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679901_10217513964025103_7332278699267457024_n.jpg
 
很多人都覺得,年齡決定一個人該有的成就
 
20歲就應該怎樣
30歲就應該怎樣
40歲就應該怎樣
 
但其實,這個標準是誰訂的?
 
當所有人都站在不同的起跑點上時,誰說年齡就該是一個人的成就的分割點?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都不同,接受的教育環境也不同,基本上,起跑點都不相同
 
用年齡去定位一個人應該要有什麼成就,這個價值觀是刻板印象,是古代書籍的翻譯問題、是現代新聞廣告媒體的操作
 
就像中秋節為何一定要烤肉?
 
誰規定的?嫦娥?月兔?
 
還是一家賣醬油的廣告說『中秋烤肉,一家烤肉萬家香』?
 
人是容易被所謂的廣告、刻板印象給洗腦的!自然而然就成為了一個『理所當然的事』
 
所以女生過了三十歲,沒有公司願意聘請為行政部門員工
 
男生過了三十歲,沒有一定的工作資歷,沒有公司會輕易聘請,代表這個人一定哪裡有問題
 
女生過了三十歲沒結婚,被叫剩女
男生過了三十五歲沒結婚,被說一定哪裡有問題
 
如果整個社會用一定年齡該有的成就來定義每一個人,就會有所謂的退休年齡(65歲)
 
很多人對於退休後的生活就會開始恐慌
 
因為前面的人生一直在汲汲營營工作賺錢,只為了保障退休後能活得下去
 
所以年輕時、壯年時,拼命工作,省吃儉用
 
用力存錢給金融機構(他們就越來越有錢)
 
一天工作8~12小時,從不放過自己
 
這才是真努力、真認真
 
一旦真的退休後,每天粗茶淡飯,找人泡茶聊天
 
公園下象棋、在家看電視發呆
 
深怕多花了一分一毫,更怕生病花錢
 
退休生活這樣子過,有人喜歡,有人恐懼
 
是不是這樣子過個十年二十年,也是會無聊的啊!
 
但如果今天換個角度看一生
 
把整個人生當作是一個旅程
 
不管哪個年齡,都持續做自己有興趣且喜歡的工作
 
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專業、興趣、人脈
 
當一個工作旅程已經走到尾聲,該學的都學會了
 
再到下一個工作旅程
 
甚至過程中,運用自己的興趣、專業創造事業
 
可能寫書、創作、開店、創業、置產等等
 
創造工作之外的被動收入
 
 
如果人生是個旅程,我們就不會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唯一方式
 
而是把工作當作自我鍛鍊的環境
 
同時創造收入,讓我們可以再拿去投資自己
 
當擁有越來越多穩定進帳的被動收入後
 
不管是來自於投資、副業、還是房地產
 
 
人生真的需要退休嗎?
 
 
重點是,整個人生都在快樂的旅程中
 
我們只會再前往下一個新的旅程而已
 
 
退休這兩個字,基本上根本不會存在!!
 
 
30歲,有被動收入了,可以繼續人生的冒險
 
65歲,有被動收入了,一樣也可以繼續人生的冒險
 
 
冒險的旅程可以是靜態、也可以是動態
 
就像騎機車環島的歐吉桑們
 
做自己想做的,什麼年齡都可以!
 
 
這個價值觀一轉過來,不管我們現在幾歲,都能重設自己的人生規劃,不是嗎?
 
 
 
 
 
(以上個人想法與記錄,沒事別筆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