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並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1]「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東漢王逸作章句。原收戰國楚人屈原 [2]、宋玉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辭賦共十六篇。後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餘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註:即今湖南、湖北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和風土物產等,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辭》,對後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3]

《楚辭》經歷了屈原的作品始創、屈後仿作、漢初搜集、至劉向輯錄等歷程,成書時間應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劉向《楚辭》原書早亡,後人只能間接通過被認為保留最完整的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原書亦佚)、宋洪興祖《楚辭補註》(《楚辭章句》的補充)追溯、揣測原貌。

《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後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4][5]而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6]

對《楚辭》(楚辭)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學科,今稱為「楚辭學」,其上迄漢代,宋代大興,近現代更成為中國古典文化殿堂之顯學,而《楚辭》早在盛唐時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華文化圈」,16世紀之後,更流入歐洲。至19世紀,楚辭引起歐美各國廣泛關注,各種語言的譯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現,在國際漢學界,楚辭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


「楚辭」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是指以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歌,它是戰國時期屈原所創,以屈原、宋玉作品為代表,並為戰國至漢代諸多楚辭作家競相模仿的一種新詩體。

其「新」主要體現在它不同於先前以《詩經》為代表的北方詩歌,而在形式上具有濃郁的楚國地方文化色彩。它植根於豐沃的楚文化土壤之中,由楚地民間的楚聲、楚歌發展演變而成。宋代黃伯思《東觀餘論·翼騷序》曰:「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楚辭」一詞,最早見於漢武帝時,《漢書·朱買臣傳》載曰:「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詞,帝甚悅之。」不可忽視的是,早在漢代,「楚辭」已經作為一種專門的學問而與「六經」並舉。

楚辭的直接淵源是楚聲和楚歌,楚聲即楚地的音樂、曲調,楚歌指的是楚地民歌,如《九歌》底本就是楚地民歌,宋玉《對楚王問》中說到郢人歌唱「陽春」、「白雪」,劉邦與項羽垓下之戰時「四面楚歌」的典故,所說都是指作為「南音」的楚歌。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長篇抒情詩《離騷》就是在楚歌的基礎上加工發展而成的。

楚辭體簡稱「辭體」,由於《離騷》是楚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又被稱為「騷體」。此外,鑒於辭、賦之間的繼承關係,漢代人一般還將楚辭稱為「賦」,《史記·屈賈列傳》中即言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志》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雖然漢賦的產生與發展確是受到了楚辭的直接影響,但是辭、賦之間依舊不能完全劃等號。「楚辭」這種詩歌體裁的特點主要有:篇幅較長,如《離騷》全詩三百七十三句,兩千四百九十個字;形式自由,一般無明確的分章;句式錯落參差、靈活自由,常在句中或句末加「兮」字以助語勢;另外,以奔放的感情、奇特豐富的想像、鮮明的形象、華美的文采、典型的象徵手法等取勝,是一曲曲散發著浪漫情調的詩歌奇葩。

END:點贊很容易,評論顯真情,關注《沒長書》可欣賞更多精美圖文內容~


《楚辭》是漢代劉向所編屈原及宋玉等人的作品集,今本《楚辭》包括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等全部25篇作品,以及宋玉等後代人悲憫和模擬屈原的作品。

從寬泛的意義說,把《楚辭》理解為屈原的作品集,也不能說錯。《隋書·經籍志》指出:「蓋以原楚人也,謂之楚辭。然其氣質高麗,雅緻清遠,後之文人,咸不能逮。」屈原因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創作出不朽的詩篇;屈原的作品體現了屈原高尚的情操,因此才成為不可企及的典範。 劉勰在《文心雕龍·辨騷》說《楚辭》情兼雅怨,文極聲貌,影響深遠,並對歷代讀楚辭人的境界做了分類:「故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這是說讀者如果僅僅從楚辭中學到艷辭、山川、香草之「奇」之「華」,這不過是掌握了《楚辭》之末,而《楚辭》之本在於「鴻裁」,即其「貞(正)」與「實」。《楚辭》忠實地繼承了《詩經》的風雅傳統,表現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文情懷,是屈原及楚辭價值的真正所在。也正因此,屈原及楚辭才有彌久常新的生命力。

騷體《楚辭》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有極其深廣的影響,幾乎每個文學領域,各個不同體裁的文學都不同程度存在它的身影。鄭振鐸在《屈原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一文中給予《楚辭》極高的評價:「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於花卉,像火炬之於黑暗的無星之夜,永遠在啟發著、激動著無數的後代作家們。」

騷體文學包括楚歌和楚賦,它們有兩個共同特點:其一是以《楚辭》中的作品為模擬範式,其二是「兮」的大量運用。後者構成了騷賦有別於其他作品最明顯的外在標誌。項羽《垓下歌》、劉邦《大風歌》等作品,以至整個兩漢魏晉騷體都是《楚辭》的繼承者。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曾指出「包括建安到魏末的抒情小賦言,可說都遠襲楚辭」。唐崇詩,文壇中心在詩,但韓愈、柳宗元、皮日休三家為代表的騷體作家,在中晚唐復興。宋至清,據姜亮夫《楚辭書目五種》第三部《紹騷偶錄》,這一時期作騷體作品者有50人,約110題,共計作品300餘篇。這些,都是直接起源於《楚辭》。

對賦體 的影響。賦體文學出於「楚辭」。這裡的「楚辭」指屈原開創的文學形式,包括《楚辭》之前就流行於世、有可能未進入《楚辭》的楚辭體作品。關於賦體的形成前人有多種說法,從大的方面,它與《詩經》傳統、戰國諸子文風、縱橫家排比論辯的氣勢不無關係,然而最重要、最直接的淵源則是「楚辭」。從句型上看,賦體文有的全部或大部分運用騷體句,如枚乘《七發》等;有的大量運用散句的散體賦,如之後宋代蘇軾《前赤壁賦》等。從題材和描寫手法看,賦體文的主要題材是約定俗成的,構思方法有規可循,這種類型化傾向來自前代的模仿。由於《楚辭》提供了最典麗優雅的榜樣,後世賦便多仿而作,司馬相如的《大人賦》出於《遠遊》,曹植《洛神賦》出於《湘君》《湘夫人》等;郭沫若甚至說《遠遊》是《大人賦》的初稿,張衡的《思玄賦》簡直是《離騷》的翻版。這些說法雖不盡然,但可見《楚辭》對賦體的貢獻。

對詩歌的影響。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並峙的一座詩的豐碑,它創造了新的詩體,對詩歌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楚辭》開創性地打破了《詩經》四言為主、重章疊韻的體式;其次,《楚辭》豐富了詩歌的題材,拓展了詩歌的表現領域,如招隱詩、遊仙詩等便是直接從《楚辭》孕育出來的,政治詠懷詩等受《楚辭》的影響亦很大;最後,最重要的是,《楚辭》在詩壇開創了一種文學傳統,今人視為「浪漫主義」詩風的一派都無一例外受其啟發,從中汲取精神與藝術的滋養,成了它的「苗裔」。屈原、阮籍、李白,以至於龔自珍等的作品,正是此種浪漫主義詩風的體現。

文學特點:

(一)鋪排誇飾,想像豐富。 作者的詩風,充分體現浪漫二字的精髓,使詩歌始終充滿幻想、充滿幻境、充滿幻象。鋪陳、鋪敘、鋪展,誇張、誇飾、夸誕,張揚著奇幻不拘的想像的翅膀。

(二)篇幅較長,抒情充分。 與《詩經》相比較,《楚辭》的詩歌,篇幅大大地增長,體式變得自由洒脫,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這些,有利於詩人盡情、盡興、盡意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三)源流清晰,產地明確。 《楚辭》源於楚地的歌謠,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楚地的方言詞語、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等盡入其中,使《楚辭》深深地烙著楚文化的印記。

(四)虛詞嘆語,標誌鮮明。 《楚辭》大量使用「兮」字、「些」字作為詩歌中的虛詞嘆語,強化了抒情效果,這是《楚辭》的一個顯著特點。


《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大夫屈原開創的一種新詩體。「楚辭」是指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樂調、語言、名物而創作的詩賦,在形式上與北方詩歌有明顯區別。楚辭的直接淵源應該是以《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為祭祀時之巫歌,後經屈原加工而保留下來,而《離騷》等其他作品則是在這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離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響甚至決定了楚辭的表現方法及風格特徵。《楚辭》從名稱來說,它是西漢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嚴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楚辭」之名首見於《史記·酷吏列傳》,這是《詩經》以後,我國古代又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另外,由於屈原的《離騷》是楚辭的代表作,是詩人屈原創作的中國古代最長的浪漫主義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前半篇反覆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理想的實現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像,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下面收錄了歷史上著名的離騷書法經典作品,請大家欣賞。


捧讀《離騷》,蕭艾並黜,蘭桂齊芳,朝搴木蘭,夕攬宿莽,好像百草園一樣馥郁絢爛。

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稱之為美人,經常和香草連用,屈原在《離騷》中描述了自己身披香草鮮花、氣宇不凡的姿容,正是他創立了楚辭,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熟悉楚辭的人都知道,屈原對於「香草美人」有著特殊的情結。因為屈原所在的屈氏家族,是楚王室最古老的宗族,在秭歸,屈原接受了完整的貴族教育和儒家思想,同時後來成為保留了濃厚巫風的楚國的大祭司,最高等級的知識分子,因在其作品中大量地描寫祭祀祈福比德的香花草木,遂形成了「香草美人」這一獨特的比興手法。

在屈原的眼裡,各種香草顯得那麼可愛,他愛香草幾乎到了成癖的程度:「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把香草作為裝飾物戴在身上,或佩在腰間;「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清晨飲花露、傍晚食落花,簡直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仙人。屈原一生所書中提到的香草有四十餘種,申椒,菌桂,芳椒,蘭桂,辛夷,白芷,辟芷,薜荔,石蘭,秋蘭,蕙茝,杜衡,江離等等,種類繁多,可見這位詩人對香花、香草的認識之廣與喜愛之情。

南楚之地,人傑地靈,樹木花草也賦有靈氣,據記載,楚國早先向周王室進貢之物,是祭祀用的靈草。中原文化溫柔敦厚,中正平和,而楚文化則浪漫華美、激情澎湃,楚文化的代表人物屈原,自然毋庸置疑地成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屈子的香草美人,是世間極美好的事物;「美政」的政治抱負,也是臣子最高的理想。心靈高潔,所以稱道芳香美好的東西,行為清廉,所以至死不能見容於世俗。不願以清白之軀受濁世玷污,唯有一死。所以屈原投水,「寧付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之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樣的品格,「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兩千多年來,只要經過湘水沉淵處,無人不一掬同情之淚。


《楚辭》是和《詩經》並列的中國詩歌經典巨著,是現存最原汁原味的古漢族文化的詩歌載體。

《楚辭》中的詩歌,節奏具備高度的音律感、語言古樸而巍峨、氣勢雄渾而磅礴、表意高遠而凝重,集中體現了古漢族文化中的風土人情、政治經濟和神話傳說。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楚辭》和《詩經》,是中國詩歌史上兩部鴻篇巨製和不朽豐碑。它們的語言藝術、表達藝術,以及其中體現的音律和巨大的文化歷史研究價值,足以秒殺後來所有的唐詩宋詞!


莫名其妙的稱謂——"愛國詩人"。


《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憑藉

豐富的想像,瑰麗的語言,鏗鏘的節奏,深邃的思想,成為中國詩歌史上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想像空間橫跨數千年,凡能登峰造極之詩詞無不閃現他的精魂,培養出這樣詩人的沃土決不是神仙,可惜被刀斧手全都砍了,幾萬詩歌僅留百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