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視野的文化政策

第一章 文化全球化

第一節 文化全球化的特徵

全球化的本質是「自由化」
推動全球化的主要機制:WTO與其前身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經貿層面的全球化到1990年代才成熟其原因:
1.1989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政治轉型同時開放貿易門戶
2.中國在1990年代啟動貿易開放政策:成為東亞超級大市場及世界供應鏈的加工廠
3.1995左右網際網路開始普及

一、文化產品「商品化」

市場化

文化產物被視為一種可獲取利潤與被銷售的商品
無論是藝術創作或傳統遺產,皆可大量複製以降低成本

文化霸權

文化例外:維護文化藝術的多樣性,避免文化霸權導致文化商品全面「同質化」


二、文化經營企業化


文化產品商品化的副產品就是文化產業的興起;在學術上,文化經濟學也跟著風行

經營主義 企業主義

在全球化的衝擊下,文化事業重視績效、生產力及競爭力

麥當勞化:有效率、易計價性、可預測性
迪士尼化

文化外溢

規格化
三、文化消費的流行性

全球化前,文化階層區分非常明顯:高級文化與通俗文化

流行文化
1.透過行銷暗示,煽動消費慾望
2.購買力提升後,對文化包裝、具有符號象徵的商品做認同的消費
流行文化具有的特質:群眾性、日常生活性、技術複雜性、浮動性、非理性
實質上是排斥雙元對立的

文化商品價值三大層面
1.實用價值或本質價值
2.交換價值:供需關係
3.創意的價值或符號價值

符號消費論 法國社會分析家Jean Baudrillard
物品迷戀現象
以符號消費來做個人身分認同

象徵化的符號
品牌符號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品牌符號的附加價值

流行文化不僅存於具體的商品,也出現在休閒娛樂和媒體內容上
生活方式的認同

四、文化疆界的模糊化

區域化

無邊界世界
地球村

早期文化全球化:全球化即美國化

第二節 文化觀光與其他全球性活動

全球化除了商品、資金、資訊的流通,還有不可忽略人的流動

全球化的經濟依存關係加深國際性的社會分工,促成勞動市場全球化:
1.勞力過剩區域項工作機會較多地區移民、短工
2.跨國企業的職務調動、海外分公司、境外設廠

全球化帶動起短期遊學的風潮

文化觀光


一、從文化消費到文化觀光

文化接觸

文化觀光的發展背景:
1.大眾傳播的全球化
2.平均壽命延長
3.交通便捷
4.文化城市的出現


二、運動大會與大型國際會議的文化包裝

體育運動與文化觀光有密切的關係

運動觀光

運動全球化
運動全球化較其他全球化開始得早

世界博覽會是促進國際旅客流動的動力,也是文化全球化的催化劑之一


三、知識的新遊牧族—高等教育的全球化

自19世紀,出國留的風氣已開始發達,但跟近二十年比較,可以顯示現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情況


遊鳥運動 歐盟德語地區

1987歐盟推動伊拉莫斯交流計畫
歐盟尚有田普斯方案
2004增加伊拉普莫世界

全球化對高等教育最大的衝擊即喚醒國際級大學在世界高等教育市場的競爭力意識


四、「空中飛人」的文化混雜認同

混雜的文化認同:將不同文化的生活特質搭配混雜在一起,構成多文化的認同

多文化公民

全球化人格

歐盟自1992馬斯垂克公約後,逐漸出現「歐洲公民」的概念
政策上,積極推動「歐洲文化區域」
高等教育方面,自1999布隆尼亞宣言後,決定在2010前完成「歐洲高等教育區域」
強調歐洲品牌與歐洲面向

第三節 文化全球化的政策意涵

消費者對名牌的迷戀

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當道
由柴契爾主義(英國)開始,到1980年的雷根主義(美國),稍後1984穆若尼(加拿大)跟進
歐美主要國家採取放任市場:鬆綁、私有化、自由化

戰後現代化

高級文化/精緻文化
通俗文化/大眾文化
後現代化並非抵制高級文化,而是杯葛文化的兩極化、對立論

多元文化主義

文化政策上,不宜敵視,也不宜漠視或放任
政府的職責:文化素養的教育、精緻節目的製作、創作環境的改善、藝術人才的照顧、有效補助文化產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