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中處處是學問,認真對待是一種態度,糊里糊塗也是一種態度。別的不說,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排便姿勢,可能很多人都沒有搞清楚,究竟哪種是健康(科學)的?哪種是不健康(不科學)的?今天,我們就一起聊聊排便時的姿勢吧。

(本文閱讀時間:大約10分鐘)

(文中觀點代表作者個人,僅供參考)

蜜蜂團隊028號作者

高勇 主治醫師

蜜蜂團隊:

“蜜蜂團隊”是基於微信公衆平臺的互聯網醫學信息傳播團隊。目前,蜜蜂團隊成員已經超過40人,涉及專業有:基礎外科、胃腸外科、結直腸肛門外科(肛腸外科)、消化內科、醫學影像等衆多科室。本團隊實力雄厚,專業基礎紮實,我們的團隊宗旨是:做中國最好的醫學信息傳播團隊。

正文↓↓↓:

一、什麼是“肛直角”?

肛直角(肛管直腸角anorectal angle,ARA)是指肛管軸線與直腸下段軸線相交所形成的背側夾角。Parks最先把肛直角(ARA)作爲節制排糞的基本要素。目前文獻報道常用的測量方法有兩種,即軸線法及近似軸線法。

軸線法指根據肛管直腸的輪廓劃出各自的軸線,兩軸線相交後方所形成的夾角或由肛管縱軸與直腸縱軸形成的軸線夾角,如下圖(1)↓↓↓。

圖(1):軸線法測量↑↑↑

近似軸線法指畫一平行於直腸壺腹末端後緣的平行線作爲直腸下段軸線,該軸線與肛管軸線相交所形成的背側夾角,如下圖(2)↓↓↓。

圖(2):近似軸線法測量↑↑↑

二、肛直角與如廁方式的選擇

目前一致認爲維持正常的肛直角是控制排便的重要因素,用肛直角作爲判斷肛門自制功能的一項客觀指標,也深受人們的重視。理論上來說,肛直角越大,排便時所費的力氣較小。蹲姿時肛直角可以達到100°左右,所以蹲便更爲順暢,如下圖(3)↓↓↓。此外,人在下蹲時,腹部的壓力比坐着時要大,這樣做能夠減少腹部用力,對排便順暢也有幫助。

圖(3):坐姿與蹲姿時的肛直角對比↑↑↑

三、爲什麼要加小板凳?

因爲蹲便時腹壓增大,再加上排便比較用力,容易出現心血管意外事件。老年人體力較弱,蹲久了,如果快速站起來,也容易誘發改變體位所導致的短暫性腦缺血,從而會發生頭暈、眼花摔倒,發生骨折等意外事故。不難看出,坐姿排便可減輕腿部壓力、更適用於老年人、心腦血管患者及體弱者。

坐便時,踏個小板凳可以增大肛直角,利於排便。對於普通人及年老體弱者都可以使排便過程更爲順暢和輕鬆,如下圖(4)↓↓↓。

圖(4):正確的坐姿→坐馬桶再踩個小板凳↑↑↑

但據本人如廁經驗,國內馬桶和歐美馬桶高度不一樣,可能跟各個國家平均身高有關。所以,小板凳的高度選擇應結合馬桶的本身高度,同時保持35°角蹲坐。

四、關於肛直角的臨牀意義

研究證實通過經會陰實時超聲觀察肛直角前、後大小變化而間接反應盆底肌羣的肌力變化及相互的協調性,同時預估盆底肌羣的功能變化評估有無便祕及肛門失禁,而肛直角的重建對治療肛門失禁有一定療效。

近年來本着肛直角的原理,對於低位直腸癌腹會陰聯合切除術(Miles)術後爲永久性的人工肛門,學者們設計了多種肛門成形術,如讓造瘻乙狀結腸進入左側腹膜隧道前形成一定角度(95 ~ 120°),模擬重建肛直角,重建可控性人工肛門,有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質量。

五、生活小提示

1、最好的排便時間

通常,便意產生在早餐用後,進食後引起的胃充盈反射性地引起結腸的運動增加的現象稱爲胃結腸反射(gastro-colic reflex ),亦稱胃—大腸反射 。此時切記不可忽略所引起的便意,而是應該進入廁所排便!

但也有很多人在早晨一醒來就需要進廁所的,這是對胃結腸反射特別敏感的人,由於早上醒來後胃內空無一物,稍微活動身體,喝點茶,或是抽根菸,胃壁會敏銳地感覺到刺激,而將大便迅速地送到直腸。

有些人在早上排完便後不久,又產生便意,結果, 經常出現早晨排便兩次的情況,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這種現象大都發生在大便較爲柔軟,或直腸神經較爲敏感的人身上。早餐過後,因胃對結腸的反射作用會使腸產生激烈的蠕動,而當天要排的大便,即從乙狀結腸送人直腸內。但大便柔軟的人,常有部分的大便殘留在乙狀結腸的情形。而這些剩餘的糞便經過一段時間後,纔會被送至直腸部位,由於直腸神經敏感就會再度感到便意。

因此,在早晨排便兩次,並非異常現象。通常排便時間應儘量控制在5分鐘內,排便時不宜看手機、報紙等,宜專心致志,可以適當聽舒緩放鬆的音樂。

2、排便用力過猛,後果可能很嚴重哦!

因爲太過用力排便時腹壓突然增高,血壓也會隨之突然增高(尤其是高血壓患者,清晨血壓本就比平時更高),可能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如腦溢血、心絞痛、心梗等,嚴重者可能導致猝死。

夥伴們,如廁方式其實也可以很科學的、甚至是很“銷魂”的,你們的如廁方式科學嗎?

鼓勵作者每一分的汗水!

本文作者高勇醫生的讚賞碼↑↑↑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