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和鳳梨的區別

菠蘿和鳳梨的區別究竟有什麼?在水果店裡看著這兩種標記著不同名字但價格卻相差甚遠的水果,明明瞪大眼睛仔細端詳,然而從形狀,顏色,口感都沒看出有啥區別,相信你們跟我一樣是十分疑惑的。其實,經過專家證實它們就是同一種水果,只是別稱不一樣,就如同媽媽和母親的區別,奇異果和獼猴桃的區別一樣。

而之所以很多人會有這樣的誤解(認為鳳梨和菠蘿是兩種水果),是由於在我國水果市場上,鳳梨一般是指卡因種,多為進口;而菠蘿一般是指巴厘種,多為國產。為了方便販賣,水果商販們就用鳳梨和菠蘿來區分這兩個品種,久而久之才會使大陸地區廣大民眾對此產生了疑惑。而在台灣,不論是卡因種還是巴厘種,都會稱之為鳳梨。在《中國植物志》中有記載稱,在台灣地區種植的菠蘿,經過雜交改良培育后冠名「鳳梨」,[1]如台農11號、台農16號、台農17號等品種,葉緣無刺,區別於巴厘品種葉緣多刺的特徵。[2]由此可見,流傳於民間的鳳梨和菠蘿的區別其實就是卡因種和巴厘種的區別而已。

不同品種之間都會有些這樣那樣的區別,就像奇異果有黃心和綠心,火龍果也有紅心和白心一樣,卡因種菠蘿和巴厘種菠蘿雖然從外觀上有些許的不同,但從根本上來說,菠蘿和鳳梨,就是一種東西。[3]在相關書籍中也有得到考證,例如20世紀80年代,大陸出版有《菠蘿及其栽培》等書,台灣則出版有《鳳梨、杏、棗生產技術》等書。但《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果樹卷》皆立「菠蘿」條,並說明它又名鳳梨、王梨、黃梨。 由此可見,在大陸農學界、園藝界傾向於用菠蘿作為這種水果(樹)的正式名稱,而台灣地區則傾向於鳳梨這個名稱。它們的叫法名稱、產地價格雖有不同,但菠蘿和鳳梨,的的確確是同一個東西。

此外,菠蘿的營養價值非常高。果肉中除含有還原糖、蔗糖、蛋白質、粗纖維和有機酸外,還含有人體必需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硫胺素、尼克酸等維生素。以及易為人體吸收的鈣、鐵、鎂等微量元素。[4]菠蘿果汁、果皮及莖所含有的蛋白酶,能幫助蛋白質的消化,增進食慾;在醫療上也有治療多種炎症、消化不良、利尿、通經、驅寄生蟲等的效果,對神經和腸胃有一定的醫療作用。由於不同品種中菠蘿蛋白酶的含量不同。所以巴厘種菠蘿需要用鹽水泡過才可以食用,而卡因種菠蘿是可以直接食用。

現在正是菠蘿當季時期,小編提醒大家不要貪吃小心上火呦。

參考文獻:

[1] 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M]. 2004:第13(3)卷

[2]孫偉生,吳青松,劉勝輝,孫光明. 台農系列菠蘿品種特性的比較分析[J]. 熱帶作物學報,2016,(11):2050-2055.

[3]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 菠蘿及其栽培[M].1987

[4]張秀梅,劉忠華,杜麗清,竇美安,謝江輝,孫光明. 兩種菠蘿果肉營養成分比較[J]. 食品工業科技,2010,(11):338-339+342.

問題回答作者:郝雪穎、趙力超


鳳梨和菠蘿到底是不是一個東西?這絕對是每年春季來水果圈最火熱的問題,沒有之一。為了這個問題,親朋反目,好友炸窩,路人開撕,攤販和消費者鬥嘴開唱。那在這兩個名字上耗費的口水到底有沒有價值呢?

(猜猜我是誰?鳳梨?菠蘿?圖片來自網路)

對這個問題,我只能說,菠蘿是鳳梨,也不是鳳梨。

(吃瓜群眾表示,板磚已就位,等待發射,5,4,3,2……)

莫急莫急,且聽我把話說完。

首先說,菠蘿是鳳梨這事兒。菠蘿是鳳梨科鳳梨屬的植物,雖然整個鳳梨科家族極其龐大,一共有2000多種,花卉市場裡面的觀賞鳳梨,空氣鳳梨都是鳳梨科家族的成員。然而,這個龐大的家族裡,真正能吃的卻少之又少,進入人類餐桌的就只有一種,那就是菠蘿或者鳳梨,拉丁學名Ananas comosus。

至於說這個物種的中文名,來源有二,一是看著菠蘿的頂芽像鳳凰尾巴,所以叫鳳梨(閩南和台灣都是這樣叫法);二是因為跟菠蘿蜜相像,所以假借了人家菠蘿蜜的名字,變成了菠蘿。這就為今天的爭鬥埋下了種子。如果這事兒放在英語世界,完全不是一個問題,因為人家都叫「pineapple」。

(大航海時代的菠蘿都叫pineapple。圖片來自網路)

很久很久之前,這種植物就被南美人民開發成水果了,到今天大概已經種了將近4000年。然後被從歐洲劃著船來的哥倫布一行人等碰上了,於是得給這個新水果起個名啊,叫啥呢?歐洲人真的對用蘋果命名植物情有獨鍾啊,腰果的果托叫「cashew apple」,釋迦叫「sugar apple」,蓮霧叫「wax apple」,於是菠蘿叫「pineapple」。這命名規則倒是簡單直白。

不管怎樣,菠蘿或者鳳梨在植物學上都是一個東西,世界上也只有這一個物種。

好再來說,菠蘿不是鳳梨,這種商業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

那是因為鳳梨(菠蘿)確實有一大堆不同的品種,單單從大類上就可以分成卡因種、皇后種、西班牙種等種類,不同種類的個性差別極大,比如冠芽邊緣有刺沒刺,果眼深還是淺(要不要挖眼),菠蘿蛋白酶多或者少,這些特性組合起來,於是出現了鳳梨不是菠蘿的說法。

(冠芽帶刺的傳統皇后類菠蘿。圖片來自網路)

(葉片和冠芽邊緣無刺的菠蘿品種,卡因類菠蘿。圖片來自網路)

我國台灣培育出了一些列果眼淺的品種,金鑽菠蘿,牛奶菠蘿都是典型的無眼菠蘿。這也是市場上被貼上了鳳梨標籤的商品物種。

當然,這些新品種除了無眼,甜美多汁,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吃著不扎嘴,不用泡鹽水。這是因為這些品種的菠蘿蛋白酶含量很低,不會引起過敏和不適癥狀。於是這個名字也被當做「鳳梨」的身份標誌來使用了。

(無眼菠蘿。它們花柱所在的空腔變淺,削皮之後,不用再挖眼了就可以吃了)

總結一下,菠蘿和鳳梨只是不同商家給自己品種的新定義而已,就像蛇果仍然是蘋果,奇異果依然是獼猴桃,士多啤梨仍然是草莓。在植物學家嚴重,世間只有一個菠蘿/鳳梨物種而已,只是形態口味有差別而已。

管他是pen還是apple,好吃就行!你說是不是?


鳳梨就是菠蘿,你說有什麼區別?

小時候,隔壁村阿三到廣州打工,回村後滿口廣州音,驚奇地對他父親說:嗲地,廣州的番豆同我地屋企的花生一個樣。

花生即番豆,只不過廣州人喊法不同而已,還嗲地!

周星馳一句對白:別以為穿上馬甲我就不不認識你了。

菠蘿連馬甲都沒穿,只是改個名字而已。改個名就有區別?

以前,有人說「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還真有人信。

信的人都後悔了,不少跑到外國的人又紛紛跑回來。因為國內比國外更多發展機會!

這種「媚外」的現象現在也不少。君不見,很多相親節目上來一外國小伙,眾多美女尖叫聲一片,什麼「擇偶標準」「條件」通通拋到腦後。

我以為這種「媚外」只限於「擇偶」,然而,水果也有「媚外」,我有點想不通了。

和大家講一種水果,櫻桃。這種產於我國遼寧、安徽、河北、河南、江浙等地的水果,有一天竟然火得不得了,當然,它有一個很洋氣的名字~車厘子。

我不知道車厘子是何方神聖,也曾買了一小箱來吃,貴得離譜!更氣人的是,網上百度一看,「車厘子」不就是我們說的櫻桃嘛,不知何時起,有了這麼一個洋氣十足的名字。

還是沒有穿馬甲,改個名字就讓無數人趨之若鶩,我真服了各種各樣眼花瞭亂的促銷,到現在我還在為買一箱「車厘子」耿耿於懷。

我也不怕別人說我頭髮短、見識少,總之,我認為鳳梨即菠蘿,你說再多理由我都不相信鳳梨會是梨。還有就是,「車厘子」就是櫻桃,東西賣得貴沒有人有意思見,但搞一個洋氣的名字誤導認知就不應該了。

你認為呢?認同的轉發出去。感謝閱讀,歡迎評論、點贊。更多交流請關注【三農通訊員】。


這麼多年,我們總在努力的區分菠蘿和鳳梨。水果攤的標價牌也一直不斷強化著它們的區別。 有時候,鳳梨比菠蘿貴,老闆說:「鳳梨甜啊,而且皮上沒有黑頭」;也有的時候,菠蘿更貴,老闆又解釋:「菠蘿甜酸結合,味道更豐富啊,鳳梨比較淡,幫你切好」。

一些水果愛好者,喜歡把自己標籤為「從來不吃菠蘿的獨愛鳳梨族」,就像一些咖啡愛好者總是「只喝卡布奇諾,喝拿鐵就吐的耿直派」

……

以下請花一分鐘,你會更懂菠蘿

菠蘿和鳳梨在植物學裡是同一種東西,不做區分。

英文學名也只有一個Ananas comosus。中文名字就豐富了:鳳梨、草菠蘿、菠蘿皮、地菠蘿、露兜子。

「菠蘿咕老肉」不是菠蘿與肉的最初搭配

菠蘿原產美洲熱帶地區,最初美洲人就用它來熏肉;1493年哥倫布把它帶回歐洲。

「鳳梨」是台灣人取的名字,閩南語「旺來」的意思

菠蘿由葡萄牙傳教士帶到我國,1655年從福建傳到台灣。

判斷成熟度是挑選菠蘿的必備技能

因為考慮到運輸,菠蘿一般七八分熟就被摘下,然後催熟。「樹上熟?」當然存在,但一般情況下,大家請自覺「呵呵」。

正好可以吃的菠蘿表皮是橘黃色的,還需要放幾天的菠蘿是亮黃色的。按著皮,感覺軟軟的有水滲出,就是熟過頭了。

吃菠蘿後嘴麻是過敏癥狀

因為菠蘿是過敏源,吃完菠蘿嘴麻就是菠蘿蛋白酶過敏的癥狀,不同人有輕有重。常見用鹽水泡菠蘿半小時以上,可以消除,但同時營養和風味也會打折扣。

菠蘿沒了刺和黑眼就成了鳳梨?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黑眼是菠蘿花的雄蕊發育而來,所以也叫「果眼」。挖眼很麻煩,所以人們培育出了無眼鳳梨,就是讓雄蕊退化後的菠蘿,所謂娘娘腔菠蘿。

一會兒的功夫,大家就能明白菠蘿還是鳳梨從來都不是重點;大家也會輕易弄懂喜歡喝卡布奇諾的人,喝一口拿鐵絕對不會吐。然而,我們懂與不懂,吹或不吹都不如實實在在的享受菠蘿的風味。


很多人認為菠蘿和鳳梨是一種水果,其實在生物學上,這兩種水果只是屬於同一個物種,不同的品種,就像紅富士蘋果和花牛蘋果一樣,鳳梨一般原於台灣,菠蘿產於內地!兩者之間味道略同,但是價格差別卻很大!很多分不清鳳梨與菠蘿的人,總是被無良商販用菠蘿高價賣成鳳梨,今天果爸爸就與大家一起看下鳳梨與菠蘿的區別!

看葉子

鳳梨的葉子則較平滑,沒有鋸齒

而菠蘿的葉子邊緣有很多鋒利的鋸齒,摸起來扎手,還有可能劃破手指

看果皮

鳳梨成熟時表皮帶青綠色

而成熟的菠蘿表皮是黃色,聞起來有很濃的菠蘿味

看果肉

鳳梨沒有刺根,削去皮即可食用

而菠蘿削去皮以後有很多嵌入果肉的刺根,需要拔去才能食用,所以一般菠蘿削出來都是螺旋形的

看口味

鳳梨無需浸泡鹽水即可直接食用

而菠蘿吃前需要用鹽水浸泡,否則吃起來口感酸澀,因為菠蘿中含有大量有機酸和菠蘿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質,對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有刺激作用,用鹽水泡過後會讓菠蘿蛋白酶失效

終極區分圖

現在大家明白菠蘿與鳳梨的區別了吧,其實口味都差不太多,只是在吃菠蘿的時候需要更仔細些!以後大家就用這些方法去選菠蘿與鳳梨吧,再也不怕花著鳳梨的錢卻吃著菠蘿了!


本文由有料姐(「真的有料」美食顧問)撰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每天一條實用、專業、全面的食物科普小知識分享,歡迎關注。

首先

鳳梨的頂部葉子筆直順滑,沒有內刺,表面呈淺綠色和淡黃色;而菠蘿的頂部葉子尖銳刺手,有內刺,表面呈橙黃色。

其次

鳳梨去皮或不去皮切塊就能直接食用;而菠蘿需要挖眼,還要浸泡鹽水才能吃起來不澀口;

再次

鳳梨香甜多汁,滋味爽口,而菠蘿味道偏酸。

鳳梨還有這幾個特點

鳳梨最好吃的,還是台灣屏東產的。但是那裡的鳳梨價格不便宜。屏東有「台灣的南洋」之稱,這裡特有的紅泥土壤疏通性強,有利於鳳梨糖分和維生素的累積,再加上當地果農嚴格遵循鳳梨的自然成熟時間,絕不施加生長激素和植物性荷爾蒙催肥增大,嚴格保證品質和口感。

因為地理環境優勢,屏東金鑽鳳梨果型碩大,且果皮薄,果肉金黃,肉質細膩無纖維,口感香甜濃郁,飽滿多汁,不塞牙,不咬舌,品質極高!它是當下台灣最受歡迎的水果,沒有之一哦。

鳳梨味甘、性平,果實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果肉含有菠蘿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質,幫助消化,飯後食用有益健康。

反正,從來不愛吃菠蘿的有料姐,很喜歡吃屏東鳳梨,不酸,甜甜的,而且不澀口。


這個問題就像:奶油草莓和有機草莓有什麼區別?

有區別嗎,其實也是有的,起碼看起來不一樣,吃起來也有些區別。

不過,在《中國植物志》13卷第一分冊65頁有這樣一段描述:「鳳梨俗稱菠蘿,為著名熱帶水果之一。」所以,從生物學上看,我們吃到的鳳梨和菠蘿,其實是同一物種,而這兩種叫法至多只能算是不同的「品種」而已。我們吃菠蘿,吃的是它的花序軸,打個比方就像我們平時吃的青菜心(北方稱為油菜心)。正由於這個花序軸的不同,出現了「菠蘿」和「鳳梨」的不同叫法。

不過,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兩種不同的「品種」呢?

其實,是果農或者農學研究者,為了讓它更好吃或者為了賣上更好的價格,培育出了許多特徵不同的品種,通過一代代有意地進行種子的篩選,於是挑出了刺少的、口味更甜的、水分更足的品種,保留下來。

從市場上的價格看,鳳梨幾乎是菠蘿兩倍的價格。不得不說,這個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下的這盤大棋,挺正確的。

按照商販們的說法,菠蘿削皮後,由於「內刺」需要用刀划出一道道溝,是菠蘿。而消掉外皮後沒有「內刺」,故不需要用到划出一道道溝的是鳳梨。這種宣傳似乎起到了奇效,尤其「鳳梨不需要泡鹽水」的噱頭讓我們很多追求生活品質的朋友們頗為受用。

不過,在我看來,最棒的做法還是

——跑到超市看到菠蘿,然後大聲告訴老闆:給我來兩個鳳梨!

菠蘿和鳳梨有什麼區別?

菠蘿鳳梨的區分在相當一段長的時間裡都是一個會引起爭論的問題。有人說鳳梨是中國台灣的,而菠蘿是內陸出產的,真的是這樣嗎?

有人分析菠蘿和鳳梨有著各種區別,比如菠蘿的葉子邊緣長有細小的鋸齒,鳳梨則光滑細長平滑沒有鋸齒,鳳梨成熟時表皮時青綠色,但成熟的菠蘿表皮確實黃顏色的。聞起來的菠蘿味也比較濃重。鳳梨削去皮即可食用,但是菠蘿的果肉里卻嵌入了根刺,拔掉之後才能食用,菠蘿要浸泡鹽水,而鳳梨不需要......

但從根源上說菠蘿和鳳梨是一種東西。兩者同屬鳳梨科鳳梨屬,學名Ananas comosus。他們是Ananas comosus這個物種。就像青蘋果紅蘋果一樣,都是蘋果。

最早種植菠蘿的是每周古代印第安人。後來菠蘿傳入荷蘭,在16世紀末,菠蘿又被葡萄牙的傳教士引入了我國澳門。繼而傳入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台灣等地。

那為什麼菠蘿需要「泡鹽水澡「而鳳梨不需要呢?

我們都知道,如果吃菠蘿不泡鹽水,會」扎嘴「,吃多了甚至會腫嘴巴。實際上起作用的是菠蘿酶和一些苷類物質。鹽水能使菠蘿酶失去活性,使之不容易發生過敏和消滯。而鳳梨菠蘿蛋白酶含量少,也就不用泡鹽水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鳳梨吃多了,菠蘿酶累積到一定的數量,也是會腫嘴巴的。

市面上的鳳梨往往比菠蘿要貴,就像紅富士比其他種類的蘋果要貴是一個道理。鳳梨的口感相對更好些。另外鳳梨的產量要比菠蘿少很多。物以稀為貴,鳳梨相對要更貴一些。


一個秘訣分別菠蘿和鳳梨!

太長不看,結果見文末:

1.名稱來歷:

鳳梨原產於巴西,在16世紀初傳入中國,開始生長在台灣葉叢之中,因尖端有綠葉似鳳尾,故名鳳梨」而得名,而在大陸則因果皮似菠蘿蜜而色黃,液甜而酸,從而起名為菠蘿。

2.生物學上關係

在生物學上,「鳳梨」的概念大於「菠蘿」,因為菠蘿是鳳梨科鳳梨屬的。

但是,鳳梨在台灣人民被人工培育,生產出了新品種金鑽鳳梨既無眼菠蘿,這正是水果店裡所說的鳳梨,也就是使得在學術界之外的買賣市場上,演化成了不同的區別。

3.同種東西被惡意區分

正是這種商業利益的趨勢,使得很多水果商故意放大二者的區別,將菠蘿當中內刺長的比較小的那些挑出來,作為鳳梨賣給消費者,並謊稱是台灣產的。小編突然想到了很喜歡吃的台灣鳳梨酥,瞬間有點懷疑了。

4被真相

所以,很多流傳的「根據外觀來分辨是菠蘿還是鳳梨」都是無稽之談。有的菠蘿表面比較扎手,有的比較光滑,其實只是商品品種上的差異。部分商家為了提高價格增加銷量把一些特別的品種如無眼菠蘿稱為「鳳梨」以跟普通的菠蘿區別開來,

其實就當與說「紅富士不是蘋果」一樣可笑!

所以,我還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哦。。。。吼吼

我是愛吃,要吃的健康,吃的美味,吃了不長肉肉的東北扒蒜小妹兒,歡迎關注批評指點。


其實我最早以為菠蘿和鳳梨就是同樣一種東西,只是他們在不同地方,所以名字不一樣。

而實際上,鳳梨和菠蘿有很大的區別。

首先,從產地上看,鳳梨是原產於美洲熱帶地區,而菠蘿則是原產於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流域一帶。

其次,從外形上看,鳳梨的葉子是不帶齒的,而且味道甜。而菠蘿的帶齒,並且果肉有點澀,要用鹽水泡過才能吃。

再者,從價格上來看,鳳梨的價格明顯比菠蘿的貴。

最後,從營養價值來看,兩者的功效都差不多。

雖然說了這麼多,但讓我一眼分辨,我還是認不出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