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常爸收到一位用戶的留言,詢問關於孩子身高的事兒:“兒子從出生起,身高體重都正常,就是上了幼兒園之後長得慢了,比他小半年的孩子都比他高半頭。

好擔心孩子以後長不高啊!是營養沒跟上?還是發育遲緩?要到醫院檢查嗎?個子小還有辦法長高嗎...”

不管什麼時候,身高始終都是家長關心的話題。其實,孩子的身高,遺傳因素雖佔一定影響,但確實可以通過科學辦法人爲干預,而且有最佳干預階段。錯過了這個階段,那真的就回天無力了吧。

爲了讓大家瞭解得更詳細具體,常爸早先邀請來了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小兒營養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蔣競雄博士,和大家做分享。

蔣競雄 博士

中國優生科學協會常務理事、小兒營養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兒童健康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身高長勢可評估,看看孩子到底能長多高?

談到身高增長,大多數人首先關注的可能是,“我孩子目前的身高增長是不是正常?孩子能長多高?”對此,蔣博士給了大家參考:

所以孩子的身高從孩子出生開始,就應該每月測量身高。因爲如果孩子身高增長緩慢,越早發現並干預效果越好。

關於怎麼正確測量身高,蔣博士也給到了詳細建議:

2歲以前測量臥位身長,2歲以後測量立位身高。

每次測量時,應該在一天當中同樣的時間測量,因爲孩子能行走後,早晨的身高比晚上的身高要高一點。

剛纔講的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監測過程,可以對身高增長態勢有個界定。那麼,就單次測量來說,如果想了解孩子目前身高在同齡孩子之中到底處在一個什麼生長水平,需要怎麼做呢?

首先要選擇一個身高評價標準,現在一般常用的標準,有世界衛生組織0-19歲兒童身高、體重的標準,還有中國自己的0-18歲兒童身高和體重的標準。

蔣博士更推薦大家使用中國標準,它是根據中國兒童的特點設定的。

對照着我國0-18歲兒童身高和體重的標準,看孩子在每個年齡段的身高體重得多少分(最上面一行),再對應到最下面一行(18歲)是多高的身高,可以估計孩子長在多高的水平。如果身高在3rd以下,那麼很可能就是有疾病的狀態,一定要帶孩子儘快去醫院,明確診斷儘快治療。如果是在3rd以上,就都屬於正常的狀態。

(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百分位數值表(男)

(0~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體重百分位數值表(女)

現實中很多情況是,身高矮的父母對孩子的身高比較焦慮:自己矮孩子會不會也長不高呢?

這裏給大家一個“遺傳身高”計算公式:

單就遺傳角度說,可以根據父母的身高,算孩子的未來身高,即“遺傳身高”。有下面兩個計算公式:

男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2)/2 cm

女孩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12)/2 cm

當然了,遺傳身高值只是給大家的一個參考,畢竟孩子的身高是多方作用的結果。而且有些家庭,雖然爸爸媽媽不高,但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中有個子高的人,那麼孩子也有可能比較高。

世界成人身高百年變遷史證明,努把力真能躥一躥。

對於蔣博士提到的環境影響身高的說法,我之前也搜索過相關資料,有個初步的瞭解:

身高基礎不好的某些國家,由於多方面的干預,近年來身高增幅明顯;身高基礎好的國家,由於本身個子比較高,比較不太容易重視後天干預身高增長,增幅反而不明顯。

英帝國理工學院組織的跨國科研團隊曾追蹤過1914年至2014年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18歲人口平均身高及其變化趨勢,併發布了“百年成人身高變遷趨勢”報告。這個報告正好體現了,環境變化會影響身高的種種現實。

縱觀中日韓百年身高變化,可以發現1914年,中國男女的平均身高是中日韓三國中最高的,只可惜不如日本和韓國“長得快”。

韓國女性在百年內長了20.16釐米,是全球女性長得最快的國家。緊隨其後正是日本女性,長了16.02釐米。

韓國和日本的男性也位列“長得最快”的男性榜單中的第三(15.17釐米)和第五(14.65釐米)。

相較中國,男性身高只增長了11釐米,女性爲9.6釐米。

Q:身高增幅大,日韓是怎麼做到的呢?

爲了改變日本人在亞洲身高矮小的印象,日本政府非常注重青少年兒童的身體營養和體育鍛煉,二戰後曾掀起“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運動。1954年更爲增高出臺《學校營養午餐法》,對全國所有中小學生實行統一配餐。

在韓國,新媽媽出院時人手一本由韓國營養科、骨科、運動醫學科及兒童心理等學科的專家共同編寫的手冊:用來教家長如何幫助孩子在成長期實現健康快速的成長。醫生還會向初爲人母的媽媽們普及哪個年齡段屬於快速生長期,什麼是“生長板”等等發育知識,並告知媽媽們定期監測孩子身高變化的重要性。

再看發達國家,儘管發達國家的經濟較好,人們的飲食和營養也在不斷增加,但有相當多的國家的公民身高已停止增長。

最爲明顯的是美國人,在2014年的排名中,美國男、女性在世界身高排行榜只位於第37位和第42位。這意味着美國人的身高在世界身高排名的歷史上產生了負增長(當然,並不是說身高越高越好,此處僅是列舉事實,排名也非越靠前越好)。

蔣博士繼續介紹,她在紐約工作的時候,有位亞裔男同事就曾爲孩子身高問題頭痛。

這位朋友當時39歲,身高不超170釐米,14歲的兒子身高160釐米,他特別擔心兒子以後也長不高,帶着兒子去過美國好多家醫院,詢問是否孩子目前哪些生活習慣需要改進?是否有辦法增長身高?但是沒有一家醫院給出可行性建議,醫生大都指着孩子的身高生長監測圖對他解釋,“孩子的身高增長是正常的,完全沒有必要干預啊。”醫生不但不給建議,反而還覺得我這位朋友對身孩子的身高過於焦慮。

美國是個發達國家,無論營養、運動、還是教育都特別重視孩子的全面發展,因此美國的醫生往往會認爲,成長環境已經足夠好,孩子的身高不理想,除了疾病多半是遺傳導致,不鼓勵人爲干預。

但是對於大多數國內的家長來說,雖然孩子當前的身高是“正常的”,總還是希望他可以再高一些,那麼,通過干預手段能做到嗎?

當然能!

日常生活中,到底環境是怎麼影響孩子身高的?

既然環境影響這麼大,那麼改善哪些環境因素能讓孩子長得更高呢?

其實無非還是從營養、睡眠、運動等方面多注意,聽上去雖是老生常談,但蔣博士給我們講了好多新知識,一定要聽聽:

睡眠:

生長激素是促進身高增長的主要激素,主要在夜間深睡眠時分泌,生長激素是一波一波呈脈衝式的分泌,第一個分泌高峯一般出現在入睡後1-2小時;第二個分泌高峯一般在入睡後7-8小時出現,期間還會有數個小的分泌高峯。

所以,孩子的睡眠時間和睡眠質量都要保證,才能促使生長激素分泌。

運動:

運動能夠使孩子的能量消耗加大,晚上睡得更香,另外還能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

項目選擇上可做一些對關節有碾磨作用的運動,像蹬自行車、打籃球、游泳、踢毽子、踢足球等,但一些強度過大、爆發類的運動(如舉重等)以及過度拉伸韌帶的運動,要少做,可能阻礙孩子長個兒。

情緒

情緒會影響到生長激素的分泌,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所以,讓孩子維持良好情緒,對身高能夠起到促進作用。

疾病

疾病會影響孩子長高,甲狀腺功能低下症、肝臟疾患、腎臟疾患、性早熟、胃腸道疾患等,都會導致孩子長不高。

雖然孩子現在不高,但會不會是晚長型的?

文章開頭提到的“晚長”的說法,很多家長都認同,還聽過一個說法叫“23還能躥一躥”,孩子是否有“早長”“晚長”之分呢?

蔣博士認爲,身高和體型有一定的關係。正常範圍內不同年齡孩子身高和體重的標準分爲不同的檔次,身高從矮到高、體重從輕到重,按照量表可以分爲第3、第10、第25、第50、第75、第90、第97百分位數七個檔次水平。

如果孩子的身高和體重在同一個檔次,屬於勻稱型;如果身高的檔次比體重的檔次高,屬於苗條型;如果體重的檔次比身高的檔次高,那就屬於粗壯型。

苗條型的孩子,身高晚長的可能性比較大;而粗壯型的孩子,身高早長的可能性比較大。

當然,這只是一種可能性判斷,想要準確預測孩子是否還有長個機會,需要測量骨齡。

怎麼測量呢?去醫院找醫生,拍攝手部的X光片,醫生通過觀察X光片來確定骨齡。一般男孩骨齡達到16歲,女孩骨齡達到14歲,骨骼生長板就接近閉合,長高希望就不大了。

生物年齡(骨齡)-生活年齡的差值在±1歲以內的稱爲發育正常。

生物年齡(骨齡)-生活年齡的差值>1歲的稱爲發育提前。

生物年齡(骨齡)-生活年齡的差值

如有必要,6歲以後可以每隔2-3年測量一次骨齡,瞭解孩子骨骼生長的狀況和預測身高,測量結果不理想,應及早進行干預。

Q:怎麼幹預呢?

蔣博士前面提到的營養、運動、睡眠、疾病預防和心情等方面就是環境干預法。

她認爲還可以在環境干預的基礎上,根據遺傳潛能、孩子目前身高狀況、年齡、家長對孩子身高期望值、預測身高等因素,選擇適當的營養素,保證蛋白質、鈣、維生素D的攝入。

如果有內分泌疾病導致的矮小,需要在內分泌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干預,主要是注射生長激素治療矮小。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生長激素不能盲目打。如果不是因爲疾病導致的生長激素分泌缺乏,或者孩子因爲身高受到很大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最好還是通過父母的關心讓孩子自然地健康成長。

長多高,並不完全是“天註定”。目前,好多孩子處在不利於身高增長的成長環境中,不健康的飲食、睡眠、運動、情緒等等,嚴重製約了孩子的生長髮育。

常爸個人對孩子的身高並無執着追求,認爲不管是高是矮,只是健康快樂就好。但是文中提到的睡眠、運動、情緒等方面需要關注的點,恰恰也是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所必備的,是任何一個父母都應該關注的;在健康快樂成長的同時,順便長得高一點,不是也挺好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