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我個人覺得講的比較好的是,葉嘉瑩,紀連海,劉新武,當然周汝昌老先生客串過幾次,能一睹他老人家的風采確實值得慶幸。

相比較百家講壇,我更喜歡看高曉松的脫口秀,很自然,不端著,講的都是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有文學的,有歷史的,有當代的也有近代的,涉獵之逛,見解之多,講起來猶如倆朋友聊天,看起來像是一頓胡侃,但是真有內容,有的還是人家的家族史,簡直太有料了。比如我沒有經歷過二戰,沒有經歷過抗戰,沒有經歷過文革。但是這些離我們又彷彿不遠,我很想知道在那個戰亂的年代,或者在文革中,普通人到底是怎麼生活的。我試著問家裡的老人,他們說不出來什麼內容,只說日子苦啊,也不喜歡講,還覺得我很奇怪,為什麼老問過去的事情。然後我仔細看老舍的《四世同堂》,看張愛玲的小說,就是想看看那個時候普通百姓是怎麼過日子的,但是,總感覺是霧裡看花,看不真切。聽高曉松講,因為有他家人的親身經歷,感覺歷史就有了很多溫度,而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記載。

百家講壇更多像是老師給學生上課,有權威性,有距離感,有些課學生喜歡,有些課學生未必喜歡。互動性比較少,娛樂性幾乎沒有。

所以高曉松還是不要去百家講壇吧,他要真那麼講,我還真的適應不了。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談。

  第一,高曉鬆開講《曉松奇談》《曉說》時,《百家講壇》情形如何?

  《百家講壇》自從2001年開播以來邀請了不少著名學者,對於歷史、文化做過許多非常精彩的評述,一度風行全國。

  不過,《百家講壇》之所以會風行天下,除了一些學者諸如易中天、閻崇年、于丹等人學識淵博,講述精湛外,還與當時時代的大環境有關。

  那時候電視節目在人們的生活中還佔有重要地位。以通俗的方式解說歷史,也讓普通百姓了解到,歷史原來可以這麼講,歷史原來並非很枯燥。百家講壇可以說,讓歷史走入了老百姓生活。

  但是,隨著時間流逝,電視受到互聯網的猛烈衝擊,許多人更愛上網看節目,網上的節目比電視台的節目更加自由,更加五光十色。

  而《百家講壇》在製作出一批精良節目後,節目質量也明顯下降,不知不覺間已經從大眾的視線中淡出。

  在最近三五年,還有人再看《百家講壇》嗎?

  肯定還有人再看,但是,觀看的人數必然大不如前,《百家講壇》的號召力也根本不能和當年易中天講三國時期相比。

  第二,高曉松有沒有資格上《百家講壇》?

  當然有資格!

  《百家講壇》中邀請的,本來就是一些學術界思想比較開通的,有自己觀點的年輕學者。雖然易中天開講時已經不年輕,但是他的一些風趣的語言,個性的觀點,還是遭到了許多老學者的批判。

  當年很多人都在批評易中天是學術超男,說他做節目是不務正業,是坐不住冷板凳。一晃多年再看,這些批評都很可笑。

  歷史本來就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嚴肅的,寫給極少數專家學者看;一種是通俗的,寫給老百姓看。

  嚴肅歷史有它的意義,通俗歷史也有它的意義。

  高曉松在《曉說》《曉松奇談》中展現的,是一個對社會,對歷史有著獨立見解,個性張揚的知識分子。他說的未必都正確,或許是一家之言,但都是他經過獨立思考後提出的觀點。

  高曉松的歷史底子當然與那些老教授不能比,可是,老教授能與他一樣將歷史講得通俗易懂,講得大家在哈哈大笑時,還有所得嗎?恐怕也不能。

  將《曉說》與《百家講壇》相比,《曉說》也是別具一格。


眾所周知,《百家講壇》央視科教頻道的一檔講座式欄目。欄目選材廣泛,曾涉及文化、生物、醫學、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現多以文化題材為主,並較多涉及中國歷史、中國文化。具有科普歷史知識及深入點評講解的作用。

先看看能站到《百家講壇》上的都是什麼人。易中天說三國,于丹話論語,王立群讀史記,劉心武將紅樓夢,馬末都將收藏、紀連海將明清,袁騰飛講兩宋……可以說,這些人都是在自己研究的相關文化領域擁有絕對學術權威的專家和教授。

而和以上這些人物對比,高曉松則像個雜家。儘管他對歷史、影視、音樂、人物等方面均由涉獵,而且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點評,但估計除了音樂外,但對於其它都難說有更加學術級別的深入研究和掌握。

另外,和突出學術性和嚴肅性的《百家講壇》相比,高曉松的《曉松說》也只是一個脫口秀節目。節目中,高曉松儘管展現了他知識淵博的一面,但其詼諧幽默洒脫的風格更多的也是為了取悅觀眾。

一句話,能上《百家講壇》的絕對都是專家,有深度。而高曉松頂多是個雜家,只有廣度!


一方面節目風格問題,另一方面就是自身條件限制。

節目風格方面,百家講壇屬於節奏巨慢,而且異常沉悶的半學術半娛樂節目,雖然比正式的專家講座基調輕鬆,但還是完全不同於大眾娛樂節目,不是你想說什麼就能說什麼,備好稿子交領導審核然後錄製剪輯。這種節目高曉松做不了,他的風格和梁宏達類似,想到什麼說什麼,而且時不時抖個包袱,活躍一下節目氣氛,有些不清不楚的地方也用這方法滑過去,所以只適合網路節目或者限制燒的地方台,央視估計請他也不會去,做一期就能活活累死。

另外就是自身能力問題,高曉松侃東侃西慣了,大家可能忘了他其實是個音樂人,和真正的學院派文人還是有很大差距,他可能專業方面略強於梁宏達,畢竟又清華的底子。但自身學術基礎還是不夠,甚至可能比不過當大學講師的雞湯女王于丹。他屬於脫口秀類型的知識分子,更加娛樂化一點,要辦成人五人六的大學教授開講座,估計觀眾會感到陌生和恐懼吧,就像我們不敢想像王朔上百家講壇一樣。


我認為高曉松之所以上不了《百家講壇》主要有三點

1.高曉松所擅長的是人物、歷史、影片、社會焦點的點評,在這方面他可以說是大家,而且他所涉及的領域比較多,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對於能做到高老師這樣的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像《百家講壇》之類的節目不僅需要的是深度而且還需要持久,不是一期兩期精彩的點評就完事的事情,需要鑽研需要持久的更新和創新。所以說這對高老師是一個短板,如果高老師真的想學習的話,估計也不是多大的問題,只是時間的長短而已。

2.高曉松老師走的是詼諧幽默風趣的路線,從他每期主持的節目中可以看出,他喜歡拿著一把摺扇,但討論之處更多的是笑容滿面。談到淋漓之處更是哈哈大笑,引得觀眾也十分開心,但像《百家講壇》這類的節目需要的比較正式,比較莊嚴的路線,就像易中天老師那樣不怒而威,能夠吼得住場面。

3.高老師的穿衣打扮風格也是偏向非主流文化的類型,他自己曾經也說過自己嚮往非主流文化。這樣的造型只適合普通的大眾,對於文學大師則有些不符。


問題問的很好。,但問題是個問題。就像是問:「泰森怎麼不去武林風」? 又或者說成龍怎麼不去唱戲?六小齡童怎麼不演成龍?拋去這些可褒可貶的方向,我們就主觀上分析這個問題,百家講壇是央視的一檔教育頻道時間段的節目,捧紅了易中天等等優秀的教育家、以詼諧幽默的教書贏得了大量的觀眾。

然高曉松的知識層次就比百家講壇的水平低?當然不是,能上百家講壇的也未必就一定比高曉松的知識面窄或低。不盡然的,高的幾檔說話欄目,可謂在互聯網娛樂圈戰績輝煌,本人就是高粉一枚。以高的談話風格,是很難與央視如此有著影響力和絕對國家主旋律品牌形象搭噶的。

高的放蕩不拘說話風格,平易近人卻引人入勝、見多識廣的奇異世界加上無與倫比的獨到見解,更是俘粉無數了。

高說的是八卦,百家講壇講的是「課」。梁老師講的是「忽悠」。


央視百家講壇欄目上的都是一些二三流的專家。除了馬未都先生,其餘說的東西跟本身研究的東西根本不是一碼事。更像是說評書!他們需要這樣的平台推銷自己。而大緊本身就是超級IP,自帶wifi,不需要。


《百家講壇》里被邀請的都可以說上是專家,學問研究得深。而高曉松就是「雜家」,我們說是見多視廣,生活瑣碎的事挺新鮮而已。忙碌一天聽聽高曉松「侃侃」挺放鬆的。


我原來經常給兒子講,像高曉松一樣,各種知識融在一起,每天都講一兩個小時,現在兒子上高中了,我還想講,突然發現他可以發現很多漏洞,我講就有顧忌了,不講了。我不是專家,糊弄糊弄小孩還可以。高曉松應該也是這樣,沒有一個研究方向,哪個領域他都是外行,講不得,說評書還行,繪聲繪色的,肯定行


連大學都沒讀完,拿個扇子裝文豪。噁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