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法語老師曾在課堂上對我們說,一般在巴黎過上個幾年就能從口音分辨出一個人來自法國何處。

那麼沒有口音的正宗法語又是來自何處?

在法國東西南北各地,發音各不相同。圖盧茲的歌聲和阿爾薩斯的喉音都像蜂蜜一樣帶有淡淡的檸檬味,帶著快樂和喜悅。

但是這還會持續多久?

在一次採訪中,語言學家Mathieu Avanzi向媒體發表了他對法語萎縮現象等問題的觀點。

首先,口音來自哪裡?

20世紀50年代之前,法語也被瑞士、勃艮第,尤其是法國南方人視為只在學校學習的語言。其實法語彙集了另一個系統。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第一語言是西班牙語或義大利語,在此基礎上再學習法語,這必然會產生干擾。根據地區的不同,法語自然有不同的色彩。

那麼,這些口音為什麼消失了?

如今媒體影響力日益增強,口音逐漸消失。但這不是一個新現象,特別是隨著20世紀30年代廣播的普及,伴隨著方言的逐漸消亡,它已經在衰落。

但媒體並不是唯一的責任人,起決定性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當男人被迫離開家鄉時,他們必須找到一種共同語言才能相互理解,因此他們選擇標準法語是很自然的。教育也在口音衰落中發揮了作用。當時師範學校在大城市,在那裡老師們開始教一種標準的法語,即在這樣的城市,所說的法語帶有更少的口音。

我們說的法語是來自巴黎的法語?

我們說的法語一般是巴黎和法蘭西島的法語,也是法蘭西學院的法語。在這裡,所有重要的大型機構組織、院校和媒體都以良好的法語為榜樣。

有口音會招致什麼危害嗎?

有些人為自己的口音感到驕傲並宣揚自己的口音。另一方面,許多人因為害怕受到侮辱而隱藏自己的口音。在巴黎,對口音有著的強烈不容忍,這表明一個人來自外省,具有一些非常消極的意義。

口音表明個人的地理和社會起源,也可能與較低的教育水平相關。這位語言學家的一些學生表示當他們在家裡時,他們說「vinte」(vingt),而在巴黎時卻說「vin」。這種口音的轉變自然會讓人感到不適應。語言學家試圖將這些口音看作是一種財富,以避免語言種族主義,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心態。

有語言種族主義嗎?

答案是肯定的。存在與有關口音的歧視,這是一個確定的事實。在法語或其他語言的口音將阻止人們在某些職業上的涉足,對記者職業來說尤其如此。

在講法語的瑞士,來自汝拉的記者發表了非常明顯的「r」,為了繼續他們的工作,他們被要求不再發這些音。從那以後,他們必須平滑他們的發音。對於這些人來說,這實在難以忍受。

有口音的求職者該如何應對口音歧視?

這取決於你面對的人。如果你面對一個口音很強的人,就會產生一種縱容的心態。另一方面,如果你的評論者非常擅長發音問題和掌握標準,他或她可能會將你的口音與較低的智力水平聯繫起來。因此,隱藏它會更好。

如果你想要聲明它,你必須強行走直這條線而不要走歪。如果你想隱藏它,就必須注意強調的母音,特別是「o」和「è」。這對南方人民來說很困難的,我們必須平滑「rose」「jaune」「piquet」等詞。最後,我們必須注意發音和連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