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就是修德,這是一個基本思想。而德是什麼呢?從它的內涵說,可分爲“明德”“公德”“下德”三種。從它的外延說,則分爲五種。道德經雲:“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由身而修及天下,則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乃修天道之真髓也。玆將修天道之五德,分別闡述如下:

【德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德一定要從身體上修養,這個德乃是真實的。修之於身,並不是煉丹之謂也,是“無爲”之謂也。無爲而無不爲也。《唱道真言》中提到:“上士學道,修之於身;中士學道,索之於言;下士學道,求之於術。學者多,而成者少,蓋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也。”是故,孔子云:“道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不可須臾離者生活也,離開生活,便無真道。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德而行也。

【德餘】

“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道者,非獨善其身也,應再擴大之,由身推及一家。由我自己推及一家,其德乃有餘;餘者充餘也,有所餘,蓋不盡也。將德擴大至一家,數十戶,或數百戶。沾德之恩澤,與一身之德不同;一身之德,好似一個點,擴至一家,則是增大一個面。這個德,比一身之德,大了若干倍,所以稱餘。德是開拓的,僅僅一身修德,其光甚小,不足以達於大道。道是無所不在的,德亦應普及,此乃上德也。

【德長】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一鄉較一家爲廣,其德乃長久。餘之本意,只是略有所多耳。長之字義,則是有久遠“不滅”的意思。修德而成道果,有下列等級之差:“修三百公德者,可成人仙。修八百公德者,可成地仙。修一千二百公德者,可成天仙。”總之,修德愈多,則升化愈高,此乃不移之理。故云:“德感天地”者也。

【德豐】

“修之於國,其德乃豐。”豐是豐滿之意,一國人民之衆,疆土之廣,如能施以恩澤,則德豐矣。治國平天下在立德,應以修德爲出發點,則其境界極高。所以,修道之目的在無爲;“無爲而無不爲”。修德是爲民服務,服務愈大,則所修之德亦愈大。

【德普】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普者,普遍也,則浩然之氣,充塞於宇宙之間。凡希望從政的人,都以修德爲本,不必以功名富貴爲目的。功名是暫時的,轉眼過去,如同一場黃梁之夢。“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德即道,修德即修道。道不滅,德亦不滅。故修德者實爲“生命的擴展”,德愈高,其生命亦愈大。生命是不朽的,修德則生命擴展,所謂長生久視之道者,其淵源於德也。普及天下,即“度盡衆生”之意也。

老子云:“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這幾句話是補充上述的話,可見老子之修德的積極,要自我地實踐,實地去做,由身以至家、國、天下,都是要實踐其德。修道的基本精神在救世,主要在修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