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evin Cirugeda

翻譯:石立太一

首發:譯者B站專欄

譯者按

我先幫你們總結一下:

印尼黑工廠:SHAFT Madhouse

富士康

:A1 TRRIGER

被工會查了水表:PA

80年代國企:Bones 吉卜力

溫州私企:KC 白狐

灣區科技巨鱷:東映

烏托邦社會:京都

大概就這個感覺。

——————

我們總是在意那些自帶話題度的動畫人,他們中有些幸運兒剛進入動畫領域就一炮走紅;但有時我們也得把關注點放在那些不幸的人身上。如今的動畫產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新鮮血液,但想要從事這一行當的年輕人面對寒磣的工作條件常常打起退堂鼓,以至於業界不得不面對超高的人員流失率和越來越糟糕的製作水準。

大家都知道,動畫行業的工作環境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對於薪資等具體細節卻知之甚少:招聘頁面幾乎從不寫明實際工資,自由動畫師也很少能夠大大方方地公開他們的預期薪酬,甚至正式員工大多也對具體日程安排和薪酬噤若寒蟬。如果我們不能對問題的源頭有清晰的認識,那麼具體的改進措施就很難實現,因此,那些關於薪資的匿名調查才會不斷進行,以儘可能具有代表性地評估動畫人的生存狀況。JANiCA(日本動畫製作者協會)冷冰冰而令人沮喪的統計數據*①往往會在社交媒體上流傳開來,但這次我想談一些更具體的事,關於動畫行業新人的生活狀況,特別是從事最底層的中割工作的那些人(in-betweener)。

①(twitter.com/yuyucow/sta)

新人工資是最低的,沒人會對此感到驚訝,因為缺乏經驗恰好是給低工資的完美借口。像NPO Animator Supporters*②這樣的組織試圖通過像動畫師宿舍*③這樣的舉措來緩解這一問題——這是很棒的努力,為一些剛剛入行的動畫人提供了經濟適用房。還有AEYAC(年輕代動畫製作者支援會),他們還收集了大量關於年輕動畫創作者工作條件的數據*④,使其成為這一領域的寶貴資源庫。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簡單地鑽進字眼和報告里,而是要結合業界背景來看待所有數據,以免造成錯誤的判斷。就在去年,吉卜力工作室還因為每月只付給動畫師20萬日元,在網上遭到了人們的口誅筆伐*⑤——但事實並非如此。在一檔NHK採訪中,導演入江泰浩(鋼煉監督)站了出來為其辯護,他指出海外觀眾們並未意識到這是處於培訓期的新人的薪水,而不是正式工的;網傳噩夢般的工作時間表也不是真的,吉卜力為員工提供的條件已經比大多數同行都要好了。入江的辯詞並沒有否定我們關於動畫人應該得到更高報酬的觀點,但如果我們不去查證就隨意批評,最終可能會冤枉那些對新人較好的公司

②(twitter.com/animatorsup)

③(facebook.com/Animator-D)

④(aeyac.org/wp-content/up )

⑤(soranews24.com/2017/05/)

讓我們回到AEYAC的數據上*⑥,這有助於讓你更好地了解情況到底有多糟。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只有7.2%的新人動畫師是正式僱員,而另外73.8%的人是沒有固定工資的臨時工,而這73.8%中68.6%在動畫公司上班,另外5.2%在家裡幹活——往往是他們的父母,親戚,或朋友的家裡,他們工資低的連房租也付不起。至於工作時間,每天上10~13小時班那是家常便飯,88.2%的新人每月工作超過200小時。而說到工資,情況只會更糟——JANiCA指出,畫中割的動畫師平均月收入為9.3w日元,而69.3%的人每月最多也就掙過12w日元。除此之外,工資體系本身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84.85%的新人的收入要麼完全取決於計件工作制下他們能畫多少,只有13.17%的動畫師有固定工資,另有微不足道的0.69%的動畫師按小時計酬。幾乎所有的中割都是按張數計費的,而且報酬低得離譜,每張僅有200~400日元。儘管所有這些數據聽起來夠可怕了,但如果你剛入行,那麼對你的剝削還會更嚴重:只有0.7%的受訪者表示一進入業界就能拿到18w日元以上,大多數人收入往往低於6w日元,甚至第一個月只拿到2w日元!現在我們再看看吉卜力每月20萬日元的合同,是不是感覺良心了很多?除了較高的工資,吉卜力的學習環境也比其他公司優越許多,新人能在大佬們身邊獲得長足進步,所以像入江泰浩這樣的業內人士為其鳴不平也就不奇怪了。粉絲們對吉卜力支付看似很少的報酬感到憤怒,卻沒有意識到他們對培養新人已經做了巨大的努力——對動畫行業來說這是積極的改變,對這個常拿實習工當免費勞力的荒唐世界而言也是如此。

⑥(huffingtonpost.jp/2017/)

除了吉卜力,其他大多數動畫工作室在這方面又做的如何?你猜的不錯,爛爆了,否則前文的統計數據就不會那麼難看了。我們觀眾常有一種誤解,認為那些能夠做出最厲害、最引人注目的作品的大牌明星,會有更好的工作條件,但事實並非如此。像Madhouse這樣的動畫公司甚至都沒有入職培訓,完全採用計件制度*⑦——對於手速快的老鳥而言問題不大,但那些一邊上班一邊摸索的新人就感到壓力重重了。另一些公司,比如TriggerA1,嘴上說著有固定工資,事實上只有每月3w日元這樣的侮辱性報價,新人還是只能靠計件過活,所謂固定工資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而SHAFT在欲蓋彌彰方面更有發言權,他們上一次招募動畫師時連合同類型都沒寫清楚,也許他們自知開出的薪水實在沒吸引力。像Bones這樣的大公司更重視培養新人,並確保新人在第一年內,除計件外,每月最少可拿8w日元。ufotable這樣的小作坊也值得表揚,雖然固定工資只有5w日元,但其承諾如果員工工作令人滿意,將來也可以加薪。雖然很明顯還遠遠不能讓我們滿意,但這些保底工資,再加上他們的計件工資,已經能為動畫師們提供一個相對較好的生存環境了。

⑦(madhouse.co.jp/recruit/)

但是,即使是上文中提到的那些看似更好的公司,也往往做得不盡如人意。去年P.A.WORKS有位女動畫師曬了兩次自己的工資單,還爆出了P.A.WORKS內連使用工作台都要付費,僅僅是因為她沒通過原畫晉陞考試,聞者傷心見者流淚,P.A.WORKS就成了眾矢之的的黑心作坊;好在,PA決定在2019年將所有員工轉為正式工,拿固定工資,這無疑是一利好消息*⑧——不僅如此,PA在《朝花夕誓》這樣的項目里給了年輕動畫師們大把的向井上俊之這樣的業界老害學習的機會,PA在人才培養上似乎走了條正確的道路。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小工作室,比如Science Saru(科學猴,湯淺政明自留地,做了惡魔人、春宵、露之歌)和Colorido(企鵝高速公路+大量短片),理所當然地對自己的創作方式感到自豪:因為他們的規模小、製作數字化,所以經營更健康,做到了可持續發展。但這樣的公司的不足之處也非常明顯:即使他們儘可能人性化地對待自己的員工,但他們規模太小了,不得不大量外包,而那些佔大頭的外包公司員工仍然受著壓榨。而至於新人,這些小公司甚至沒有讓他們起步的空間,其造血能力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無疑,這樣做很方便,但簡單地縮小公司規模並不能神奇地解決所有問題。

⑧(blog.sakugabooru.com/20)

那麼,除了工資需要大幅提高、工作時間需要減少之外,還有什麼要做的呢?模仿業界佼佼者的動作看似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事實上也沒有那麼簡單東映動畫在所有主要的2D動畫公司中擁有最高的薪資標準,底薪22.6w日元(包括住房補貼),包括培訓期的新人。 新人們可以在一個合理的工資水平上開始他們職業生涯,同時還有很高的上升空間,這意味著如果他們願意忍受忙碌的工作安排,那麼加入東映是明智的選擇。但是,由於東映的規模在業界中堪稱巨無霸,是個名副其實的多媒體帝國,我們不能指望普通動畫製作公司能像其一樣出手闊綽。這樣看來京都動畫更值得學習,他們多年來一直都是業界的榜樣,在不擴大規模的前提下提供了最好的工作環境。京都為剛入職的新人提供培訓,一邊工作一邊授課——他們的許多員工都由此孕育——僅僅是第一年薪資就達到21w日元/月,如果加班的話還有額外補助,新人不僅得以糊口,更讓自己的技術有了長足進步。還有一些福利,比如差旅費、每月5萬日元用於個人素質提升(包括昂貴的畫具)、延長產假、幼兒託管(這是什麼奇葩福利)(考慮到京都女性員工很多,似乎這也容易理解),甚至在最忙的時候也能保證每月至少兩天假。京都把員工的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根據京都內部的說法,這些政策使他們在這要死要活的業界里能偷得半分清閑。京都模式的推廣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最近也不乏一些大膽的工作室進行類似的嘗試。在京都這樣的窮鄉僻壤(並不),租金能比東京便宜35%左右,所以像Kinema CitrusWhite Fox這樣的公司紛紛在首都圈外建立子公司或進行培訓。搬到農村去固然是一種犧牲,但我想在Gift-o-animation(KC子公司)和White Fox Izukogen(伊豆)工作的年輕人無疑比大多數同輩過著更健康的生活。這些舉措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在整個業界產生影響,但我們還是很高興看到,動畫公司不只是對員工的境遇表示難過,而是積極投身去改變它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和正確的規劃,這些改善工作條件的嘗試最終會改變整個工作室的面貌。說回京阿尼的例子,最近他們的官網公布工作室的平均年齡僅為32歲,明顯低於業界標準——這是新人才源源不斷的結果。儘管目前業界形勢對於新人來說仍然嚴峻,但我們知道並非沒有創造一個美好前景的可能。這不僅僅是鏡花水月,這是動畫業界所需要的:在當前的動畫產量下,我們迫切需要更多的創作者,但進入這個世界的第一步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難邁出。我們曾採訪過一些年輕的創作者,他們抱怨自己的收入,還有一些人認為,一旦你選擇了這一行當,你必須比以往更努力才能在波瀾不驚的業界里脫穎而出;還有一些人選擇成為自由動畫人,在弱肉強食的叢林殺出一條血路,現在也得到更好的待遇。動畫產業並不是同質的,也沒有單一的成功公式,即使是前文被我們怒斥的那些工作室,也被證明是適合某些動畫人的工作環境。然而,基本上每位業內人士都同意,我們並不是「需要」改革,而是「必須」要進行改革。動畫需要新鮮血液的注入,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一問題已經緊迫到火燒眉毛了。

我知道,業內問題對我們這些觀眾而言過於複雜,因為除了一些杯水車薪的眾籌活動,似乎沒有什麼干預的辦法。但我們至少可以持續施加關注,也許,那些有能力改變事態的「幕後黑手」,正被對此越來越感興趣的政府公眾所困擾著呢。

編者按:

我們必須站在最大多數的創作者一邊,為他/她們發聲。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