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記者 焦建/文 蘇琦/編輯

繼《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下稱《綱要》)正式公佈後,2月21日上午,由三地政府共同舉辦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宣講會(下稱宣講會)”首場會議在香港舉行。對於如何加速《綱要》落地及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多位相關政府官員透露了一系列相關信息。

例如,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致辭時就明確提出了特區政府未來的多項工作重點;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亦表示,“一批標誌性項目及創新政策正在紮實推進”、“近期將出臺廣東省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

因《綱要》明確要求中央有關部門要結合自身職能,“抓緊制定支持大灣區發展的具體政策和措施”,故多位港澳問題專家也據此對《財經》記者解析稱:今年中央將力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關鍵的“第一步棋”落子後,一系列舉措亦將陸續有來。

“《綱要》將粵港澳大灣區上升到國家層面的合作,不僅涉及到經濟發展,還囊括社會發展、文化、環境等方面,覆蓋面會非常大,且每一項發展都不再是概括性的、宏觀性的內容,而是會有一些很具體的政策性、突破性的內容。應該說所有部委相關的管理部分都包括在裏面。隨着合作的深入,一定會存在一些‘一國兩制’、三個獨立關稅區域之間的協調問題。《綱要》上升到國家層面會比較容易實現這些方面的政策突破。”作爲《綱要》研討者之一的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教授對《財經》記者表示。

香港並未被規劃

此次宣講會選擇在香港海洋公園萬豪酒店(B層)大宴會廳舉行,於21日10時30分時正式開始。約有800人左右出席,包括各級各部委官員、人大代表、企業界人士和協會代表等。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林念修,廣東省省長馬興瑞,以及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依次致辭。隨後由相關部委官員對《綱要》進行解析。

作爲香港與內地共同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綱要》中對香港如何發揮其獨特優勢,是此次宣講會各位嘉賓討論的重點話題。據《財經》記者統計三地官員的致辭時間:最先致辭的林鄭月娥發言時間爲17分鐘左右,其後致辭的馬興瑞及崔世安則分別用時11分鐘左右。

林念修在致辭時稱,建設大灣區有四大原則:一是要堅持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確保一國兩制不走樣不變形;二是要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大灣區各項政策都要依法依規、程序正當;三是要堅持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減少行政干預;四是要以人民爲重心,從民衆關心的事出發,讓民衆可以享受大灣區發展的成果,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習近平主席多次對大灣區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爲大灣區建設領航掌舵、把脈定向,爲推進大灣區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林念修稱,“實施大灣區建設,能爲區內在不同發展階段遇到的問題和矛盾,提供新的解決方案,讓粵港澳三地有更大的迴旋餘地,解決長期發展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爲三地發展提供新的重大機遇。”

林鄭月娥在致辭時表示:全球和區內競爭加劇下,香港面臨的挑戰就更嚴峻,有需要發展高增值產業,爲經濟注入新動力,大灣區發展正可爲港人提供拓展事業的新機會。香港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可以和大灣區產業體系和科技實力結合,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

“香港在建設大灣區的角色由‘聯繫人’轉爲更積極的‘參與者’,特區政府會不遺餘力、竭盡所能推動大灣區發展。而在這一過程中必定會堅守‘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方針,‘兩制’的界線不會因此模糊,參與大灣區合作不會令香港獨立關稅區地位減弱,亦不會被內地同化。”林鄭月娥稱,未來香港的工作重點包括全力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通過“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引入科研人才等,亦會鼓勵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創業,爲他們提供創業補助、孵化服務等。

馬興瑞在致辭時表示:即將出臺的廣東省《貫徹落實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即三年行動計劃,將在廣東掀起學習貫徹熱潮。廣東省政府會以三地的特殊性和共同利益,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戰略地位,高質量、高標準地推進大灣區發展,並聚焦規則銜接、創新驅動、互聯互通、產業發展、對外開放和民生福祉6方面。其中,在規則銜接方面,會加強三地在法律服務、金融、醫療、建築等領域的對接;在互聯互通方面,會完善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等通道的管理和機制安排。

“廣東省將主動與港澳共同做好謀劃落實工作,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深度對接中央要求、港澳所需、灣區所向、廣東所能,舉全省之力推動大灣區建設。”馬興瑞稱。

在闡述《綱要》編制過程和特點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司長郭蘭峯指出,其具備三個特點:第一,突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既是必須堅持的方針,也是非常重要的優勢;第二,是爲了更好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發展,規劃綱要全篇都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理念;第三,突出科學把握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各顯所能。

“《綱要》融入‘一國兩制’方針,當中與香港和澳門有關部分會多寫,無關的就少寫或者不寫。特別注重吸納港澳方面意見。始終抓住最主要的目標,遵循灣區發展規律,貼近港澳實際,堅持問題導向。”郭蘭峯稱。

協同發展的考驗

“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等方面,與世界其他灣區有差距,但差距是一種動力,《綱要》提出的2022年和2035年目標,既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明日黃花’。”在談及粵港澳大灣區下一步發展時,郭蘭峯亦指出。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在2018年時的經濟總量已經達到1.6萬億美元。其中,香港爲全球最爲開放的市場之一,而澳門人均GDP居全國首位,大灣區內廣東省的九座城市GDP佔全省的80%以上。各方普遍認同的是:因粵港澳三地各有優勢,有協同效應,且文化同源、語言同源。上述這一系列的因素,將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有力助推。

但另一方面,據《財經》記者與參加此次宣講會的多位嘉賓交流後也發現:就香港而言,如果要加速解決自身面臨的“深層次矛盾”,比如新興產業發展緩慢導致經濟增長缺乏新動能,以及土地房屋及社會流動性等一系列問題,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可以提供多重機遇和新可能。但在這個過程中,香港也將會面臨全社會如何凝聚更多共識,以及特區政府缺乏實踐落實宏觀規劃的經驗等一系列難題。

“對於大灣區的整體發展而言,目前來看衡量其發展快慢的標誌之一,是其能否推動大灣區各個城市之間的整體合作出現新突破,而不是看哪個城市是‘龍頭’因此獲得了更多政策資源或者說‘好處’,能夠加速協同性發展才是大灣區被提升爲國家戰略的核心要旨所在。”一位來自北京的相關研究人士對《財經》記者稱。

其還表示:例如香港的科技創新在《綱要》中被賦予了相對重要的角色,但如何真正擔當起來仍需面臨一系列考驗。比如香港將如何進一步與周邊的幾個城市攜起手來,以及香港到底還有哪些優勢也需要梳理。“不能再一說起自身優勢就是科創,是聯繫人,有幾家大學在全球的排名等等。大家都有優勢資源,要懂得相互補充纔對。”

對於粵港澳大灣區各地之間的分工,郭蘭峯在發言時表示:香港作爲金融、航運及貿易中心的優勢不能削弱,更要鞏固提升,並進一步強化人民幣離岸業務。而香港創科、國際資產管理、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等都需要藉助內地市場拓展;此外,香港作爲超級聯繫人,將有助大灣區各城市“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合作;同時,加快發展澳門的特色產業,如旅遊休閒、中葡交流等。而廣東九市的定位在《綱要》中也各有描述。

此外,亦有多位相關研究人士也紛紛指出:雖《綱要》的細緻程度已經超出了預期,但真要落地,仍將面臨一系列挑戰。爲此,參與《綱要》編制的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產業規劃部部長王福強近日也曾公開表示:後續還會編制一些專項規劃,會出臺一些重大項目,會謀劃一些重大平臺。比如會出臺基礎設施的專項規劃、科技創新的專項規劃、生態環境的專業規劃和優質生活圈專項規劃等。

“大灣區要成功發展,面臨三個問題,包括不同制度城市怎樣解決要素流動;內地城市要由行政區主導轉至功能區主導模式;再者,各城市對大灣區期許不同,如何凝聚共識等。如灣區黑臭水體遍佈、違法建築成羣連片,就無法成爲一個國際一流灣區。合作就是要解決單一主體所不能解決的那些問題。”王福強在此前參加某論壇時曾指出。

目前來看,香港社會方面對於大灣區建設的關切亦是多重多樣,與市民息息相關則包括教育、醫療、交通、通訊等方面,雖然《綱要》提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但亦需進一步細化。例如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相繼通車後,如何在促進大灣區內人員流動的同時確保其不超過香港的承載力;共同推動大灣區電子支付系統互聯互通;此外,亦有不少人士擔心港澳居民在內地工作的納稅方案等問題。

在宣講會結束後的羣訪中,全國政協常委、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亦對多位記者表示:考慮到內地與香港的稅率差異問題,其正在爭取在大灣區實施“港人港稅”措施。雖因稅率是全國性政策,未必可在短期內爭取到實效,但其“有信心內地當局會聽到港人的聲音。”此外,“中港相關單位正就稅務優惠問題作密切溝通。”

針對上述一系列考驗與挑戰,“大灣區是在多方面擴大合作,加強融合,充滿機遇,衍生的問題卻也是方方面面的,港府須有預見性,及早處理,不要像過去看待自由行般,只看到好處,而輕忽了衍生的問題,否則隨時引起市民對中港經濟融合的反彈。”香港有傳媒近日如此指出。

(本文爲《財經》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