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的電影《芳華》里的主題歌《絨花》,最早是1979年上映的電影《小花》的主題曲。電影《小花》是張錚執導,劉曉慶、唐國強、陳冲等主演的故事片,由北京電影製片廠製作,改編自小說《桐柏英雄》,講述了一個被賣的小姑娘長大後,成為戰士的故事。該片一上映,就掀起了一股「小花」熱潮,陳冲、劉曉慶和唐國強火的不要不要的。據說陳冲接受採訪時稱唐國強為「奶油小生」,後來風靡一時的「奶油小生」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

以《小花》《苦惱人的笑》等為標誌的創新浪潮改變了新中國電影的創作面貌。在那個逐漸開放的時代,觀眾湧進電影院,重新燃起了對電影的熱情。該片於1980年獲第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女演員獎(陳冲)、最佳攝影獎、最佳音樂獎,文化部1979年優秀影片獎、青年優秀創作獎(陳冲、劉曉慶、唐國強),南斯拉夫第九屆「為自由而鬥爭」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陳冲)。

片中的兩首歌《妹妹找哥淚花流》和《絨花》被廣為傳唱。之後的近40年時間裡,很多歌手重新演繹了《絨花》這首歌。最為熟知的韓紅版,加入了少數民族的唱腔,很飄逸,也很高亢。在《中國好聲音》里,選手平安和來自新疆的吐洪江·買買提都翻唱了這首歌,個人更喜歡吐洪江·買買提的版本。《絨花》這首歌主歌和副歌部分都比較簡明,但越是簡明,越要功夫拿捏,對歌手的穩定、渾宏、高揚等歌唱素養要求很高,一般的歌手不敢翻唱。

現在回首,經歷了近40年的風雨,《絨花》經久不衰,自有她的獨特的魅力。這首歌曾在1980「聽眾喜愛的廣播歌曲」評選活動中獲獎。遺憾的是,由於當年的電影獎獎項太少,歌曲沒有獎勵的項目,不然,中國電影獎的原創音樂大獎應該要頒給《絨花》。

《絨花》作為電影《小花》的主題曲,由李谷一演唱,由劉國富、田農作詞,王酩作曲,歌曲重新演繹,發行於2002年01月01日,收錄於專輯《鄉戀》。筆者當年觀影時尚小,但卻深深地記下了這一幕:陳冲飾演的小花在失去親人之後,到處在找著當哥哥的唐國強,戰役結束後和哥哥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1

《芳華》所致敬的電影《小花》應該是更可以拿來與之對照的。

《芳華》這個名字摘自《小花》主題歌《絨花》的歌詞,片尾也由韓紅翻唱了當年李谷一演唱的這首《絨花》。

看完《芳華》我又翻出《小花》重看,自然跟小時候的觀感大相徑庭,屢屢有不忍目睹之感,然而還是被那一派天真之氣所觸動。

2

《芳華》和《小花》像是照鏡子,表面上看似乎在呼應,然而,鏡子里的影像其實是反著的。

1979年,《小花》上映,轟動全國。

18歲的陳冲和24歲的劉曉慶也通過這部電影吐露芳華。

《小花》表面上是革命戰爭題材,但實際上對戰爭場面著墨不多,創作者醉心展現的是青春,是芳華,是人性之美。

3

那是個《大眾電影》刊登了一張國外電影親吻的劇照就引發全國性大討論的年代,《小花》將兄妹情深處理得恍若戀人,更是會有一種微妙的犯禁之感。

李谷一演唱的《絨花》也是如此,借紅色內容表達柔情萬種,她使用的氣聲唱法在當時還被批判為「靡靡之音」。

《芳華》的路線是相反的。它看上去是在講芳華,實際上那些青春的身體卻承載著主旋律的信息。

4

《芳華》的創作者跟《小花》的創作者在形式感上都表現得很有追求。

《小花》的電影形式在當時看來頗為前衛,不僅頭一次使用彩色與黑白穿插的畫面,甚至還有一長段使用了紅色濾鏡來強化畫面。

《芳華》則配合文藝片的定位,既有炫技的長鏡頭,也有大量的手持攝影。

然而,《小花》帶著噩夢中醒來之後的清新,《芳華》卻始終都散發著企圖重返夢鄉的昏沉氣息。

5

《芳華》賦予了主旋律述求更隱蔽更迷人的包裝(從這一點看,它還可以跟《戰狼2》遙相呼應)。

其實它的這種新瓶裝舊酒,頗有點像前些年流行一時的「紅歌軟唱」。將紅歌用通俗唱法演繹出來,為那個時代披上一塊紅紗,殘酷被柔光虛化,徒留感傷與戀舊,在悵然若失中恨不能回到從前。

6

片尾韓紅重唱《絨花》,聲線比李谷一的原唱版本更加柔軟舒適。

我忽然有些懷疑這種懷舊的真實性了。

創作者在哀痛一去不復返的舊時光,同時也沉迷於這種懷念不能自拔,這未嘗不是一種策略,如此,便可以既拒絕真正的改變,同時也有了一個合適的借口忘記初心。


電影《芳華》里的主題曲《絨花》,最早來自於北京電影製片廠1979年拍攝的《小花》同名插曲。

《小花》電影由唐國強、陳冲、劉曉慶主演,片中主題歌《妹妹找哥淚花流》和插曲《絨花》均由李谷一老師演唱。兩首歌曲我們60後人人熟悉個個會唱,三位主演都是我們這代人心目中的偶像,李老師亦是我們崇拜的歌星。

當年我們也痴迷地瘋狂地做過追星族……


一九七九年左右電影《小花》插曲。那是頌揚革命英雄主義的一首歌。馮小剛拿來做《芳華》主題曲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看完《芳華》感慨之餘,都不知他想表達什麼樣的情感,這幾天旋律縈繞於耳揮之不去,腦子裡浮現的是何小萍草坪獨舞,有一種淡淡的悲戚,跟英雄沒有任何關係。歷經歲月,青春不再,無論美好還是醜惡,己不重要。分明是深深的眷戀和遺憾。引起觀眾共鳴的是對主人公命運的嘆息和那個時代強烈的奉獻精神。於現今生命至上,我理解這如泣如訴的主題曲卻是一種呼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