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歷史看世界

  part.1

  大家都是陝西老鄉,還是講普通話吧

  儘管生活在同一個省份,但陝西人民非常頭痛的問題就是——明明住得也不遠,爲啥我倆說的方言相差那麼大?

  我聽過漢中的同學說關中話,我真的沒法承認這是我老鄉。

  我曾經對陝北人講過陝北話,從他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死亡。

  共築中國夢,請講普通話。

  @知乎網友宋清朗

  陝西的方言來源衆多,十里不同音的現象在這裏十分普遍。

  《武林外傳》,佟湘玉經典臺詞就是這一句了

  一提起陝西話,你想到的絕對是佟掌櫃。

  但其實這只是關中方言。關中方言屬於中原官話的一個分支,是中國最古老的語言,被稱爲“雅言”。《詩經》《唐詩》要用古代的官話,也就是現在的關中方言來讀,纔算是標準讀音。

  把“我”讀作“額”,是大部分人對關中話的認識,其實,關中人的日常用語習慣是“呢(ni)”和“咧”等語氣詞使用較多。

  如我們熟知的“聊咋咧”——好極了;額知不道——我不知道;撲西來海-----邋遢、不整潔、不乾淨;麻迷兒-----不講理、不明事理。這些都是典型的關中話。

  電視劇《白鹿原》雖然良心製作,但劇中使用的“西安方言”被關中人民羣嘲爲“南北大雜燴”

  不久前,“陝北人寫的情書”火了一把。

  “青愛的,克多時沒見你蘭,不曉得你過得雜個。你記不記得俄蘭,說句掏心窩子話,我克想你蘭……

  我一哈就看上你蘭,咱們都是農村娃娃,你心不高,我樣普通,咱們湊合過日子吧。好蘭,我就寫這麼些吧,一切盡在不言中,想你的夜,黑的是啥也看不見!”

  陝北方言屬於晉語語系,講起陝北話,第一印象就是他萌賞北扔說話不風恩和恩。

  陝北人講起話來就像是鼻腔裏塞了一團棉花,鼻音特重。把un讀ong,把en讀eng,把in讀ing,比如“昆蟲”這個詞,用陝北話來講就變成“空蟲”了;“頭暈”讀成“頭擁”;“因爲”讀出來是“英爲”。

  陝北方言版《不差錢》

  陝南同學一開口,請不要質疑,人家也是陝西人!

  作爲一個陝西人,卻說着和四川話差不多的方言。

  在外省聽到四川話都比聽到陝西話親切,可能是與四川相距很近的緣故吧,導致方言和飲食習慣也很相近。

  @知乎網友馧馝

  位於漢水流域的陝南地區,方言更多受南方影響,陝南很多地區有nl不分的現象,如“惱怒”會讀成“老路”。

  相比關中、陝北,陝南方言也要複雜得多。漢中、安康、商洛三個主要的陝南城市,方言就各不相同。漢中方言屬於西南官話;與漢中相鄰的安康方言融合了江淮官話和西南官話,與川渝方言是親戚;商洛方言則受到了贛語的影響。

  part.2

  每日天問之“吃米飯還是吃麪”

  作爲一個被《舌尖上的中國》多單元點名的地區,陝北美食可能佔滿好幾本菜譜:馬蹄酥、油饃饃、炒黑愣愣、洋芋擦擦、羊肉餄餎、油囫圇圇......

  而其中最出名的是,陝北人民擅長“花式吃土豆”。

  陝北人吃土豆的量堪稱誇張,據說每家人都有儲存土豆的土豆室,基本頓頓都有土豆。陝北農村的阿姨們說“離了土豆,就不會做飯了”。

  洋芋擦擦就是陝北土豆的“代表作”:用麪粉裹上土豆絲蒸熟後,以熱油爆蔥花清炒或加輔料,百吃不厭。

  洋芋擦擦,擦擦口水啊

  乾旱少雨的陝北,耐旱的土豆是主要的農作物。而洋芋擦擦等食物也非常耐飽,吃上一大碗,可以頂一天。

  關中是麪食王國,光從“陝西八大怪”之一的“麪條像褲帶”就能窺出端倪。

  關中人愛吃麪,愛吃好面,正因爲會吃愛吃,對面也就挑剔了起來。

  說關中人挑剔,是因爲他們對和麪用的麪粉及水、麪糰醒了多久、面煮了多久都門兒清,分毫不差;但關中人又沒那麼挑剔,“載來一瓣兒蒜”,連凳子都可以不坐,蹲在路邊就能吃得“聊咋咧”。

  如果你還沒打算吃飯,就不建議點開了

  關中的面種類很多,你碗裏的是扯麪,他碗裏的是削麪;這個是麻食,那個是揪片;一個是燴麪,另一個是臊子面。

  就說“咸陽褲帶面”吧——它的另一個耳熟能詳但你也不知道怎麼寫的名字就是biangbiang面,因製作工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

  會寫了麼?

  當然,除了麪條以外,關中的饃也很出名,

  給他們一個饃,他們甚至能夾下全世界

  作爲南方人眼中的北方和北方人眼中的南方,陝南飲食文化獨具特色,當地流傳着這樣一句話:“秦嶺一條線,南吃米飯北吃麪。”

  陝南地區多雨,大面積種植水稻,受到巴蜀文化的影響,米飯是常見的主食。除了米飯以外,安康蒸麪、炕炕饃、漿水面等具有北方特別是關中飲食特點的麪食也很受歡迎。

  雖然米飯麪食各有所愛,但陝西人都對一樣食物充滿了熱情,那就是辣椒。

  燉羊肉裏要放紅色的幹辣椒,炒洋芋擦擦要放青辣椒,臊子湯裏可以加辣椒粉,安康酒席的“八大件”裏有麻辣雞。特別是油潑辣子,簡直是整個陝西省的下飯神器,其在陝西省受追捧的程度遠超老乾媽,是實至名歸的陝西“女神醬”。

  一道油潑辣子,就是一道菜了

  part.3

  從陝北到陝南,就像從內蒙到了川渝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

  《黃土高坡》風靡大江南北,以至於外省人民一直以爲整個陝西都住在黃土高坡上,四季都有西北風和東南風,日常就是“照着我的窯洞,曬着我的胳膊”,甚至由此延伸到探究“風辣麼大,是不是陝西人都是紅臉蛋兒”的問題上……

  再次替關中和陝南人民回答一下:我們不住黃土高坡上,我們不幹燥,我們沒有紅臉蛋兒。

  (陝北人民小聲:我們現在也不這樣了。)

  一座秦嶺,硬生生將陝西省分成了南北方。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君住秦嶺南,我住秦嶺北。

  陝西地圖|來源:西安城記

  陝北地處黃土高原,缺水,高原上的植被稀疏,大片的黃土裸露出來,西北風吹起來絕對是肆無忌憚,特別是陝北北部的榆林,堪稱迎接西北風第一市,西北風中的戰鬥“前鋒”。

  典型陝北窯洞

  也因此,陝北地區的生活習慣也更接近內蒙等牧業區。

  相比陝北,關中和陝南簡直是另外的世界。關中夾在秦嶺山和黃土高原之間,導致風很小,地形非常平坦,降水量在三地中排老二,比陝北溼潤很多,比起陝南又幹了一些,但河流卻是三地中最多的。溫度也是居中,不冷不熱。

  而陝南地區就是徹徹底底的南方了。在陝西也能看到江南水鄉?來陝南就對了!

  典型陝南油菜花地

  這裏可不是印象中的黃土連天,陝南更像是川渝地區,降水量豐富,提供了南水北調中線70%的水源;氣候也很宜人,冬季最低氣溫也在0℃以上,但也因此,部分區域沒集中供暖,陝南陝北人民抗凍能力都不一樣。

  part.4

  都是陝西人,爲啥咱們不一樣?

  看着隔壁整齊劃一的河南省,方言、飲食習慣似乎都很統一,陝西人民也忍不住犯嘀咕:爲啥陝西省的情況就這麼複雜?

  近似面積的各省份中,陝北是南北跨緯度最長的省份。氣候和地理環境的不同,造成了陝西人文環境的多樣化:

  陝北乾旱多烈風,陝北人也豪爽韌性,質樸敦厚;

  關中水土豐饒、商貿雲集,關中人不拘小節,精明能幹;

  陝南氣候溫潤,地理位置開闊,陝南人也是兼容幷包,熱忱外向。

  而從歷史上,元朝劃分行省時,將漢中由四川行省劃歸到陝西行省,打破了前朝的自然邊界劃分,將各省份地區進行混合劃撥,以相互牽制,有效防止地方勢力變大。

  元朝行省劃分

  爲躲避戰亂,很多關中地區的人民南下遷移到陝南地區居住;無獨有偶,很多四川地區的居民也從四川北上遷居到陝南地區。這也就導致了陝南地區能同時看到關中文化、川渝文化以及兩種文化融合後所產生的陝南文化三種文化並存的現象,這也就是“陝南特色”了。

  雖然陝西看起來像三個省,三區的人民也會相互吐槽,但大家依然是相親相愛一家人。

  再說了,在一個省裏能領略三種風情,“花一樣錢補三樣”,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朋友們,您還不來陝西玩玩嗎?

  [1]沒有哪個省像陝西一樣,被“一分爲二”得這麼徹底[EB/OL].搜狐網,2017-06-23.

  [2]陝西省爲什麼把三種完全不一樣的族羣歸到一個省裏?[EB/OL].天涯社區,2014-05-19.

  [3]大家對關中的面瞭解多少?[EB/OL].一點資訊,2018-12-16.

  [4]陝西話入門三十句,嘹咋咧!看完以後全國人民都會說![EB/OL].搜狐網,2016-07-13.

  [5]關中麪食[N].光明日報,2017-10-22.

  [6]《舌尖上的陝北》小吃一覽表[EB/OL].搜狐網,2016-11-05.

  [7]陝西三地差異太大了,其他省份有嗎?[EB/OL].百度貼吧,2017-11-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