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即使沒有學過任何金融知識的老大爺也知道,我們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是,也有一些觀點認爲,要想翻身賺大錢,改變命運,就必須把所有的資源集中投資在某一個機會上。那麼,到底哪個觀點纔是正確的呢?

文|伍治堅,原載於伍治堅證據主義(ID:wzjevidence)

01

什麼是風險?

要講清楚分散投資的價值,我們需要先講清楚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概念:風險。

在金融學裏,風險,被定義爲資產價格的波動率,或者是統計上的價格變化標準差。價格波動大,風險也大,反之亦然。

如此定義的優點,是便於那些金融專業人士進行各種統計計算和研究。但是缺點也很明顯,比如現實中資產價格未必服從正態分佈,同時沒人會覺得價格在波動中上漲是一件壞事。

那麼作爲一個非金融專業出身的普通讀者,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投資風險呢?

大致來說,我們可以把投資風險,粗略的分爲兩大類:

1)損失本金的風險。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股權投資。從理論上來說,購買一個公司的股權(一級或者二級市場),最大可能的損失,是血本無歸。對於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說,都無法承擔這樣的投資損失,因此需要想辦法減少相關的風險。

當房價開始下跌時,房地產也有損失本金的風險。具體的例子有1990年代的日本,1998年時的香港,2008年時的美國等。在中國的一線城市,最近三、四十年還沒有發生過這樣的情況,但不代表以後不會發生。

2)損失購買力的風險。

所有的固定收益投資,比如放在銀行理的存款,購買國庫券等等,都有這個風險。名義上,投資者持有的資產市值並沒有減少。但是由於通貨膨脹的影響,這些資金的實際購買力下降了,因此投資者也遭受了損失。

我的外公,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沒有投資的習慣,也不喜歡通過銀行按揭買房。一輩子就自己住的一套房。每年在消費之外省下來的積蓄,都是簡單的放在銀行裏,要麼活期要麼定存。到我外公去世爲止,總結過去幾十年的積蓄,加起來也就小幾十萬人民幣,在大城市買個衛生間都不夠。

家裏有老年人的讀者朋友們,對這種情況一定不陌生。購買力損失的風險,更加隱蔽,“殺人於無形之間”,值得警惕。

02

如何應對兩種投資風險?

應對購買股票本金損失的風險,大致有兩種方法。

第一、不買股票。

把錢放在銀行裏,或者餘額寶裏,完全不購買任何股票,就能有效降低本金損失的風險。

第二、購買並長期持有股票指數基金。

理論上來講,一國的股市,在長期來看會反映該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因此,只要投資者有足夠的耐心,堅持長期持有,那麼即使股市中途有下跌,到最後還是會漲回來。像美國、英國、德國等西方工業國的股市歷史,都體現出這種特點:你不能保證任何一家公司一定不倒閉(即使像雷曼兄弟,花旗銀行,AIG這樣的大公司集團,都可能倒閉),但是購買一攬子公司股票組成的指數基金的話,長時間來看一定上漲。

但是,這第二種方法也有其弊端,那就是,這裏的長期,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可能需要20年,30年,甚至更長。對於大多數投資者來說,他們沒有那麼長的耐心。30年,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長的期限,期間可能會有很多無法預料的情況發生。如果中途需要用錢,那麼他的投資期限,很可能只有15年,10年,甚至3~5年。在這麼短的投資期限裏,持有股票指數基金,是無法消除本金損失的風險的。

所以,如果想要在中短期的投資期限內,百分百保證沒有本金損失的風險,那麼投資者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不買股票,依靠固定收益(比如銀行定存,貨幣基金,購買投資級別高度安全的債券等)。

但是,就如上文所說,如果只做固定收益,那麼投資者又會面臨“購買力損失”的風險。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就需要購買那些在通脹情況下,也會增值的資產,比如股票,房地產,黃金等。

所以總結起來,投資者面臨的困境,就好比一個蹺蹺板。過分強調任何一邊,都可能導致蹺蹺板嚴重失衡,甚至翻倒。我們需要做的,是平衡兩邊的考慮,在衆多考慮中取一個折衷。

如上圖所示。假設投資者把所有資金都投入股票(上圖左側)。他有效消除了購買力損失風險,但卻需要承擔最大的本金損失風險。如果投資者走到另一個極端,把所有錢都放在銀行裏(上圖右側),那麼他有效消除了本金損失風險,但卻需要承擔購買力損失的風險。

上面舉的例子,是一種比較簡單的模型,即只有股票和債券兩種資產。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選擇的資產類型要豐富的多。除了股票和債券之外,還有房地產,大宗商品,貴金屬,對衝基金,私募股權等等。因此當我們面對如此衆多的資產選擇時,如何分散,如何選擇,就比較複雜了。

03

分散的價值:應對不可知的未來

理解了上文所說的邏輯,我們就能明白分散投資的意義:分散投資的本質,就在於分散風險。它謀求的是多種風險之間的一種妥協。因此無論發生何種情況,投資者不會傾家蕩產,血本無歸。

分散風險的代價,就是分散回報。由於投資分散,因此在投資者購買的資產中,總有那麼一些資產表現比較好,也總有表現不那麼好的資產。因此投資者最後獲得的,只不過是一個平均回報,不可能一夜暴富。

有些朋友可能會問:如果我能知道接下來哪種資產表現更好,那不是不需要分散投資了麼?比如我知道接下來股票會漲,那就全倉股票。過幾年,我知道股票會下跌,那就全部賣出。

理論上,如果你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變化,確實應該這麼做。但問題就在於“知道”這兩個字上。事實上,絕大部分投資者,是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或者說,他們以爲自己知道,其實壓根不知道。

舉例來說,2012年,絕大部分投資者普遍對股市看空,因此他們選擇賣出股票基金(淨流出1000億美元左右),買入債券基金(淨流入2500億美元左右)。

結果到了2013年,美國股市大漲35%,美國債市幾乎沒有變化。那些賣出股票,買入債券基金的投資者們,在一年之中就損失了35%。“聰明反被聰明誤”,說的就是這些人。

下面,讓我再用一個具體例子來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其中的道理。

上圖顯示的是過去22年(1993~2015)中國股市(MSCI China)的歷史回報和風險,以及同期世界發達國家股市(MSCI World)的歷史回報和風險。

在過去20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世界第一,因此中國的經濟總量迅速上升,成爲世界上數一數二的經濟大國。如果把時鐘撥回到1993年,那時候就決定看多中國經濟,購買中國股票的話,應該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有遠見的決定。要知道,即使是很多中國人,也對自己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到驚詫。

即使對中國國情非常熟悉的資深投資者,也應該考慮多元分散,在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上各投資一部分資金。如果把中國市場(MSCI China)和世界市場(MSCI World)兩者結合起來,那麼投資者就能獲得更好的風險調整後收益。

每個人都應該考慮多元分散,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你永遠無法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換句話說,未來充滿着不可知。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在2016年11月7日,也就是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公佈的前一天,有人偷偷告訴你說:特朗普將贏得美國大選,成爲下一屆美國總統。

這應該是一條含金量很高的”內幕消息“。因爲絕大多數人,甚至可能包括特朗普自己,都覺得希拉里會贏得大選。你獲得了一條和大部分人的期望都不一樣的準確的內幕消息,對於很多職業投資家來說簡直就是”大金礦“。

在這個時候,你會選擇怎麼投資?大部分人,會選擇賣空美國股票。

上圖顯示的是美國S&P 500股票指數在特朗普勝選後的價格變化歷史。在特朗普獲勝後,美國股市不光沒有下跌,反而持續走高。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一年後,美國股市上漲了20%多。

也就是說,即使你獲得了確切的,沒有其他人知道的“內幕消息”,你也未必能夠獲得投資回報,甚至還可能虧很多錢。這背後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未來的不可預測性。

多元分散,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分散風險,應對未來的不可知,是每一個投資者應該經常牢記的最重要投資原則之一。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信息

本文作者伍治堅,原載於伍治堅證據主義(ID:wzjevidence),原標題《爲什麼要分散投資?》,財經記者圈經授權發佈,特此感謝!最近主編開放了自己的微信私號,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ID:jinrong301),歡迎溝通交流。

親愛的讀者,

近期公衆號改版,

想第一時間看我們的文章,

請一定要將我們“置頂”或“設爲星標”

安卓手機,直接置頂“財經記者圈”!

蘋果手機,記得將“財經記者圈”設爲星標!

將我們設爲星標的3個步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