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始前,想先讓你們做個選擇題

你認為下面哪張圖片上的女孩子更好看?

(原始圖片素材來源於微博)

在統計過身邊人的結果後發現,大部分人選了A。

可是你們發現了沒有,這是同一個人,A是幾年前,B是現在。

她叫王菊,是最近的綜藝《創造101》裡面的練習生。

這個女孩子這幾天一下子就火了,微博知乎處處能見到她的名字。

一看節目,你會發現她的特殊。

在一群膚色白皙,畫著清新韓妝的女孩子裡面,她太突兀了,古銅色的皮膚,張揚的歐美妝容,甚至有點胖,肚子上面還有肉。

(圖片來源於微博)

在這個偶像女團的選秀節目中,王菊似乎顯得格格不入。

我們印象中的女團是什麼樣子的?

膚白貌美,大長腿,或甜美,或可愛,或性感,但絕不是王菊這個樣子。

(圖片來源於微博)

在大眾追求著美白的主流趨勢下,她像是橫空出世的特例,「皮膚黑」「不好看」「美黑」這些詞,一下子,全都伴隨著王菊的名字被提起。

在大部分人眼中,白,瘦,似乎這樣,才算好看。

這種標準,導致於王菊在一開始,被黑了,微博上很多人說她的膚色,說她的身材,說她的長相和妝容,而很多黑她的人,在這一期節目放完之後,黑轉粉了。

為什麼?

因為王菊的特別而黑,也因為王菊的特別而粉。

節目組的人問她,想不想回到以前白白瘦瘦的時候,她說不想。

(圖片來源於微博)

她說她那時候不懂美的標準是什麼,而她現在,找到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現在的她,美在自信,美在獨立。

她說她喜歡上了美黑,她認為這樣也很美。

  • 美黑,也是一種美

美黑這一說法,原本只在西方流行,那時候只有上流階層的人才能太陽浴,才能晒成小麥色和古銅色,於是人們紛紛模仿,選擇美黑,後來,這種審美觀,漸漸被更多的人接受,很多西方人更喜歡這種代表著健康的膚色。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在中國,美黑,這個詞,是在挑戰主流審美。

你問如何知道大眾的主流想法?

去搜搜百度,就能看到趨勢,

美白的搜索結果是38,900,000個

美黑的搜索結果是6,090,000個

(圖片來自百度搜索截圖)

結果相差了三千多萬,這是主流,而主流,意味著大眾的審美,也意味著,大眾對於美的定義,有著不約而同的想法。

這是中國的主流審美,白的人不一定好看,但是好看的人一定白,這種審美,影響了很多人,導致於人們對於美黑的排斥,對於非主流審美的排斥。

有些女孩子,天生皮膚就黑,在她們成長的過程中,別人只會說

「你的皮膚太黑了,如果白一點,你會更好看」

這個女孩子就在周圍人的評價中意識到,原來黑是不好看,白才好看,她開始對自己的皮膚感到自卑,她開始想辦法找尋美白的方法。

於是,她也形成了「美就要白」的觀念,然後影響身邊的人,就像是惡性循環,最後將美局限在一個框架裡面。

可是,是憑什麼,黑,就是不好看呢?

憑什麼,白,就比黑好看?

是誰,定義了這種美?

  • 美的定義是什麼?

追根溯源,中國對於美的觀念似乎一直停留在白這個字眼上。

「膚若凝脂」、「膚白勝雪」、「粉妝玉砌」

「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肌膚冰雪瑩,衣服雲霞鮮。」

這些是中國的成語和詩句,描述美人,都重點突出了白,似乎從古至今,都脫不開這個字眼,

想起了古天樂,剛出道時,皮膚十分白,奶油小生,劍眉星目,妥妥的偶像派。

(圖片來源於網路)

比現在的哪個小鮮肉差呢?可是他卻去做了美黑,他不喜歡自己太白,他不喜歡別人說他是偶像派,他想走上另一條路。

在當時,對於美黑這一行為,無數粉絲為他惋惜,很多人也都不理解。

這種觀念的傳入,引起很多人的排斥。

其實,這是一種中西方文化的審美差異,甚至,這是東方審美的落後,這種落後是對於不同的美的表現形式的不包容。

造成這種審美差異的,是中西方本身的文化差異。

中國的審美文化,並非建立在獨立的人格之上的,這種審美,是沒有客觀對象的,打個比方,看到一個人,你對她的印象會是偏黑了點,偏胖點,這種印象,是和你腦海中一個標準身材做對比留下的,而不是那個人本身。

(圖片來源於微博)

而西方的文化,是強調獨立人格的,對於人的審美,更偏向人格的魅力。在西方人眼中,一個獨立的女性,她的魅力要高於外表。

國家越發達,社會越開放,審美觀念越高。

慶幸的是,隨著思想的開放度越來越高,中國對不同美的包容度也越來越高,對於獨立人格的欣賞度也越來越高。

就像蕾哈娜,剛開始在中國的粉絲並不多,不是誰都喜歡這樣的風格,現在呢,微博上隨便一搜,就能找到很多蕾哈娜的粉絲。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個好的審美觀,應該是包容的,不是百花只開一朵的獨領風騷,而是百花皆盛開的各占其美。

對一個人的審美,不能拋開她的綜合素質,純粹外表的美,是單薄的,是一戳就破,經不起細看的。

美是沒有標準,沒有定義。

參考資料

譚文旗.純粹的美與絕對的美——中西審美觀念探析[J].牡丹,2017.

中西審美思想的差別在於思維方式[J].學術界,2015.

忽文釗.中西審美文化的差異[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3.

李鴻雁.中西審美客體比較[J].學術交流,2007.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