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從植物學上來講,鬱金,薑黃,莪術都來自姜科薑黃屬Curcuma L.

也就是說在Curcuma這個屬里,一共約有50餘種植物,而這個屬的主產地主要在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亦有分布。在我國最常見的主要有4種,它們分別是鬱金,薑黃,莪術,廣西莪術。在同一個屬里,它們算是一家人。薑黃屬有多種植物可提取黃色食用染料;所含薑黃素還可作分析化學試劑。

薑黃屬都是姜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無論是它們的花、葉、根都令人印象極為深刻。它們都有著穗狀的花序,花序上有眾多密集的球狀苞片,生於由根莖或葉鞘抽出的花葶上。它們的葉都是基生的大型葉,葉片直立,青翠狹長。

鬱金,薑黃,莪術它們都有肉質、芳香的根莖,有時根末端膨大呈塊狀,它們的根莖及膨大的塊根大可供藥用。成為藥材中「薑黃」、「莪術」、「鬱金」的商品藥材來源。比如鬱金以及薑黃、莪術的膨大塊根在傳統中均可作藥材「鬱金」使用,來自原植物鬱金的稱「黃絲鬱金」,來自莪術的稱「綠絲鬱金」,來自廣西莪術的則稱「桂鬱金」或「莪苓」。

通常,鬱金春季開花,花序單獨由根莖抽出,葉較寬,僅背面有毛;根莖內部黃色。薑黃植株秋季開花,花序由頂部葉鞘內抽出;根莖內部橙黃色,葉兩面都沒有毛。莪術植株春季開花,花序單獨由根莖抽出;根莖內部黃色,葉片中央有紫色帶,葉兩面都沒有毛。廣西莪術春季開花葉較狹,兩面都有糙毛,根莖內部白色。


三者並非一娘所生。這幾味藥物從植物學上來看,植株形態非常近似,而且都是花先於葉而出,所以共同點就是都能暢通氣血,按照中醫的臟象學說來解釋的話,可以這麼來說——

莪術的氣最壯,所以入肝;鬱金氣最柔和,所以入心;薑黃介於中間,並且色黃,正好入中土(脾胃)。

另外從用藥部位來看,薑黃與莪術是用根莖,鬱金是用塊根。根莖畢竟還是屬於莖部,以疏通運輸為主,所以薑黃與莪術都偏於溫通;塊根則屬於根了,根是植物的歸宿,所以鬱金性微涼,除了解郁以外還有涼降的意思。

李時珍說「鬱金入心治血,薑黃兼入脾並治氣,蓬葯(莪術)則入肝,兼治氣中之血,為不同爾」。莪術行氣活血的力量比前兩味都大,常被用為破血葯,因為它質地比較硬,撞擊一下可以發出比較清脆的聲音,所以和前面兩味藥物相比,莪術更顯得血氣方剛,是一個「愣頭小子」,那麼古人為什麼說它入肝呢,因為肝對應於春天,比心、脾之氣都要年輕,用力量強大的莪術對應它正合適。


鬱金、莪術(ezhu)、薑黃三葯均有行氣活血之功,臨床常相須使用,但三者本是同根生,臨床應用時功效不大一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