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記者焦建/蘇琦/編輯

2月27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佈香港特區政府新年度的財政預算案。如何延續以往數年與民生密切相關的“派糖”紓困措施,以及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關的一系列謀劃將獲得多少“真金白銀”的投入,是這份預算案備受各方關注的兩大焦點領域。

香港本財政年度盈餘預爲587億元(港元,下同),比上年度的1489億元回落近六成。部分受制於此,上述兩大領域獲得的財政投入“一減一增”:預算案雖對前者提出了薪俸稅、差餉寬減等“派糖”措施,亦被陳茂波稱之爲“平衡方案”,但仍被各界解讀爲有所“減甜”,如減稅上限就由去年的3萬元調低至2萬元等。

與之相比,科技創新則成爲了該預算案亮點之一,相關詞彙在整份報告中出現了40次以上,其亦與金融服務業一起被列爲香港未來發展多元經濟的重點。“大灣區擁有龐大的市場,以及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製造的能力,爲本港創科企業提供更多合作機會。我們可以透過促進技術合作、產業互動和科技成果產品化,推動大灣區發展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預算案指出。

“作爲‘大市場、小政府’行政體制的範例,香港特區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做得不錯,但在推動產業發展方面的政策其實仍顯得捉襟見肘。一年一次的財政預算案算得上是爲數不多的‘宏觀調控’措施之一。今年的效果如何,能否擺脫往年‘多想法、少辦法’的老問題,仍有待觀察。”長期關注香港財稅體系的一位內地研究人士對《財經》記者分析稱。

盈餘縮水與被趕超

“在編制預算案時,環球政經格局出現巨大變化,外圍環境複雜多變,充斥不明朗因素。香港作爲全開放的細小經濟體,近月經濟受到影響,增長顯著放緩,企業對前景的信心轉弱。在這情況下,對當前國際政經局勢作出正確判斷,並立足香港本身優勢擬訂經濟發展方向尤爲重要。”2月27日,陳茂波在香港立法會宣讀《財政預算案》時稱。

這份主題爲“撐企業、保就業、穩經濟、利民生”的預算案封面主色調爲淺綠色,全長52頁近200段文字,宣讀共計耗費約2小時左右。而在各方普遍關注的香港2018年經濟增速方面,預算案顯示:2018年上半年增速爲4.1%,下半年則減慢至2.1%,第四季度增幅更只有1.3%(屬2016年第一季度以來最低)。

整體來看:受貿易摩擦、樓市降溫、印花稅收入減少等因素影響,2018年香港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453.17億港元,GDP同比增長3%(摺合人民幣約爲24000.98億元)。3%這一數字處於前一份預算案中預測範圍的下限,但仍高於香港以往10年平均2.8%的增速。陳茂波還預測稱:2019年香港經濟會有2%至3%的實質增長。

另據廣東省統計局最新數據則顯示:2018年,深圳市GDP爲24221.98億元,同比增長7.6%。按人民幣比較,超出香港221億元。這既是深圳市的GDP首次超越香港,也意味着其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內GDP排名第一的城市。

雖香港財政儲備在2019年3月31日仍預計將有11616億港元。但在經濟增速放緩之下,香港2018/19年度政府的財務盈餘僅爲587億元,比2017/18年度盈餘的1489億元少近千億元。

“受制於此,今年的預算案又迴歸了前些年‘爲預留子彈不惜庫房水浸’的審慎風格。比如從整體而言,預算案中旨在爲市民紓困的措施僅安排了428.7億元,總額比前一年的641.6億元少了不少。也沒再像去年一樣提出類似公交補貼等較爲普惠、可以讓大部分市民都享受得到的補貼種類。當然,全球的日子都不太好過,市民此前也已經經歷了部分老齡人士補貼被削減等一系列事件,今年對‘派糖’的普遍預期都並不太高。”前述人士分析稱。

按照陳茂波的分析:今年合共預備動用的新資源約1500億元,還預留資源作多項用途,在提升公共服務、支援企業、利民紓困和投資未來方面“毫不吝嗇”。如稅務寬減、綜援“出雙糧”、免差餉、免中學文憑考試費用等,相關佔比達到盈餘的70%,體現了與民共享的公共理財理念。

此外,今年度預算案將回撥212億元房屋儲備金,因若非如此這會是一份“赤字預算案”,在財政政策上屬輕微擴張。“面對現時經濟環境,政府做法合適,亦不是結構上的大變化。”陳茂波稱。

據其預估:本次預算案提出的各項措施,對香港經濟會貢獻約1.7%的百分點。

把握黃金機遇多策略

與對市民紓困方面的財政預算“走甜”不同,爲應對外部諸種因素所帶來的風險,在拓寬經濟發展渠道、鼓勵創新及推動產業多元化方面,預算案表現了一些新特點:

其中,爲減輕企業的稅務負擔,香港今年將繼續推行寬減利得稅的措施,此外還將加大對企業的財政支持。不僅如此,爲了緩解企業經營壓力,還特別針對創科研發,提出了擴大扣稅的措施。

實際上,在近日在出臺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香港被賦予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定位除爲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外,大力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亦是其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

爲把握能夠作爲產業開拓新空間的這一“黃金機會”,預算案將重點放在金融服務和創科發展兩大主項,並羅列了發行綠色債券、推動與其他地區的基金互認安排、吸引私募基金來港成立與營運等較爲具體的用錢方向,並從發展創科基建、推動研發、匯聚人才、支援企業、推動再工業化等方面入手,加強對科研和業界的支援。

這些實際上是對此前香港特區政府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延續:例如,在前一屆香港特區政府設立創新及科技局後,從2018年開始,爲爭奪科技人才之際,本屆香港特區政府也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加快輸入科技人才來港從事研發活動,推出至今已批出超過二百個配額。

但近年來對於香港對科技投入“缺乏大手筆”的聲音其實並不鮮見。身爲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一位港大學者此前就曾公開指出:“香港匯聚國際科研人才,但一直過分依賴金融產業,令創科發展落後,如今是‘亞洲四小龍’中唯一不以科技爲支柱產業的經濟體;港府在2016年至2019年3年來撥款給八大院校的總經費只有179億港元,還不及清華大學2018年一年的經費(269億元人民幣),難以挽留人才。”

由於多年來形成了“量入爲出”的觀念,香港特區政府在投入資源扶持科技創新等產業門類方面確實遇到了不少困難。“一個是會有立場爭執,比如是否‘被規劃’,有的官員爲避免麻煩就願意打着‘市場調節’的口號不太願意捅馬蜂窩。這是香港多年來在創新科技、新經濟等面向未來產業的發展動力缺乏的一部分主要原因。”香港理工大學一位研究人員此前對《財經》記者曾表示。

兩相對比之下:深圳從2000年開始,每年投入超過4%的GDP研發經費,香港只有1.5%左右。而2018年時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爲9109.54億元,同比增長9.5%,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分別爲6564.83億元和6131.20億元,分別增長12.0%和13.3%,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提升至72.1%和67.3%。

深圳市在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更進一步明確稱:今年是“城市質量提升年”,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學城,對標“最高標準、最高水平”。深圳將努力打造全球創新創業和投資發展的“最佳首選地”,加快建設國際科技產業創新中心,重點建設光明科學城和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謀求加快補齊基礎研究短板和完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在香港特區政府今年的預算案中,上述情況應算有所改觀。據陳茂波指出:連同841億元配合施政報告各項措施的撥款,預算案合共預備動用的新資源約1500億元。創科領域成爲獲得投入的“大戶”,其中預算案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轄下研究資助局研究基金注資200億元,提供研究經費;預留160億元供大學增建或翻新校舍設施,尤其是科研設備;預留55億元發展數碼港第五期,以容納更多科技公司和初創企業。

此前《財經》記者前往數碼港時發現:因爲近年來香港的創新創業人士開始不斷增多,初創企業願意前往,故目前數碼港內的各類辦公室實際上已經處於接近飽和的狀態。“擴建的事項其實已經討論很久。位置和規劃也幾經商量,新的投資下來後,規模大概能有6萬平方米左右面積,容納近千家企業。現在我們擔心的就是因爲建設新辦公地點的選址一部分屬於公園,一部分則是未經整治的土地,還得再走幾道程序。”一位相關工作人員表示。

不僅如此,爲進一步跟進與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的事務,預算案還指出:在未來4個財政年度中,將預留共1.11億元設立“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辦公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探索新路向、開拓新空間、增添新動力的黃金機會。香港在資產管理、創科等方面都有優勢,而且人才集中,要在大灣區好好發揮,有需要成立辦公室,由專責同事繼續推動工作。”陳茂波稱。

據《財經》記者獲悉:此此預算案中提及的這個辦公室編制爲20人左右,會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專員領導。實際上其早在2017年時便開始了部分運作,負責統籌香港特區政府與大灣區相關的各項政策,並蒐集各類可行性建議。

但問題在於:此辦公室的成立需要送交香港立法會相關委員會審議後再經批准。雖有消息稱希望有關其的撥款能夠在2019年立法會暑假休會前通過,“但實際上各方的態度並不統一:一方面,香港特區政府希望繼續對科技創新投放資源,但對市民派糖減少會使得一部分人有所異議。如果接下來的形勢不能很快好轉的話,特區政府可能會要動用財政儲備,這帶來的影響和阻力會更大。”

此外,因爲“香港融入大灣區推動創新更多還在紙上談兵,預算案自然無法提出令人眼前一亮的大規模投資規劃。”香港亦有傳媒指出。

“新預算案中很多措施爲本港今年將面對經濟下行風險及外圍不穩定因素作好準備,且政府願意爲香港未來作出投資,爲市民解困。預算案中很多措施和施政報告提出的重點一脈相承,例如在創科方面,因一年來創新科技發展勢頭非常好,所以必須持續作出投資,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在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起一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7日談及此份預算案時表示。

本文爲粵港澳大灣區系列報道之二

(本文爲《財經》與騰訊新聞獨家合作內容,謝絕轉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