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你要是夏天來俺們這兒,道邊的苗木、軟棗子獼猴桃基地到處都是綠油油的,那纔好看呢。”3月29日,振安區湯山城鎮黨委宣傳委員唐巖鬆難掩內心的自豪。如今,生態、文明、衛生成爲這裏醒目的底色,道路乾淨整潔、院落錯落有致、文化長廊別具特色……作爲土生土長的“湯山城人”,唐巖鬆和村民們感受到這一點一滴的變化,得益於湯山城鎮持續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院落風貌整治 村民發展庭院經濟

  “現在村裏根本看不到路兩旁的柴草垛子了,河溝裏的塑料袋、飲料瓶也沒有了,就連老式的垃圾箱也不見蹤影。”龍泉村村委會主任林淑傑提到院落風貌整治,感慨萬千。村裏的垃圾都哪兒去了?原來,近兩年,湯山城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庭院經濟使院落環境大變樣。

  2018年初,湯山城鎮將庭院經濟作爲工作重點,庭院種植軟棗子獼猴桃項目讓龍泉村兩委班子成員眼前一亮。早在2014年,湯池鎮曾請過專家到龍泉村考察,結論是該村的土壤適合種植軟棗子獼猴桃。但由於種種原因,項目沒發展起來。2018年6月,龍泉村向村民發出倡議,只要村民參與種植項目,政府將爲每戶村民提供10棵軟棗苗,並補助部分建棚款,村裏還與某經貿有限公司協商,待果子成熟後,公司優先收購。但有個前提條件,農戶必須保持好庭院周邊的環境衛生。“村裏勞動力就業渠道不多,引導他們利用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種植軟棗子獼猴桃,促進增收還能美化環境。”林淑傑說,除了發展軟棗子獼猴桃種植外,不少農戶根據自家條件,因地制宜發展其他庭院經濟項目。

  龍泉村的一個農戶家院門口兩側栽種了海棠樹,記者走進農家院,女主人李政華迎了出來,乾淨整潔的院落,一架架縱橫交錯的軟棗子獼猴桃藤爬上了庭院內的棚架,旁邊是一個魚池。李政華說,以前想過搬到城裏住,現在村裏變得越來越美,俺可捨不得離開這裏。“俺們在院裏賞魚,嘮家常,心情可好了。俺家在房後還種了一些果蔬,山葡萄、小白菜、山藥、大榛子,吃自家產的綠色食品心裏踏實。”

  李政華的鄰居是年過八旬的楊景文,平時她做點兒好吃的,總會給老人送去。楊景文和老伴年紀大了,鄰居幫助他家拆掉堆在村路邊的柴草垛子,放到村裏找的新的堆放點。“過去,隨手就扔的果皮、果核,現在俺把它們當成種軟棗子獼猴桃的肥料。發展庭院經濟,環境好了,心裏敞亮了,不用出門還能增加收入,感覺日子更有奔頭了。”楊景文樂呵呵地說。

  特色處置模式 垃圾不再靠風颳

  在龍泉村,家家戶戶院裏都放着兩個塑料垃圾桶,上面標記着可回收物、有毒有害物。“水果皮兒易腐蝕,不能放到可回收垃圾桶裏。這不是裝樣子,垃圾分類改變了俺的生活習慣,大家都不亂扔垃圾了,誰還好意思扔?”一組村民李希福指着地上乾淨的垃圾桶說,村裏人以前習慣垃圾隨手亂扔,現在搞垃圾分類,俺把可回收的塑料瓶、玻璃瓶都裝袋,等收廢品的人來了再一起賣掉。李希福口中的垃圾分類是龍泉村正在探索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和資源化利用,這一項探索,改變了農村垃圾靠風颳的被動局面。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涉及面廣、任務量大,從何做起?湯山城鎮採取以點帶面的方式,掀起整治工作的高潮。確定試點村的龍泉村,有村民725戶,10個村民小組。昔日,村民缺少環保意識,垃圾這兒一堆那兒一堆,村路狹窄埋汰,兩邊堆佔的掛着各種垃圾的柴草垛子,收貨的大車進出不便,客商們也不願來。即便有專人清理,費錢、費力不說,還不見啥效果。2018年,龍泉村根據本村特點,總結出一套垃圾分類處置模式——“五分三處法”,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源頭減量和集中處理。“五分法”就是把生活垃圾根據特性分爲可漚肥、可燃燒、可變賣、可填埋和其他五類垃圾。採取三種處置方式解決垃圾問題,由村民自主處置可漚肥、可燃燒的垃圾,自主收集變賣能變賣的垃圾,由村組織集中收集處置有毒有害不可降解的垃圾。

  改變垃圾靠風吹的現狀,需要發揮村民在整治中的主力軍作用,龍泉村兩委班子專門組織培訓會議,向村民詳細講解如何垃圾分類以及分類帶來的好處。記者在村裏轉了一圈,村路地面上連菸頭都找不到,農戶院牆外可見“五分三處法”垃圾分類掛牌,還有“垃圾要分類,生活有品位”的溫馨提示,大家把保持村內環境衛生變成自覺行動,全村垃圾清運量比以前減少了90%左右,節省了清運垃圾等費用。

  人居環境改善 村民幸福指數提高

  環境的日益改善,給龍泉村帶來了新的生機,採訪時,村民們紛紛打開話匣子:院子規矩了,活動空間擴大,晚飯後,俺們也學城裏人跳廣場舞;夏天,鄰居們在梧桐樹下舉辦百家宴,支起兩個大鍋,品嚐各家的特色菜;環保志願者撿拾河溝兩側的垃圾,結果飲料瓶、塑料袋越來越少了……林淑傑指着一塊900平方米的空地告訴記者,村民的甜頭還在後頭呢,村裏準備利用這塊空地建一個集長廊、涼亭、健身器材、魚池等於一體的文化廣場,還要發展採摘配套的農家樂,經濟、環境咱得一起抓。

  湯山城鎮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組織“小手拉大手”等活動,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並督促家人改變以往的衛生陋習。龍泉村實行黨員“包保制”,每半月至少上門一次,指導農戶垃圾分類、監督他們按標準處置垃圾。每個月末,村委會將對當月的環境綜合整治垃圾減排工作進行考評激勵。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只有開始沒有結束,不僅是村容整潔,天藍水清,還要富裕文明,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不僅成了農村工作的抓手,更成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下一步,振安區湯山城鎮將努力探索創新農村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避免一陣風、走過場,在試點村的基礎上推進其他村,讓農民獲得更多實打實的幸福感。

  記者/陸麗明 文並圖

  責任編輯/鄭定成 主編/李志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