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島戰爭確實成就了「鐵娘子」撒切爾夫人!

因為作為這場戰爭爆發時的首相——撒切爾夫人主力對阿開戰。而這場戰爭對於英國來說,特別是在取勝的情況下,意義又非常重大。

80年代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

馬島地圖

一、這場戰爭維護了英國的「主權」。馬島在歷史上,曾經屬於西歐的法、西兩國。1833年以後,英國人就完全控制了該島。到1982年戰爭爆發,英國人實際控制已經150年。儘管從技術和國際法的角度看,英國人不一定是該群島真正的合法的主人。但也不能說,該島因為距離阿根廷近就是阿方的。換句話說,該島的主權存在法律上的爭議。此時,本該繼續在聯合國的主導之下,兩國持續推進和平談判。通過談判,解決島嶼主權爭端問題。但阿方等不及了,貿然發動軍事行動,以武力佔領該島。那麼,此時,英國人,甚至整個國際社會,就認為阿方挑起了戰事,英國是無辜的,自己是正義的一方,阿方是非正義的。阿根廷佔領馬島,就是對英國」主權「的侵犯。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

二、這場戰爭維護了英國人的尊嚴。在戰前,英國國內的學者就認為,英國「天經地義」地有保護生活在福克蘭群島的女王臣民的權利。如果此時英國對別國的入侵行動無動於衷,英國就沒有辦法向全體國民交待,也將失去在國際上的信譽。另外,別的國家也會效仿阿根廷的行為,導致英國在帝國強盛時期留下的豐富遺產,不能很好地得到完全的保護,其國民的尊嚴也沒有國家的保障,那麼英國就是一個非正常國家了。那麼,英國人決定抗擊阿根廷人,就是對英國公民尊嚴的維護。

撒切爾夫人和丈夫親臨馬島英國皇家空軍飛機場

三、這場戰爭使失落的英國找回了自我。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烽火洗禮,英國已經淪落為一個二流的國家。在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更是蒙受巨大恥辱,灰溜溜地從中東地區撤走,拱手交出曾經苦心經營的勢力範圍。所以,從1956年到1982年,在這20多年裡,整個英國迷漫著喪失帝國霸業之後的頹廢氣息。可以說英國「丟失了自己的帝國,卻找不到一個新位置」。而這場戰爭的勝利,一洗這種頹廢之氣,讓英國人找回了自我。

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形勢圖

四,這場戰爭更好了團結了英國人。在1956年之後的幾十年間,英國國內各種勢力的鬥爭非常頻繁,在丘吉爾之後,國內沒有再出現一位強力的領導人,使英國經濟變得烏煙瘴氣。而首相鐵娘子想一掃這些晦氣,認為這場危機給了英國重振國威的機會,決定不惜一戰。這一戰又正好勝利了,目的達到了。

上世紀60、70年代的英國

五、這場戰爭被認為維護了聯合國的權威。阿根廷佔領馬島以後,聯合國通過了502號決議,要求阿方「立刻無條件撤軍」。按照二戰後的國際法,由聯合國作出決議,當事國在最後期限未履行,而另一方對其採取可能的行動,被認為是合法的。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英國出兵馬島,就是對聯合國的支持,也維護了其決議的權威性。

1982年聯合國第502號決議

綜上所述,作為馬島戰爭的時任英國首相——「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力主出兵,並戰勝阿根廷,對英國來說意義非常重大。當然,這場戰爭也使戰後的「鐵娘子」撒切爾夫人更具影響力。


謝謝邀請。馬島戰爭確實成就了撒切爾夫人,馬島戰爭勝利後,撒切爾夫人的執政地位開始變得穩固起來。

阿根廷政府敢於佔領馬島,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阿根廷認為馬島離英國本土有17000多海里,英國肯定鞭長莫及。

但實際情況是,撒切爾夫人果斷決定用兵,而且嚴令軍方必須儘快出兵,在撒切爾夫人的決絕命令下午,英國在24小時內就完成了戰爭準備,而一般情況下,航母編隊這種密集技術作戰裝備沒有10天是完不成戰備的。

雖然是原理本土,但英國軍隊絲毫沒有畏懼,在一進入大西洋後就立刻開始軍事演練,為即將到來的戰爭做好全部準備。

英國畢竟是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到底是從二戰中摔打出來的,在馬島戰爭中英軍可謂把航母編隊導彈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

撒切爾夫人還通過外交斡旋,讓法國停止對阿根廷的飛魚導彈供應,導致阿根廷軍隊缺少導彈這一關鍵的遠程打擊武器,對英軍航母毫無辦法。因此,馬島戰爭勝利後,撒切爾夫人自豪的說:「偉大的英國又重新偉大起來了」。確實,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表現不錯,硬是打贏了看似處於劣勢的戰爭,撒切爾夫人也因此贏得了「鐵娘子」的稱號。


1982 年4 月2 日,在夜色的掩護下,130 名阿根廷突擊隊員登陸距離布宜諾斯艾利斯1100 英里南大西洋中的英國屬地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馬島,英國稱福克蘭群島)。他們先是攻佔了飛機場和海軍軍營,在短暫的交火之後,佔領了政府辦公地。在此之前,一整個步兵團就已經在馬島首府斯坦利港登陸。

上午8:30,馬島已經不再屬於英國。萊奧波爾多·加爾鐵里(Leopoldo Galtieri) 上將指揮的阿根廷新執政團體成立,標誌著英國自1832 年以來對馬島150 年的統治正式結束。與此同時,該執政團體藉此還將自己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反對派暴亂中解脫出來。新的執政團體認為他們有資格統治馬島,並認為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會支持這一變動,因為1961 年印度奪回葡萄牙佔領的果阿殖民地時,美國給予了印度強有力的支持。

當天早上,瑪格麗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剛睡醒,就聽到這個糟糕的消息。兩天的情報搜集顯示阿根廷的艦隊正在接近馬島。英國派出了一艘潛艇,但是這艘潛艇花費了兩周的時間才到達馬島。英國派遣潛艇的消息走漏,不但沒有震懾到阿軍,反而加速他們的入侵。撒切爾夫人給她的朋友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總統打電話求助,希望他能從中調解。但是這位美國總統電話聯絡加爾鐵里時,發現對方喝得醉醺醺的,並且態度十分強硬。

彼時,撒切爾夫人執政還不到三年,除了對富人減稅以及對窮人削減開支外,政績甚微。現在,她眼睜睜地看著英國領土被外國軍隊入侵。在馬島附近巡航的英國戰艦「堅忍號」上的巴克船長用無線電傳送回這樣一條信息:「這真是恥辱的一天。」那天早上撒切爾夫人不得不去面對內閣,第二天早上又要去面對來自議會的種種追問。事後,她曾直言說:「那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 英國政府關於這場戰爭的文件記錄也顯示,撒切爾夫人曾經因為馬島被入侵事件而面臨巨大的辭職壓力。

現在看來,馬島像是輝煌的大英帝國曾經存在於世的僅存證據。如果是今天,英國為爭奪它而作戰還說得過去,可是那個時候,英國軍隊千里迢迢前去作戰看起來相當奇怪。許多阿根廷人聲稱,撒切爾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權力,「逼著加爾鐵里搶先下手」。

事實上,撒切爾夫人本人也是極度的震驚。顯然,她的國防審查使得阿根廷軍隊鑽了空子,才促成了這場入侵。她在國防審查時逐步取消了海軍的赴外作戰權力,並且撤回了南大西洋的巡航艦「堅忍號」。聯合國曾在紐約召開會議,商討英國是否可以向阿根廷轉讓和回租馬島,但是這些談判都失敗了。

不僅首相如此。在20 世紀80 年代的一本暢銷書中,當主人公艾德里安·莫爾(Adrian Mole)告訴他的父親馬島被侵佔的消息時,老莫爾從床上一躍而起,但他「認為馬島坐落在蘇格蘭的沿岸」——英國仍然統治著南大西洋的一個群島實在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而這個島竟然遭到了入侵;遭到入侵之後,不惜代價地派遣一支海軍特遣部隊奔襲 8000 英里去爭奪這個人煙稀少的帝國時代遺迹就更荒謬了,簡直是匪夷所思。事實上,撒切爾夫人事先並不是毫不知情。事發兩天前,曾有證據表明阿根廷要入侵馬島,於是她召集了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在她下議院的房間里開會,商討可能的應對方法。整個會議可以說是愁雲慘淡。國務大臣約翰·諾特(John Nott)提供了一張國防文書,他指出了馬島的易攻之處,並認為馬島一旦被佔領近期內就很難再奪回。當時外交大臣卡林頓勛爵(Lord Carrington)和國防參謀長列文勛爵(Lord Lewin)都不在英國國內。如果當時他們在國內,他們也會建議要在外交上極度謹慎和重視。

隨後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了。海軍首領亨利·里奇(Henry Leach)上將不請自來,擅自闖入會議現場,據很多當時出席會議的人證實,那一刻會場的氣氛都變了。撒切爾夫人詢問里奇派特遣部隊奪回馬島的方法是否可行,他回答說:在48 個小時之內就可以派遣一支部隊起航前往。撒切爾夫人又問道,假設他是阿根廷將軍會做出怎樣的應對之策,他回答說:「我會立即返回阿根廷港口。」這真是一個輕率又自私的言論。里奇這種說做就做的作風很符合撒切爾夫人果斷的行事方式。更重要的是,這也是撒切爾夫人在茫然無措時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

阿根廷入侵馬島的第二天,撒切爾夫人收到了來自媒體的惡毒言論。《泰晤士報》要求卡林頓勛爵「盡本分」並且辭職,《每日快報》則要求所有「撒切爾的走狗」 都應該儘快滾下台。

4 月3 日,星期六,撒切爾夫人對議會作了演說,這是二戰以來第一次進行周末會議。在演說中,撒切爾夫人甚至沒敢作出在馬島重建英國統治的承諾,只是小心翼翼地使用了「英國對於群島的管理」這樣的字眼。但是她讓特遣部隊在公文箱前揮劍作勢,助漲信心。一貫不主張使用強硬政策的工黨領導人邁克爾·富特(Michael Foot)歇斯底里地叫道:「我們要看到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

如此一來,人們的注意力都轉向了里奇的海軍部隊。從周三的會議上離開之後,他就向能找到的所有船隻下達了「在48 小時之內起航」的命令。朴茨茅斯和普利茅斯一下子變得熱鬧非凡,英國所有的海員和海軍陸戰隊員都被召集到了這裡。補給卡車整夜都在朴茨茅斯和普利茅斯的街道上穿梭。這場景讓人想到了敦刻爾克戰役:大約50 只民用船隻被徵用,作為物資補給之用。海軍司令員傑里米·摩爾(Jeremy Moore)則在凌晨3 點被叫醒,接到前去奪回馬島的命令。這場被稱為「共同作戰」(Operation Corporate)的作戰行動近乎於一場災難,一千多人在行動中死去,包括255 名英國士兵。如果阿根廷投放在英國船隻上的炸彈能夠全部爆炸,那麼英國就無法取得登陸戰役的勝利。只是阿根廷的炸彈定時器出現了錯誤,給了英國機會。撒切爾夫人真是異常的幸運。

儘管這場戰爭中有很多明顯的古怪之處,可是對於它所帶來的嚴重後果人們卻絲毫沒有誇大。英國曾長期處在20 世紀70 年代失敗的陰影之下,這種挫敗感在1980 年和1981 年傑弗里·豪依(Geoffrey Howe)預算緊縮時期達到了頂峰。當時,英國經濟落後於德國、法國和義大利,民眾對政治的熱情消失殆盡,充滿了挫敗感。以至於英國在馬島的勝利都只是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沒有舉行稍具規模的慶祝活動,但至少,英國給這場備受矚目的戰爭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事實上,戰爭勝利的消息讓英國民眾十分吃驚,一點也不亞於阿根廷人聽到這個消息的反應。自從1956 年的蘇伊士工問題和勞資關係問題,以極大的犧牲來對付愛爾蘭共和軍,她強烈抨擊大倫敦市議會,並著手進行了她曾持有懷疑態度的私營化計劃。

撒切爾夫人強烈反對共產主義,她對外事不感興趣,並且將後帝國時代的殖民地香港和羅德西亞歸還原屬國,而真正從這場戰爭中獲益的其實是里奇的海軍部隊。這支備受爭議的遠洋水陸兩棲登陸部隊曾經是被國防戰略家視為眼中釘、拚命想去剷除的部隊,現在卻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戰爭之後任何的支出縮減都變得不可能。從此之後,國防預算中就多了一項叫做「類似馬島的潛在戰爭事件」的開支。

海軍和空軍的需求受到了保護,陸軍的需求卻遭到縮減。馬島戰爭之後,英國海軍終於能夠開啟一項新的航母計劃,而該計劃此前因為所需費用極大一直受到財政部的反對。而對於陸軍,每一次縮減費用都會聽到相同的論調,「可惜你們沒有那個能力奪回馬島」——戰爭所耗費的30 億英鎊同戰爭所帶來的後果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如今,英國政府估算在馬島防務上的支出,包括駐軍費用以及英國與馬島的空路海路聯絡費用,每年為2 億英鎊。

後帝國時代以來,英國的外交政策長時期衰落,這一境況隨著馬島戰爭的結束運河危機之後,英國的國際影響力就日益下降,而馬島戰爭的勝利看似挽救了英國日漸衰退的國際影響力。馬島戰爭對英國的外交產生了影響,奠定了英國的國際影響力。

對於撒切爾夫人,戰爭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此之前,她可以說在國內外都沒有什麼影響力,可是這場戰爭之後,世界見識了「鐵娘子」的厲害。她的語言、她的果斷、她的決心都在昭示著她的重要性。隨後她在國際上聲名大著,從一名默默無聞的首相變為了頗具影響力的領導人。內閣的批評家們全部都沉默了。撒切爾夫人一時間充滿了自信,開始著手推進她的政策,也就是後來人們所知的「撒切爾主義」(Thatcherism)。她不斷地提起「馬島精神」,並藉此解決了礦畫上了句號。英國的領導人,從撒切爾夫人到約翰·梅傑(John Major),再到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和大衛·卡梅倫(David Cameron),全都自稱「全球主義者」 (globalists),並且聲稱英國「準備去迎接挑戰」。

英國軍隊30 多年的海外和平結束了,20 世紀90 年代開始了一系列「戰爭選擇」,時至今日,英國的軍事強度和開銷仍在增長。在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在偃武修文的時候,英國仍然在防禦上一擲千金。馬島戰爭無疑是一個戰略轉變。在冷戰時期,英國的主要工作是保護歐洲不受蘇聯的侵襲,馬島戰爭則是英國參與短暫迅速的遠征戰爭的開始。在馬島戰爭之後又發生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獅子山的武裝干預。不管英國是否有意為之,南大西洋的勝利刺激了英國的胃口,使它對參與戰爭有了更大的興趣。

這一狀況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時期結束,這兩場作戰牽涉到捉摸不定的對手,千變萬化的作戰理論和令人沮喪的未知結局。所以馬島戰爭這樣一場起因簡單、參戰國唯一、迅速取得壓倒性勝利的戰爭至今讓英國人民無比自豪以及懷念,也不足為奇。

如今,在馬島主權歸屬問題上,英國方面聲稱完全尊重群島島民的自決權:他們相當希望繼續擁有英國公民的身份。但是只要人們對戰爭的記憶仍然鮮活,那麼妥協是絕對不可能的。民調顯示,英國本土的公眾堅決反對任何讓步。

負責馬島政策的外交大臣傑里米·布朗(Jeremy Browne)不認為像巴西或者烏拉圭這樣的國家會有興趣對馬島進行區域經濟封鎖。他認為如果阿根廷試圖聯絡這些地區,那麼就有些太不自量力了。這種想法可能過於樂觀,尤其是在石油儲備刺激了拉丁美洲的資源民族主義情緒的情況下。

至於阿根廷,馬島戰爭後,這個南美洲大國恢復了民主政體,這一政體沿用至今。但阿根廷人從未承認過馬島戰爭的失敗,將來他們恐怕也不會承認,因為他們認為全美洲都跟他們站在一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