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首先,在播音員主持人這個行業里最要不得的就是播音腔。

那為什麼,播音員的聲音聽上去都那麼渾厚自然呢?因為他們在說話的時候都做到了胸腔共鳴,而且很強烈,所以你聽上去才會感覺聲音渾厚好聽,這個叫胸腔共鳴不是播音腔,

什麼是播音腔?就是在沒有胸腔共鳴的情況下,一味的模仿聲音渾厚的感覺,而刻意的壓喉講話,出來的聲音,這種聲音可能自己聽著感覺不錯,但在專業人士眼裡,這是最「難聽」的播音腔。


字正腔圓的說話,世界上不存在播音腔這回事,只不過發音標準與不標準了


播音腔這個事得分開說。

在播音教學裡總說的的「播音腔」特指的是東施效顰或者畫虎不成反類犬這類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一般都是基本功沒到,還總想搞個大新聞,盲目地生搬硬套不管不顧地模仿或追求某種自己以為是的審美

而外行人所謂的播音腔不是這個意思,他們覺得學播音的都有播音腔,原因有這麼幾個。

第一個,耳朵不行,聽不出來聲音的區別,你讓他分趙忠祥和李立宏都費勁,但凡聲音有訓練或修飾痕迹的都是播音腔。

第二個,播音學的是狹義普通話,有個說法,前音後發,後音前發,啥意思?追求標準化。再加上第一條,外行人一聽,哎呀你們說話都一樣啊,是播音腔啊。

第三個,你要說有兩個人聲音百分百一樣那是不可能的,但百分之九十一樣的在行業里並不罕見,加上大眾對聲音樣態的審美共性,對聲音好壞的普遍定義,所以我們在被篩選後聲音本身就有很大的共性。這跟運動員的選拔是一個道理,不是游泳讓人胳膊長,而是胳膊長的被選取了做游泳運動員。我變聲以後歷任讓我讀過課文的語文老師都叫我去學播音,課上偷著聊天都得用虛聲,稍微實了往前五排都回頭看我……再加上第一條,你們都有播音腔。

第四個,生活語言大於藝術語言,生活里我們要是不注意發聲和語音的規範,大概率在工作中是要出問題的。方言的威力能有多大?大學時宿舍里有段時間愛學一個哥們兒的鄭州話,結果一換小課老師都問我們老家是不是河南的……再加上第一條,還是播音腔。

第五個,真的,沒學跑偏的情況下,科學發聲是最舒服的,省勁兒不累,嗓子不難受,最多就是強控制多了肚子疼。所以儘管我平時說話刻意地保留一點方言的痕迹,但一到需要長時間講話的時候很容易就換頻道了。再加上第一條,你們的播音腔很明顯啊。

大概就是這些了,所以你說這種大多人認為的播音腔的原理是啥?就是經過訓練的科學發聲。


其實所謂「播音腔」一開始是學校老師作為反面教材來警示學生用的,指的是那種沒有嚴格根據文章內容正確運用技巧,而只沉醉於聲音形式的表現方法。造成播音腔的根本原因是播音創作能力不成熟,未能真正做到聲情意的有機結合。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我們以前看譯製片,有些配音員為了模仿出邱岳峰等一批前輩們的那種配音藝術效果,不顧劇情與人物特點,拚命地拿腔拿調,令人非常反感,以至於如今譯製片的配音日漸沒落。這種拿腔拿調其實就是「播音腔」。

所以播音腔一直以來就是被批判的不正確現象,我都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這個詞兒怎麼就變成一種正確的「技能」了!

在我們努力練習摒除「播音腔」的歲月里,張頌老師還正年富力強呢,真是歲月如梭!


關於什麼是播音腔其實沒有明確的定論,這導致了這個問題非常難以回答

有人認為共鳴良好,普通話標準,發音圓潤,表達清晰流暢,就是播音腔了......有人認為播音腔,就是要會「作」著說話......

不過,我認同我研究生期間的一位播音專業教授的看法,播音腔是中性詞,是表達的一種狀態,是播音員主持人(尤其是新聞播音員)表達的一種基本格式。

康輝在浙傳的一次講座中,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也就是說,他認為這種表達的基本格式,保證了信息傳遞的準確清晰。但是,這不是意味著僅僅學會這一種表達的格式就可以了。

央視主播康輝走進浙傳 教大學生職業起步的「三個基本點」?

www.sohu.com圖標

所以,普通話說的好的,必要刻意不好好說話。看場景,看場合,看對象,看平台......

如果你學了播音,但是沒有播音腔,那麼,怎麼說呢,這不好評論......


謝邀,播音腔什麼原理?要說基本原理我覺得一方面是普通話吐字發音標準,另一方面是共鳴位置正確,最後是力度氣息控制恰當,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吧。

但是我本科的老師告訴我,現在如果有人說你播音腔和濃厚,一聽就知道是播音主持的學生,那你千萬不要急著高興,你要思考你是不是流於形式,而背離了播音主持的本質。

我老師以及本人認為,播音的本質是一門關於語言溝通和口語傳播的學科和藝術門類,所以對等的交流是很重要的,如果太流於形式,過多的糾結於某種特定的方式和腔調,就失去了觸摸播音靈魂的機會。

我無意貶低有播音腔的同行,也無意否定他們的專業性和他們的風格見解,只是說出我的觀點。

時代在變,當學界和業界都不提倡所謂的播音腔的時候,有的人還把它當做一種高級的技巧,我認為是有些不妥的。

最後說點案例。

猶記得以前看求職節目,是《職來職往》還是《非你莫屬》我忘了,但是主持人是張紹剛,有一期來了個學播音的,普通話很標準,聲音也很渾厚,長得帥。但是幾乎被所有的boss 指出了播音腔的問題,他的回答是這是他的專業特質和習慣,並且個人覺得他是很篤信和驕傲的。與此同時,張紹剛老師座位一個名主持人,卻沒有被各位boss各種diss,為什麼呢?除卻他的身份和節目中作用外,更多的是他與人溝通是說話是自然的,雖然嘴毒是張紹剛老師的標籤之一,但是這代表的是他的表達內容的尖銳讓人不適,而不是他的說話方式讓人不適。

第二個事例是2016年我們班去青島實訓,有次吃飯遇到一個兼職的小哥,說話播音腔很重,出於專業原因,我們很敏感的感受到他的這種特質,就問他是不是學播音的,他仍然很自豪的用很濃厚的播音腔告訴我他是學播音專業的,然後在他很驚訝的的目光中,告訴他我們這一桌都是學播音的,他可能一時不太理解,為啥這幫說話泯然眾人的貨也是學播音的,還是大他三屆的播音生。

我的老師告訴我,當代傳播是一個扁平化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者播音員或者說傳播者不再是無冕之王,我們的受眾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的喜好也更多元,因此我們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必須要開始考慮到受眾的選擇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即便在播音腔最合理的新聞播報中也在慢慢變化,更親切,更準確的播讀。在新聞節目類型上,也衍生出了說新聞等播報方式。

另外,播音的本質我認為是口語傳播的一種,而口語傳播需要的是交流和溝通,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太過於用播音腔式的拿腔拿調,可能會導致傳播過程中的意義扭曲,會造成傳受雙方心理接受程度的不對等,這樣會削減傳播範圍和效率。


學播音的基本上都會有一些播音腔,特別是做新聞的尤為突出,那是一種一聽就知道是專業訓練過的腔調!但隨著時代進步,媒體傳播越來越多元化,現在主播發音相對更貼近生活化,接地氣,不再那麼刻板單一,包括播新聞主播也會為了親民化讓語調更隨和柔和一些!


就是播音學久了後追求字正腔圓不含糊啊


我第一反應是胸腔共鳴,還別說,我真沒想過這個的原理,練多了自然而然就有了


喉舌唇和胸腔進行訓練後,標準的發出的一種聲音


謝邀,字正腔圓,調值到位。下面有張圖,後面的數字是錯了挨幾尺子。


腔調是一種身份的體現,比如官腔。每一種職業似乎都會用一種腔來體現自己的身份,包括太監、漢奸……如此也就理解播音腔是怎麼來的了。

我們老師說什麼古風腔啊播音腔都是不存在的。

說你是播音腔那麼他一定不專業。

但我理解的播音腔大概就是字正腔圓,聲音低沉渾厚,斷句舒服(僅此斷句而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