悲傷,演出可以用自然生動來形容吧!


《阿郎的故事》每次看都會使我落淚,就像「故事總是講給有故事的人」,阿郎的故事在講述平凡的底層人的故事,是那個科技不發達,人們用時間用力氣創造溫情的年代。

阿郎年輕時浪蕩不羈,可是他的這種痞氣和固有的英氣正是波波所愛的。年輕的衝動浪漫為那一代人所懷念,為我們年輕人所崇拜。

底層人的掙扎是最能觸動人的點,兒子小波跟著沒有多少文化、愛惹事的老爸經歷了了諸多苦痛的日子,但因為爸爸暴躁卻無比真實的愛,小波很皮實,而且也繼承了父母的聰明和倔強。

正如波波最終還是擺脫不了對阿郎愛的痴情,阿郎在多年後還是愛著波波的堅持,小波對父母的愛也是分明而堅持的,小波喜歡母親給自己的新鮮而豐富的生活,他卻選擇跟著貧窮的老爸,就算跟著老爸吃苦,小波也願意,因為小波愛老爸粗暴的愛。

在現在的時代,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愛已經不再是阿郎的方式,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不再是小波和阿郎的方式。

阿郎不知道怎樣勸說小波跟媽媽去過更好的生活,他只會打兒子,把兒子打走,阿郎是粗魯無禮的,但他對兒子的愛,對小波的而卻是實在而偉大的,他真的不會表達。

而小波的舉動也非常感人,他扔掉媽媽送給自己的心愛的東西,最後被揍的鼻青臉腫仍然在床上給老爸打電話,說想老爸了。這種思念不是對著電話甜甜的說我想你,而是蘊含著委屈與討好的想念,是深入心裡的想念。

波波因為小波的原因,願意和阿郎在一起,願意給阿郎和小波具有女性溫暖的生活。一方面是波波和阿郎的愛情是真正熱血澎湃,浪漫美好過的,是被青春的純真與叛逆淬鍊過的,後來阿郎的背叛與毆打也許抵消了曾經的愛情,但波波內心裡仍有一種難以抗拒的回憶過去的感傷情懷。再加上對兒子小波的愛,她最終仍然選擇阿郎。

電影中很多鏡頭也有金錢與貧窮的對抗,小波受老爸逼迫,給波波送一支玫瑰花,小波吃西餐時的粗魯。跟老爸長大的孩子沒見過這種生活,但他們仍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愛,這種愛在我們看來是充滿辛酸的。波波也沒有居高臨下,她能夠配得上高貴的生活,但她也願意陪著孩子和阿郎過卑微平凡的小市民生活。他們是平凡人,但他們都很偉大。

一個血性的男人總會有自己有魅力的一面,無論經過時間怎樣的打磨。阿郎重新賽車是自我解脫也是自我追尋。當妻兒都來到賽場為自己加油,阿郎透過鮮血直流的安全帽看了他們最後一眼,便葬身火海。有些人的命運也許就是這樣,無法改變,留下壯與悲,或愛與恨。生活哪能像我們想的那樣呢,在小波的瘋狂奔跑,波波的瘋狂奔跑中,在羅大佑蒼涼嗚咽的歌聲中,影片結束,一個沒有結束的結束。

哦,最後再補充一下,那一年發哥演的《阿郎的故事》和《賭神》里的兩個角色都提名了金馬影帝,最後影帝是評給了《阿郎的故事》里的發哥


第一次看《阿郎的故事》的時候整個人哭的稀里嘩啦的,尤其是羅大佑的歌一出來時的那個場景瞬間眼眶就濕了。每次看都有一種莫名的悲傷。還有就是發哥演的電影大多數都是那種比較悲傷的電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