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會問別人問題,也會回答別人的提問。

比如,小孩子可能會問家長:「水為什麼會流啊?」一般家長都會這麼告訴孩子,水是液體,所以當然會流啊。

這是個完全正確的答案,但對孩子來說,這個答案沒有意義,因你給他一個正確答案,他就少了一次學習的機會。

之前看了篇文章說,其實無論是提問,還是回答別人的問題,都是有學問的。提問的時候,你要問那種能讓自己學到東西的問題;回答的時候,你要提醒對方別太關注答案,讓他自己去思考問題。

我們先說提問。善於學習的人,一般會在這兩個方面提問。

第一點,善於學習的人在反思和追問的時候,會盡量用「怎麼」代替「為什麼」。打個比方,你的女朋友要和你分手,你不甘心,想問她為什麼要分手,對方八成是告訴你是一個分手的理由,雖然這也是個答案吧,但你除了痛苦之外,幾乎什麼都沒得到。

如果你把問題換成「我們怎麼走到這一步的?」這時候,雖然不一定能挽回你們的感情,但至少你可以從這個失敗的經歷中學到點兒東西。

工作的時候,你也可以用這種方法提問,比如,不要問「為什麼客戶說我的產品不實用?」,而是要問「客戶是怎麼形成我的產品不實用的印象的?」不要問「為什麼我找不到喜歡的工作?」而是要問「我是怎麼規劃自己的工作和能力的?」

第二點,善於學習的人,還會在標準層面問對方問題。不問對方是怎麼看眼前這件事情的,而是問對方關於這類事情都考慮哪些因素。

比如,追女孩的時候,如果女孩不積極,不要問「你為什麼不喜歡我?」而是問「你的選男朋友的標準是什麼?」同事不喜歡公司旅遊的地點,不要問「你不喜歡去九寨溝旅遊,那你認為去哪兒好?」而是問「關於部門年終旅遊的活動,你是從哪些方面考慮的?」

你看,提出一個好問題,不僅能從問題中學習,如果加以引導,反過來還能促進學習能力。

我們再說一下怎麼回答別人的提問。要想引導對方學習,最簡單的一點,就是別給正確答案。

因為正確答案都是一些知識性的事實,但最重要的學習能力,其實是對未知的探索,以及把知識和自己聯繫到一起的能力。

正確答案是一種以知識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時間長了,你就會消化不良,得到回答跟沒得到一樣,讀了書跟沒讀一樣,參加了培訓跟沒參加一樣。如果你不能把知識和自己聯繫起來,就解決不了問題,知識就沒辦法變成你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是個父母,孩子問你水為什麼會流的時候,你就應該這麼回答。你可以先稱讚他一下,這個問題問得很仔細。接著啟發他自己找答案

比如,你可以說「這個問題我也不太清楚,咱們一起去上網搜一下吧。」你也可以發散思維,從他的問題里,延伸出別的問題,比如「水變成冰還會不會流啊?」

「除了水還有什麼會流啊?」你還可以和他討論,問問他過去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告訴他怎麼能用上這個新知識,培養他思考問題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

你看,不斷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問,比答案本身重要得多;儘力消化和聯繫你獲得的知識,也比知識本身重要得多。這才是提問和回答的正確姿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