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大潮的方向,就是財富的座標。

許多年以後,面對脫胎換骨的A股,老股民一定會想起2018年冬天那場舉世矚目的進口博覽會。

這注定是偉大改革開放歷史進程中轉折的一年。

這一年,高層宣佈上交所將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這意味着資本市場被宣佈解除束縛,開始發揮實質上的“樞紐”作用。

資本大潮的方向悄然轉向,很多人還渾然不知。

1

上一輪資本大潮的興起是什麼時候?

答案是1998年。

多事之秋。

那年,亞洲金融風暴剛剛過去,外圍市場一片蕭條,中國三駕馬車中勁頭最足的出口嚴重下降,消費需求一路萎縮。

初夏,長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嚴防死守下,仍然有29個省市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551億元。

內憂外患,經濟低迷,要托住經濟,除了房地產這個大市場,高層決策者的選擇並不多。

但在高層眼中,房地產並不是個好孩子。

就在幾年前,以海南、北海等地爲代表的房地產熱在全國蔓延,中央批准了119個經濟開發區,可實際上全國在建的有8700多個,差點把經濟拖入通脹失控的邊緣。

中國的改革,不外乎危機倒逼,歌舞昇平的時候,沒人願意忍受改革的折騰與陣痛。

7月,國務院作出重大決定,黨政機關一律停止實行了四十多年的實物分配福利房的做法,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取締福利分房政策。

實際上,這只是建房、賣房環節的市場化改革,而房地產市場的上游——土地市場,仍由政府實行統一收儲並出讓,由政府壟斷並深度管制。

但就是這樣的“半吊子”市場化改革,仍然開啓了中國房地產的大時代。

1998年,全國房地產銷售額僅2000億左右,20年後,這一數字是15萬億。

鋼筋水泥的叢林,就算只接到一點灰,足以逆天改命。

君臨在前期推送的《押注!90後的第一次人生機會》中有過“雙週期”闡述,其中消費週期的終極驅動力就是房地產。

道理很簡單,人的一生中,最大宗的消費就是房子。

房地產產業鏈很長,包括煤炭、建材、鋼鐵、有色、化工、機械、家電、家居等等。

我們試着覆盤地產拉動經濟的場景:

從地產商搞到一塊地開始,他從銀行借款10億,這時候,金融魔法神奇一幕開始上演。

儲戶的存款並沒有減少,但經濟中憑空多出來10億。

地產商拿着10個億、請了設計院,建築商來造房子,房子造好賣給消費者,地產商掙了錢又開始下一輪開發。

在這一過程中,地產商的支出就是其他產業鏈上的收入。

最終會變成股東的分紅、政府的稅收、從業人員的工資。

人們手裏的錢越來越多,就會擴大消費投資,股東再投入、政府搞基建、員工買汽車。

相應的,市場上的產品也會逐漸豐富,同時,隨着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技術進步,產品價格降低,性能反而越來越好,每個人都切身感受得到財富的獲得感。

財富是流動的,一環扣一環,整個經濟就被這源源不斷的信貸(貨幣)創造給激活了。

所以房地產的興衰,成爲了消費週期的主軸,絕大多數上市公司,或多或少的受房地產影響。

房地產,也成了許多地區股市波動的源動力。

毫無疑問,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二十年,一個市場化的房地產市場功不可沒。

市場創造一切,覆盤改革開放四十年,你可以輕鬆找到許多例子證明,凡是市場化改革徹底的地方總是比“管起來”的行業發展的更好。

比如互聯網,政府還不知道如何管,沒來得及管的時候,BAT就差不多成型了。

比如手機,政府也沒定個標準誰能造誰不能造。

2012-2013年,我國智能手機增長率最高峯。什麼博沃、夏朗、奧克斯、京瓷、歐盛、VERTU、雲狐、大Q、小哇、小辣椒、北斗星、大可樂等上百家中小手機廠商出現。

那段時間,智能手機品牌近500家。

能在這一完全市場化的地獄模式裏篩選出的手機玩家,無疑是世界最強者,東莞三強外加一個小米,很多人可能沒意識到,他們已在領導全球智能手機市場。

反面的例子是汽車,加入WTO時,其他製造業都放開,唯獨汽車產業還在享受保護,理由是缺乏資本、技術、管理和品牌。

外有關稅防外企,內有門檻防民企。

多年的產業保護,倒是肥了幾個躺着收租的合資長子,整個產業鏈沒享受到多少好處。

當中國製造橫掃世界的時候,作爲製造業大戶的汽車,我國的汽車出口份額還比不上泰國、土耳其,印度,排在10名以外。

來源:Worlds Top Exports

理由千萬條,市場第一條,買賣不自由,經濟兩行淚。

2

在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的框架下,作爲信貸創造的主體,銀行作爲經濟“樞紐”居功至偉。

這個“樞紐”實際上是現代經濟的“篩選器”,銀行家來評估貸款項目的風險收益。

假如項目可行,那麼企業家發財,貸款可償,銀行賺錢、高管豐厚年終獎;

項目撲街,壞賬覈銷,銀行該罰款罰款,該開除開除,贏家接手抵押物,產業出清,又開始下一輪“篩選”。

利益驅使下,銀行作爲“篩選器”,效率會比政府高得多。

而資本市場篩選和激勵企業家的效率,又比銀行高得多。

好公司之所以估值高,是因爲千千萬萬投資者認可其價值,這會批量創造千萬、億萬富翁。

而爛公司,則會被投資者識別,股價歸零,被市場淘汰。

千萬投資者的力量,會比單個銀行家大得多。

但前提是一個市場化的資本市場,進出自由,買賣自由。

像A股這樣的審批制,人爲造成了“殼價值”,躺倒不幹或者倒騰下紫砂壺,一個殼也值幾十個億,不努力經營也可以搞搞資本運作,反正韭菜生生不息。

與此同時,在機制正常的市場,泡沫也不易起。

試想,股價一旦飛漲,大股東會減持,上市公司會增發,沒上市的會火線上市,傻子纔跟錢過不去。

這樣的話,泡沫就不會大多少,幺蛾子沒那麼多。

要是證監會今天一個限制減持,明天一個增發門檻,後天一個暫停IPO,所有人都會意識到籌碼稀缺,泡沫就吹大了,各路妖魔鬼怪必然批量出現。

所以只有在市場機制的篩選下,上市公司纔會老老實實的搞好研發、做好業績,提升市值。

更重要的是,和地產創造信貸一樣,股票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印鈔”。

舉個例:

上市公司IPO10億,公司拿到錢,要不擴大生產,要不就燒研發,買設備、招人馬,這些支出就是其他產業鏈上的收入。

同時,投資者的錢並沒有消失,而是變成高度流動性的股票,可隨時變現,每年還能得到紅利和資本增值。

等等,老韭菜肯定會問,炒股不是人人賺錢啊。

問得好。

不可否認,個別股票有贏有虧,但如果股票投資足夠分散且長期的話,股票的收益率秒殺一切資產。

道理很簡單,人是創造財富的主體,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主動創造,把錢交給更能創造財富的人符合常識。

而資本市場就是篩選“致富能手”最好的地方。

這就是有內在收益的資產,遠遠跑贏沒有內在收益資產的原因。

只有這樣,越來越多的錢聚集到更能創造財富的人手中,雪球就滾起來了,像房地產一樣,整個經濟就被這源源不斷的“印鈔”給激活了。

所以這不僅是資本市場的大事,更是中國經濟的大事。

也許不少市場老人還記得A股的誕生。

當初爲了要不要搞這套資本主義糟粕,經過了激烈爭論,高層有很多反對的聲音。

但那些堅定的發起者,不屈不撓地奔走、遊說,甚至不惜對馬克思理論牽強附會、斷章取義,以推動A股的誕生。

這些理想主義者當初又爲了什麼?難得真的是主流段子一再揶揄的“國企脫困論”嗎?

君臨還記得一位當事人的說法,大意是:

中國有太多東西需要改進,改進需要人去推動,過去幾十年的彎路早已證明,幹工作不能靠覺悟,只能靠利益。

股市,就是一個讓利益掛鉤的地方。

人們有了利益,就會有訴求、有抗爭、有呼籲,由此,才能推動很多東西,比如法治、契約精神、經濟轉型升級,以及整個社會的開放,透明,進步。

就像國有銀行上市,當股東里有了大小基金、QFII、散戶的時候,他們的利益和銀行經營質量高度關聯,政府再想讓銀行當二財政爲所欲爲就沒那麼容易。

最終不得不按照市場的遊戲規則來辦事。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科創板,就會發現這完全不是單純的資本市場問題,或者經濟領域的問題,而是牽涉到整體機制改革的問題。

市場化的門一旦打開,就很難再關上。

過去以商業銀行爲核心的融資體系,利於傳統工業和地產基建經濟發展,但不利於科技創新等新興經濟的發展。

科技創新需要新的融資模式,而這種模式,最終會推動整個資本市場的市場化。

這必然會誕生新的銀行——投資銀行。

所以這一次以科創板爲突破口的資本市場新一輪市場化改革,券商的投資邏輯,當年石破天驚的股權分置改革都難以媲美。

3

原證監會國際部主任祁斌,2015年有一文《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資本市場——經濟轉型下的資本市場使命》,文中提到:

“1913年美國股市和銀行的存款比例大概是1:1,就是說美國大概有一半的資源配置在資本市場,一半的資源配置在銀行。”

“100年之後這個比例變成9:1,也就是說,美國90%的資源是通過市場來配置的,只有10%通過商業銀行來配置。”

2018年,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爲203萬億,券商的總資產是多少呢?6.26萬億!

根據西南財大的《2018中國城市家庭財富健康報告》的調查樣本,中國城市家庭居民資產規模2017年是150.3萬元,增長主要來自住房價格的上漲。住房在家庭總資產的比重也提高到了77.7%。

美聯儲公佈的美國家庭總資產中,截至2018年3月31日,房地產佔美國家庭總資產比例僅有24%。

金融資產在中國城市家庭居民財富中,佔比僅11.8%,而在這少得可憐的金融資產中,又有高達42.9%爲銀行存款,股票僅佔8.1%。

美聯儲公佈的數據中,美國家庭總資產中股票佔比高達15%,另外還有高達20.5%的養老金,而美國的養老金,絕大部分都配置在金融資產上。

且不說配置資源的比例,要是家庭資產佔比能達到美國的一半,會創造何等的奇觀?!

但前提是資本市場足夠開放包容,虧損科技企業們的股票發不發的出去,市場說了算。

一個繁榮的賣方市場,纔會吸引源源不斷的買家。

作爲最接近投資者的國內券商,必然迎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會。

具體來看,主要是兩層邏輯:

一是α,對應長期邏輯;

二是β,對應中短期邏輯。

先看a

從科創板提出到1月30日證監會上交所發佈的一系列文件,再到20號徵求意見結束進入實操階段,進度之快,力度之大,遠超各路機構預期。

發行上:實行註冊制,不再“盈利歧視”,還允許同股不同權的企業上市;允許紅籌企業通過發行CDR的方式上科創板;上市公司子公司可分拆上科創板。

定價上:建立以機構投資者爲參與主體的市場化詢價、定價和配售機制,雖然還未實錘,但大概率將突破上屆領導強加的“23倍市盈率”限價。

退市上:嚴格的退市標準、程序,同時註冊制後,殼價值下降,退市也是自然而然之事。

交易上:個人參與需50萬資金並參與證券交易滿24個月,財富與受教育程度高度相關,更理性的投資者登堂入室。

信披上:全面對標發達資本市場,突出經營風險披露、強化行業信息披露。

這些制度意味着——推倒重來!

將全面推動券商轉型到現代化投資銀行的道路上來。

展望未來,可以明確:券商的2B業務將迎來爆發。

科創板大概率會在二季度推出,再聯想到新官上任三把火,加上大老闆背書的改革攻堅項目,50家以上企業上市是打底的。

更重要的是,2018年併購再融資萎縮了近三成,在行業出清,管制放鬆的背景下,再加上“殼”價值消失,公司估值會更爲合理。

有厚實糧草儲備的公司進行產業併購將會流行。

此外,優勝劣汰的機制理順後,市場出清速度將加快,投資者面臨的將是更加殘酷的市場。

能實現風險對衝的金融衍生品必然會越來越多,並賣給千家萬戶。

但這注定是頭部券商的盛宴。

定價能力、銷售能力、產品能力,是投資銀行的核心,也是打破現在券商同質化競爭的關鍵。

定價能力:

其一,針對盈利能力偏弱的科創板企業,市場很難對其估值。

其二,註冊制下股票供給的增加將加大銷售難度,新股不敗必將終結。

新形勢下,投行在接項目時,要面臨一個“新”問題:股票能不能順利賣出去。

萬物皆有價,正確認識企業價值,判斷風險,並定一個合適價格,就成了項目成敗的關鍵。

關注企業到底能不能爲股東創造價值,迴歸價值挖掘和價值判斷,纔是投行的核心職能,而非天天醉心於拉人開戶賺佣金。

銷售能力:

新股發行從賣方市場轉變爲買方市場後,就像日常商品一樣,銷售將成爲大問題。

自然,擁有大量財大氣粗的機構投資者,將成爲競爭中的關鍵。

產品能力:

過去的賣方市場,券商們“以項目爲中心”,拉到項目幾乎穩賺不賠,而在買方市場下,必然迴歸到“以客戶爲中心”。

這要求投行爲客戶提供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

所謂全生命週期,就是設計出融資方在各個階段需要的金融產品,而不僅僅是保薦與承銷。

還有研究諮詢、投資管理、資產管理、證券經紀業務以及其他金融創新業務在內的一攬子綜合服務。

比如對高科技企業來說,可以從更早期的前端融資需求、產業鏈資源匹配、併購整合,到後期的改制輔導上市等,都能參與其中。

所以,無論是銷售還是定價,大券商幾乎有着壓倒性的優勝,就拿定價如何“定準”來說,強大的行業研究能力是必備。

也許大家還記得任澤平擔任恆大首席經濟學家(副總裁級)兼研究院院長,月薪高達125萬。

小券商,養不起行業第一等的研究頭腦。

此外,研究能力強的券商,還可以享受爲消除發行人和主承銷商之間的利益捆綁的“子公司跟投”,爲穩定新股價格的“綠鞋機制”帶來的額外紅利。

拿“綠鞋機制”舉個例:

本質上,綠鞋機制是一種讓發行方超發股票的期權。

在這場遊戲中,發行人是期權發行方,投資者是出資方,承銷商是中介。

如果約定的期限內新股不破發,承銷商行權,要求發行人超發股票,這樣的話,公司多募錢,投資者賺了差價,承銷利潤也增加,皆大歡喜。

假如破發,承銷商需要用投資者先拿出的錢去市場上直接買股票,起到短期穩定股價的目的,還可以獲得一定的差價收入。

不過,要玩好這場遊戲,定價,是關鍵中的關鍵。

必須要意識到,這是一種正反饋循環,強悍的價值發現能力,不僅會吸引賣方,也會招來買方,這又反過來繼續鞏固機構客戶資源。

馬太效應,強者恆強。

再看β

2015年那波牛市,很多人將其解讀爲“槓桿牛”,君臨有些其他的看法。

就像將牛牽到河邊,決定牛喝不喝水的,是牛渴不渴,而不是河水大不大。

這是典型因果顛倒。

“槓桿”不是資產上漲的原因,而是結果。

有經驗的投資者都很清楚,市場很聰明,其聰明之處就在於能提前用價格反應預期。

預期,是資產價格的核心。

2013年底,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老實說,君臨讀了很多遍這個文件,毫無疑問,這是一份劃時代的文件,內容可謂直指中國社會問題癥結,而且在全文開篇就明確了: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着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衆所周知,2003年後,市場化的步調明顯放緩。

而《決定》是十年來,再次讓“市場經濟”回到改革開放的舞臺中央,

不過,過去十年,“以文件落實文件”的空談太多,所以在當時,市場還是偏謹慎。

直到來年8月,通過《十八屆三中全會重要改革舉措實施規劃(2014-2020年)》,有了改革的總施工圖和總檯賬。

市場才反應過來,改革是要來真的!

此後,大盤在券商的帶領下,一路高歌猛進,要知道,2014-2015年的宏觀經濟依然爛的不行。

當時的“國企改革預期”、“互聯網+”、“工業4.0”不過是上漲的藉口。

2019年2月22日,券商全線漲停,熟悉的味道,熟悉的橋段。

5G、OLED、券商、豬肉、燃料電池,五朵金花閃閃發光。

這次宏觀經濟依然很爛背景下的大漲,實際上和2014年底啓動的牛市,上漲邏輯很相似。

大家一定要深入體會、死記硬背、反覆朗誦大老闆的這句話:

“要對標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繼續打硬仗,啃硬骨頭,確保幹一件成一件”。

科創板、註冊制,就是這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

一定要跳出什麼景氣週期、庫存週期,社融M2、特麻辣粉,要看到重要的分母驅動這個誘因,看到改革導致的預期改變。

4

推倒重來的科創板,之所以是一把手工程、樞紐工程,是因爲高層已認識到這是經濟結構的一次重塑。

二十年前的房地產市場化,是經濟結構的一次重塑,更是資源與權力的一次重新分配。

比房地產牽扯更廣的資本市場的市場化,同樣如此。

這種結構的塑造能力,資源的分配能力,規則的重建能力,即是樞紐地位。

而投行業務優勢明顯的券商,包括中信、華泰、廣發招商,無疑是最值得看好的四大天王。

他們是在新一輪的資本大潮中,普通人最值得把握的機會之一。

2019,又到歷史的新起點。

讀到這裏,也許你會想,“這家公司我能投嗎”?

這不是一個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因爲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