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二月十二是花朝節

俗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是春天中最美的日子

雖然不是明確的女兒節

但也在民間被成爲姑娘會

未出閣的女子最愛此日

賞紅拜花神,吃花糕,行花令

祈禱自己像花一樣朝氣與美麗

舊時貴族士人郊遊雅宴

於花下設行障坐席,女子游春野步

遇名花則設席藉草

以紅裙遞相插掛,以爲宴幄

於亭邊流水邊烹茶對吟

傳花令,抽花籤,鬥草,寫詩,賞花

飲酒落花滿天飛,拂了一身還滿

醉倒於花下,甚是風雅

外出遊覽,將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

寄託了一整年的爛漫期許

有關花朝節的明確記載始於隋唐,但其形成期應早於文獻記載。

如春秋時期的《陶朱公書》就有“二月十二爲百花生日,無雨,百花熟”的說法;

晉代周處《風土記》中則言:“浙江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遊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

[明] 仇英 (款)《花神》

在唐代明確以二月十五日爲花朝節,並與元月十五元宵節和八月十五中秋節合稱爲三個“月半節”,成爲重要節日之一。不過仍基本流行於上流社會和官宦階層。

習俗活動內容包括吃花糕,觥籌宴飲,踏青賞花,吟詩作賦,傷春懷舊等

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宋代摹本,

絹本設色,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宋朝時期,人們對花朝的熱情有增無減,連童叟百姓也參與進來。因此每到花朝,更加熱鬧,“國中罷市、紅翠出遊”。

重檐飛峻,麗彩橫空,繁華壯觀都城。雲母屏開八面,人在青冥。憑欄瑞煙深處,望皇居、遙識蓬瀛。迴環閣道,五花相鬥,壓盡旗亭。

歌酒長春不夜,金翠照羅綺,笑語盈盈。陸海人山輻輳,萬國歡聲。登臨四時總好,況花朝、月白風清。豐年樂,歲熙熙、且醉太平。

——宋·曹組《聲聲慢》

除了踏青,賞花,雅集,還流行種花、挑菜、撲蝶等活動,更添了許多生活氣。此時無論男女,都樂於將大朵的鮮花簪在鬢側。

[晚清]蘇六朋《簪花圖》(局部),

描繪宋真宗賞花給羣臣的場景

古人愛花之盛形成了一種風尚,花便有了不同的內涵,可爲信物,可爲供侍,可爲雅事。

唐朝時期,關於花的活動,琳琅滿目,尤其是插花藝術,進入了黃金時期,甚而舉國有以花會友、寄情花木之風

[明] 陳洪綬《瓶花圖》大英博物館館藏

唐人又甚愛牡丹,牡丹的雍容華貴,與唐人的氣度甚是符合。每當牡丹花期,人們爭相賞花、買花。宮廷中則比較排場了,會舉行牡丹插花會,且有嚴格的程序和非常講究的過程。

[元]張中《太平春色軸》

花朝節詩詞

詠花朝

清·蔡雲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

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

花 朝

近代·蘇曼殊

江頭青放柳千條,知有東風送畫橈。

但喜二分春色到,百花生日是今朝。

花朝溪上有感昔遊

宋·周密

枕上鳴鳩喚曉晴,綠楊門巷賣花聲。

探芳走馬人雖老,歲歲東風二月情。

花 朝

明·謝與思

芳春何事恨難消,面面青山對寂寥。

五斗欲將沽酒去,滿城風雨妒花朝。

花朝雨

清·周之瑛

微風細雨釀春朝,紅杏枝頭漸放嬌。

不惜苔痕黏繡履,金鈴親自繁花梢。

踏莎行 · 花朝

清·陳嘉

芳草侵階,落花辭樹。

韶光一半隨流去。

杏餳門巷又清明,踏青試約鄰家女。

旅燕初歸,流鶯欲語。

垂楊綠遍閒庭宇。

二分春色一分陰,一分不定晴和雨。

杏花天 · 花朝過金魚池

清·樑清標

鶯聲曲岸輕陰乍,春水漲城南臺榭。

誰家高結鞦韆架,人在賣花簾下。

踏青鞋、舊遊重話。記挾彈、芳原試馬。

杏花小雨西村社,放了東風寬假。

柳梢青·花朝春分

清·顧貞觀

乍展芭蕉。欲眠楊柳,微謝櫻桃。

誰把春光,平分一半,最惜今朝。

花前倍覺無聊。任冷落、珠鈿翠翹。

趁取春光,還留一半,莫負今朝。

鵲踏枝·花朝

(清·張玉珍)

已十餘番風信透。

花到生朝,點染春如繡。

忍怯輕寒籠翠袖。紅綃閒係爲花壽。

碧玉妝成池上柳。

聽徹鶯聲,舌勝調簧溜。

此日過尤容易否。一梳明月穿窗又。

春日裏

讓我們品雨後清茶,聽花開的聲音

讀悲欣交集的天地

世間萬物,有靈且美

今天花朝節,讓我們留住傳統

也祝願你

不負良辰,不負美景,不負佳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