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劉潤(ID:runliu-pub)

作者:劉潤,潤米諮詢創始人,互聯網轉型專家,《劉潤5分鐘商學院》創始人,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

導 語

你的時間是怎麼劃分的?是以小時爲單位做事情,還是以天數?王健林和比爾蓋茨在時間利用上都十分苛刻,他們已經劃分到了分分秒秒。事實上,“時間顆粒度”的大小代表的往往是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的高低。

1

2016年12月,網絡上流傳一張王健林的行程表。

當年,這位62歲的中國富豪,早上4點起牀健身,然後飛行6000公里,出現在兩個國家、三個城市,最終,晚上7點趕回辦公室,繼續加班。

這張行程表出現後,網友們紛紛表示,受到了10000點的傷害。

最可怕的事情看來真的是:比我成功N倍的人,居然慘無人道地比我更努力!

這世界,到底還給不給我們這些年輕人機會啊!

2

這其實一點都不奇怪。

有不少成功人士的努力程度,是很多常人無法想象、甚至都不願想象的。

而我從這張行程表裏看到的,是另一樣東西:職業化。

我在朋友圈裏寫到:

外企高管們,很多遠不到首富級別的同志們,都是這樣的 ……

時間顆粒度,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職業化程度。

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安排時間的基本單位。

根據行程表,王健林的時間顆粒度很細,大約是15分鐘。

和海南省領導會見?恩,蠻重要,給你15分鐘。

另一個把時間切成顆粒的人,是全球首富比爾·蓋茨。

英國電子郵報資深記者Mary Riddell說,蓋茨的行程表和美國總統類似,5分鐘是基本時間顆粒度,而一些短會,乃至與人握手,則按秒數安排。

這哪裏是把時間切成顆粒啊,這簡直是把時間碾成粉末啊。

但你不要覺得誇張。這個“按秒數安排”,我是親眼見過的。

2002年,比爾·蓋茨到訪中國,在北京香格里拉參加一些重要會面。

微軟中國的同事們爲了他的到來,一遍又一遍測量,從電梯口到會議室門口要走多少步、幾秒鐘。

我當時就在現場,親眼目睹每個會議室都坐着一位等着他握手、簽字的重要客人。

蓋茨來了之後,一個房間、一個房間握手、簽字、拍照、離開,幾乎分秒不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王健林是15分鐘,蓋茨是5分鐘,大部分人是1小時,半天,甚至一天。

恪守時間,是職業化的最基本要求。

爲什麼很多人看似並不守時?是因爲他的時間顆粒度,過於粗獷。

央視某主持人有一次採訪王健林,她和攝製組遲到了3分鐘,結果王健林當着她的面,坐着車絕塵而去。

這位主持人感慨說,一分鐘不等,一點臉不給,老王就是霸氣。

其實不是老王霸氣,而只是時間顆粒度也許是1小時的她,無法理解對一個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的人來說,3分鐘意味着什麼。

衡量一個人在商業世界中是否職業化,恪守時間,是一項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你理解了“時間顆粒度”的概念,就會明白,恪守時間,就是理解、並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

3

1. 理解別人的“時間顆粒度”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

用時間顆粒度爲1小時的人的心態,去評價一個時間顆粒度爲15分鐘的人的行爲方式,很容易會說:至於嗎?耍什麼大牌啊?

時間顆粒度爲1天的人,喜歡說:你到北京了啊?那怎麼不順便繞到天津來看我一下啊?

時間顆粒度爲半天的人,喜歡說:你下午在辦公室嗎?我過來找你聊聊天。

時間顆粒度爲1小時的人,喜歡說:路上堵瘋了,我還有一會兒就到,你等我一下啊。

時間顆粒度爲半小時的人,喜歡說:這事微信裏說不清楚,我給你打電話吧。

這些話都沒錯。

但是如果別人不去天津看你,拒絕你的臨時到訪,不諒解你的遲到,或者不接你電話,你要理解,那只是因爲他的“時間顆粒度”和你不同。

2. 提升自己的“時間顆粒度”

檢查一下自己的時間顆粒度。怎麼檢查?

看看你約人開會,一般約多長時間。

一約就是半天的會?那你顆粒度是半天。你的會都是以小時爲單位?那你顆粒度是1小時。

如果你的時間顆粒度是2小時,也不用自責。

你的時間顆粒度,會隨着你越來越成功,時間越來越值錢,一定會變得越來越細。

這會自然而然,不用強求。

但是,當和別人打交道的時候,更具職業素養的商業人士,會懂得至少以30分鐘爲單位安排時間,以1分鐘爲單位信守時間。

這就是職業化。

3. 善用日曆管理“時間顆粒度”

現在的電腦、手機都自帶日曆工具。

建議學習把所有行程安排,都必須放入日曆,而不是大腦中,然後利用工具,逐漸管理越來越細的時間顆粒度。

關於工具,我個人比較喜歡用微軟的Outlook,你也可以用其他手機自帶的工具。

4

時間顆粒度,就是一個人管理時間的基本單位。

有人的時間顆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老人;

有人的時間顆粒度是15分鐘,比如王健林;

有人的時間顆粒度是5分鐘,比如比爾·蓋茨。

在商業世界中,擁有受人尊敬的職業化素養,恪守時間,是一項非常基本的要求。

而恪守時間的本質,就是理解、並尊重別人的時間顆粒度。

數字時代,你該怎麼搶跑

未來,你如何跟AI搶飯碗

朋友圈和工作圈混在一起,你怎樣應對?

你想要的答案,全在這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