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博士之家。大姐劉燕就讀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科博士、老二劉相是江南大學物聯網工程學院控制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現已被學校派到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老三就讀於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

這是一個寒門勵志故事。姐弟仨來自新沂時集鎮一個貧寒的農家。父母都是地道的農民,長時間來,家庭收入都只能依靠幾畝地以及父親外出打零工收入。在上大學前,姐弟的學費除了父母舉債外,就是家裏每年養的幾頭豬。

這還是一段令人感慨的故事。父母曾依靠養豬賺取了姐弟仨的學費,生活改善了,他們仍對“養豬”留下了不一樣的情懷。如今,父母在姐弟仨的參與下,在當地政府部門幫助下,開辦了一個頗具技術含量的生豬養殖場,“用一顆公益之心去經營,用自己雙手去回饋社會”。

A 艱難過往:一盤菜吃一個星期

再貧窮也要讓孩子上學

時集鎮位於新沂東南側,以盛產水蜜桃著稱。紫牛新聞記者驅車前往該鎮時,正趕上轄區的萬畝桃園迎來桃花盛開,正如劉萬中、董振榮夫妻如今“盛開”的生活——三個兒女學業上不斷傳來的好消息、養殖社一年比一年紅火。

紫牛新聞記者到時集鎮西洪村南的振榮生豬養殖社時,劉萬中正和妻子在豬舍裏忙碌,兩人一邊添加飼料,一邊觀察着生豬的狀態。豬舍裏,羣豬搶食時不時擠撞,發出陣陣嘈雜聲,夫妻倆卻沒有厭煩,小心翼翼地將飼料分勻,劉萬中笑着說:“孩子們有出息,它們是有功勞的。”

劉萬中和妻子董振榮

劉萬中今年50歲,臉色黝黑,跟紫牛新聞記者聊天時話不多,總是一臉羞澀。妻子比他大一歲,臉上總掛着笑容。他們說,很多人聽到他們三個孩子都是博士時,嘴巴都會張成了“O”形。他們家有三個孩子,姐姐劉燕1992出生,老二劉相93年,老三劉杉96年出生,三個人年齡相差不大,從小一起學習相互鼓勵,都很懂事。

“家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經歷,也沒有別人總詢問的‘教育基因’”,董振榮告訴紫牛新聞記者,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她和丈夫就是覺得“孩子多上點學,纔會有出息”。劉萬中初中畢業,董振榮則上到了高中。在那個時代的農村,董振榮算得上高學歷,因此,在孩子上學事情上,她說自己比其他人有着更多一點的堅持,而丈夫則一直默默支持着她的決定。

姐弟仨小時候

這份堅持並不容易。從女兒第一個上學開始,整個家庭就開始承受了一段長時間的痛苦考驗。

夫妻倆原本的住房位於村裏偏僻角落,這是劉萬中父親留下的30多年老宅。和很多勵志家庭一樣,老宅裏看不見一件像樣的傢俱,更不要說各種家用電器,家裏最好的風景就是牆上貼滿的獎狀。

家裏的主要生活來源,是夫妻倆耕種的幾畝地。從決定讓三個孩子上學開始,夫妻倆最先想到的辦法就是養豬,每到年關,賣出養了一年的豬,就是姐弟仨下一學年的學費。

供養三個孩子,談何容易

賣豬的錢連姐弟仨的學費都不夠,夫妻倆只能不斷跟親戚朋友張口,直到借錢越來越難。當時,劉萬中的父親常年臥牀,醫藥費也是很大的負擔。爲了讓孩子上學,兩人只能從生活開支中想辦法。“小時候,我倆從沒有跟孩子在一個桌上吃過飯”,董振榮說,她只能盡能力讓孩子們吃飽,自己和丈夫避開孩子視線,吃着一些剩菜剩飯,飢一頓飽一頓對付。

姐弟仨都是初中時就開始住校,伙食費是家庭最大的日常開銷。董振榮說,一開始,他們制定的辦法,是三人每個星期的生活費都是20元標準,再帶上幾斤小麥到學校。很快,女兒每週都能剩下4、5元,老三經常抱怨吃不飽。董振榮說,她覺得老二、老三正在長身體,飯量也會大一些,慢慢的,大姐的生活費只有15元,老三在20元基礎上,有時會多增加幾塊錢。

“孩子們從來沒有抱怨,相反他們經常看我們的伙食”,董振榮說,老二心思很細,有一次週六回家,看到桌上的一盤鹹菜,當時就反問,“這不是星期一你炒的菜嗎?怎麼吃到了今天”。董振榮含糊了幾句,沒想到當年寒假裏,老二帶着一串豬肝回家,讓母親給爺爺補身體,剩下的讓父母炒一盤。董振榮當時就責問老二,甚至懷疑他是不是偷拿同學錢了。老二回答,他上次看過了母親吃的菜後,每個星期從生活費裏省下了一元錢。“我和丈夫那天都哭了”,董振榮說,三個孩子從沒有抱怨過拮据的生活,他們回報我們的方式,就是一次次拿到優異成績。

從小學開始,姐弟仨拼的就是各自的成績。董振榮說,她和丈夫爲生活奔波,幾乎從沒有過問過孩子們的學習。相反,每回孩子到家後,他們最先要做的就是幫家裏幹農活。一直忙到晚上,孩子們纔有時間攤開課本複習。姐弟仨就這樣互相鼓勵,互相幫助着,對付着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困難。每次學期結束,他們會拿回各種獎狀,也總是彼此進行“攀比”、鼓勵。

歷經考驗!姐弟仨圓博士夢

雖然下決心讓孩子上學,但是董振榮和丈夫最初的目標,只是“孩子上到哪一步,就到哪一步”——不報任何補習班,考不好不能復讀。能夠決定自己學業的,只能是姐弟仨自己。

“我最心疼的是女兒,她給兩個弟弟做了一個榜樣”,董振榮說,女兒劉燕也是三人中對學業最爲執着的。從小學開始,劉燕的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中名列前茅,因爲經濟條件原因,女兒一直沒能選擇到教育條件更好的學校,她就自己制定目標,並默默地影響兩個弟弟。高考那年,劉燕考上了揚州大學,這本是一個讓她遺憾的結果,但是女兒很少表露出來,“她一直都是這樣,將壓力都藏在自己的心裏。”

劉燕考上清華大學碩士時,董振榮一度不肯相信。女兒上本科時,就開始樹立目標,不僅要考上碩士,還要彌補自己高考發揮失常的遺憾。她準備報考清華大學時,家人根本不知道,在通過清華筆試後,她又悄悄的到學校完成面試,直到通知書下發了,她纔將事情的原委告訴家人。“老二幾次上網查看了錄取情況後,我才相信”,董振榮說,女兒一次次用自己的行動取得成績,也一次次地鼓勵兩個弟弟。

穿着學士服的劉燕

老二劉相心思很細,他經常因爲家庭經濟情況分心。高考時,劉相考上了淮海工學院,董振榮說,根據老二的能力,他相信會跟姐姐一樣,考取到自己心儀學校的碩士。沒想到,老二考研時,選擇了江南大學。劉相解釋,他覺得無錫地區既離家近,經濟條件也更好。他選擇的碩士專業更加利於就業,畢業後,他想能夠早一點參加工作,幫助家裏緩解經濟壓力。不過,劉相的計劃被自己出色的學業成績中斷了,考上江南大學碩士後,他因爲出色的學業成績,被學校擇優錄取爲碩博連讀,去年11月份,他更是被學校派遣到英國伯明翰大學深造。

老二劉相

老三劉杉因爲年齡最小,感受到的經濟條件壓力也相對較輕。在姐姐、哥哥的影響帶動下,他在學業上也更加平順。本科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後,他又順利地考取了清華大學的博士。在劉杉本科入學那年,董振榮曾經想送他去上學,沒想到劉杉滿口拒絕。他說,自己的姐姐、哥哥都不要人送入學,自己還讓父母送“太丟人了”。

老三劉杉

B 幸福如今:

姐弟仨自立更生還幫父母圓夢

董振榮和丈夫供姐弟仨的艱辛求學路,是在女兒考上大學後畫上了停頓號。女兒入學後,馬上辦理了助學貸款,她甚至還將當地政府獎勵的3000元助學金中,拿出了2500元給爺爺治病。和姐姐一樣,老二、老三都是依靠助學貸款,開始了自己的大學學業。在校期間,姐弟仨各展所長,參加勤工助學、當家教、打零工,所有生活費全部自己動手掙。不僅如此,三人還都因爲自己出色的學習成績和校園表現,拿到了國家獎學金。

“他們三個上大學,我就再沒有爲經濟條件發過愁”,董振榮表示,孩子們還跟小時候一樣,每年都帶回來一大堆證書。董振榮從小學開始,就養成了給姐弟仨蒐集證書的習慣,一開始,各種獎狀都是貼牆上,很快牆貼滿了,她就準備了三個裝內衣的盒子,如今,盒子也早已裝滿了。從學習成績到各種社會實踐證書,董振榮翻着各種她越來越看不懂的證書,也瞭解到孩子在學校的表現。

老二劉相的證書

最讓董振榮驕傲的是,姐弟仨學業越上越高,但是品性卻一如小時候。姐弟仨都先後入了黨,當上了各種學生幹部,有的當上了學生會主席,有的當了宿舍社長。“從小到大,他們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他們也懂得了感恩和回饋”,董振榮說,姐弟仨在校期間,都喜歡幫同學做一些事,學習上輔導別人,生活裏幫助別人,“他們都喜歡幫同學洗衣服”。

夫妻倆和劉燕(左一)劉相(右二)以及朋友的合影

回饋社會!姐弟仨幫父母開辦生態養殖場

最讓董振榮開心的事,姐弟仨如今在用行動,幫助父母完成心願。

董振榮說,姐弟仨長時間的求學費用,來自於養的豬,因此,她和丈夫對“豬”有特殊感情。在不用操心三人的學費問題後,她和丈夫想到了開辦一個養殖場。“三個孩子能完成學業,新沂政府部門幫助了我們很多,特別是新沂婦聯,不僅在學費上提供資助,還在我們創業上大力支持”,董振榮說,她想辦一個養殖場,帶動村裏更多人就業,也利用創業積累更多回饋社會的資金。

母親董振榮和孩子們一起包餃子

在新沂相關部門支持下,董振榮和丈夫盤下了村裏一處廢棄的磚窯廠房,建立起一個年養殖數千頭的養殖社。姐弟仨用行動支持父母的做法,原本單純的養殖社不斷更改規劃,普通生豬養殖漸漸變成了擁有生態豬舍、污水處理系統、沼氣發電、豬糞發酵還田、生態農田果園等項目的生態鏈。不僅如此,姐弟仨還根據所學知識,制定了今後養殖場產品註冊商標、電商銷售、生態觀光農業等一系列發展計劃。“每年過年回家,三個‘博士’一脫下衣服,拿起農具就進豬舍、下農田”,董振榮表示,姐弟仨表示這是父母的夢想,他們今後會盡能力幫他們圓夢。

如今,董振榮的養殖社僱傭了6名村裏的勞動力,平時還經常趁着村民在家時,以高於市場價的待遇請他們打零工。董振榮說,她會用心將養殖社經營好,帶給社會更多的綠色生態食品,在自己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後,她還要跟丈夫組織、參加更多的公益活動,“孩子的成長離不開政府、社會對我們的幫助,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能力去報答更多人”。

紫牛新聞記者|馬志亞

編輯|張冰晶

主編|陳迪晨

圖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