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回魂》做為恐怖片相當成功,氣氛營造、場景設計、人物背景,每個部分都做得很圓滿,是部佳作。最主要的是,它除了完成了一副恐怖皮囊,還表達了一個恐怖的內核闡。

《小丑回魂》的恐怖內核是什麼呢?那便是來自原生家庭意識形態上的桎梏,是成長本身。

《小丑回魂》的精神內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每個人在擁有了自我意識後,不要害怕擺脫原生家庭的桎梏,只有走出這一步,才能真正成熟,才能有資格擁有自由。

以下,就由電影鯊為你解說下片中主人翁,這7個孩子的7種恐懼。

Richie

話嘮,毒舌,sh*t f*ck等髒字兒從不離口,膽小怕事兒,缺乏責任感,喜歡錶現自己,喜歡受到矚目,做任何事情都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他害怕的是,看到預示著自己被列入失蹤名單的宣傳單,以自己為形象的玩偶腐爛,包括他所害怕小丑玩偶,是比較表象也比較簡單孩子氣的恐懼。

Ben

文青小胖子,因為體型肥胖常被學校的惡霸欺負,又因過於自卑無法向喜歡女孩兒告白。孤獨的他喜歡在圖書館研究查閱資料,被小鎮上發生的詭異事件所吸引,但這些知識也變成他恐怖的來源。(比如火災里的無頭焦屍)

Eddie

身體孱弱,滿口衛生理論,污水、細菌是他最大敵人。所以小丑就幻化成一個臟污不堪、滿身濃疹的麻風病人來嚇唬他,但其實他在長大過程中最需要克服的,是那位極害怕兒子有朝一日離去,用各種衛生論、細菌論來限制兒子行為,控制兒子思想的肥胖母親。

Mike

親眼目睹父母在一場大火中喪生,給他留下了心理陰影,也常因種族問題遭遇學校惡霸的欺侮。Mike最害怕的場景莫過於被鎖著的門後,痛苦掙扎的焦黑的手臂。

Stan

Stan快要參加猶太教成人禮,但連入門經文都背不好。父親放經書的房間有幅古怪女人畫像,於是那個面目扭曲的女人就變成了Stan最恐懼的惡夢。他做事一板一眼,心細膽小,但也極害怕父親的嚴厲管教和宗教的繁文縟節所帶來的壓迫感。

Beverly

外表靚麗、受男生歡迎的Beverly頻遭女同學妒忌,小鎮上導出散布著對她不利的流言,而Beverly在實際生活中,必須每天面對一個對自己抱有變態佔有慾的父親,她的青春期性覺醒性困擾和帶給她壓力的父親就是她的恐懼來源。

Bill

七人小團隊的核心人物,口吃,弟弟在一年前意外被小丑從下水道吃掉手臂並消失,但他始終沒放棄尋找弟弟的執念,因為無法接受弟弟已經死去的真相,這也是他內心最大恐懼和弱點。

本片的七個角色在成長過程中各自遇到問題,各自遭受阻撓,但其實這些問題、這些阻撓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中或多或少經歷過的。這些問題有的被面對和解決了,於是我們像影片主人翁一樣精神得到救贖,有些一直沒辦法逾越的,就成了我們內心最深、卻又不願面對的恐懼。當恐懼越積越多,這就形成了小丑找上門來的原因。

現實太無趣

電影有意思

請關注頭條號「電影鯊」


《小丑回魂》( It):只有戰勝「牠」,才能贏得自己的人生!

《小丑回魂》雖略為片長,但故事鋪陳紮實,情節十分流暢,童星表現令人驚艷,道具製作精緻,再配合無所不在的驚悚氣氛,整體品質極高。更可貴的是,劇情巧妙連結了「兒少成長」的社會問題,並有條理的刻劃,及與「惡魔肆虐」做完美的融合。所以, 《小丑回魂》的元素可謂集合了驚悚中帶有寫實,寫實中又有戲謔的風格。以「恐怖片」類型而言,個人私心認為不論是劇情上還是演技上的綜合效果,《小丑回魂》絕對勝過暑假上映的《安娜貝爾2》。

不過,若真要談「恐怖度」,我認為《小丑回魂》並沒有到令人嚇破膽的程度,因為一來本片少用出奇不意的驚嚇手法(突然現身及加大音效),二來片中大魔王的小丑Penny wise多半在白天出現,也稀釋了恐懼之感。然而,不得不說,全片的詭異氣氛確實營造得十分不錯。別的不說,小丑那張毫無生氣的死白面容,配上腥紅帶暗的條紋,說話時眼神銳利外加邪氣十足的笑容,那股陰森脆橘之感確實十分強烈。

此外,《小丑回魂》的詭異感更表現在小丑神出鬼沒、無所不在的特色,所到之處,不是充滿陰沉無生氣的氛圍,就是將其變成「任我玩弄」的惡魔主場(如幻燈片放映室和貝蒂家的浴室)。即便是相對普通的地下水道,在大白天下,亦是殺戮死亡氣息濃烈,加上各種化身形象如面容扭曲的吹笛女、全身潰爛的麻瘋鬼和浴室里的血紅詭絲、殘肢斷體的適時搭配畫面、擺脫不掉的如影隨形無形壓力,和成人對相關事件漠不關心的態度,都使得全片在詭異感之外,多了不小的絕望氣息。

值得一提的是,《小丑回魂》在主角這條線之外,又鋪陳了多線重要性不亞於前者的角色。這些人的煩惱當中有變態家庭,也有人際排擠,還有喪親悲痛,更有校園霸凌,一次次的身受其苦,便造成了不願面對的「心中陰影」,久而久之更形成了極欲逃避的「內心恐懼」。每條線的描寫紮實細膩,觀眾可以很清楚了解各自問題的發展背景。這些既是社會真實的問題,又強化了故事的豐富度。而且,各線交插的敘事也不斷堆疊觀眾的同情心理,既有寫實感的共鳴,更有不俗的入戲效果。

此外,「內心恐懼」又因現實困境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而產生「未知迷惘」,這便成了小丑侵襲的絕佳溫床。所以,「惡魔吞噬掉人類的血肉和恐懼以狀大自已」實為「無法戰勝自已」的寓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可說是惡魔(牠)其實就藏在我們心中,所以選擇「積極面對牠還是消極逃避牠」才是是否能「真正成長」的關鍵。

妙的是,前述的負面情緒(尤其是恐懼)在幼小心靈中本來就更難克服;更何況,雖說團結就是力量,但這個「魯蛇集團」一開始只是個「取暖意義居多」的同溫層。換句說話,這在某程度上也是阻礙「真正成長」的絆腳石(即使當有人相對積極,但也有人屁孩的很),所以一開始看似團結但力量缺缺,但不經一事不長一智,當眾人遂漸意識到即將失去守護之人的悲傷與憤怒時,勇氣便油然而生,所以戰勝惡魔等於是戰勝自已,從身到心全面的脫胎換骨、真正成長。所以,《小丑回魂》與其說是「惡魔肆虐」片,倒是一部「魯蛇成長記」!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小丑回魂》的小演員選角實在非常成功,每個將「少年魯蛇的煩惱」詮釋得非常到位,各自面對問題時,極欲「轉大人」的渴望又表現得十分自然逗趣,且編導又加入了「過程中又因稚氣未脫兼且藏不住屁孩本質,導致笑料百出」的戲碼,但又成功營造「稚氣中有成熟的勇氣」的效果。這些看似違和的設定在導演的成熟敘事與小演員令人驚艷的演出下,讓《小丑回魂》充滿了幽默與驚悚兼具的娛樂效果。

總而言之,《小丑回魂》是部優秀的恐怖片,詭異氣氛經營出色,劇情上更有令人觸動的描繪,當中有寫實的兒少問題、動人的朋友之誼、克服創傷的成長意義,風格上又驚悚和幽默兼具,實在是近期內拍得十分出色的恐怖片,也是一部「令人產生觀賞續集的強烈期待」的電影!


在前一個半小時里,《小丑回魂》兢兢業業地把自己裝扮成一部高質量的恐怖片,各種嚇人要素一應俱全——黑暗中的鬼影,凌空飄過的幽靈,鮮血四濺的屠戮,突如其來的襲擊。但是,在驚嚇與驚嚇之間,有那麼一點點東西,讓它和其他恐怖片稍有不同——

為什麼,小丑現身的如此早,如此清晰?為了保持懸疑的氣氛,其他恐怖片不到最後一刻不會讓人看清楚大boss,然而這部片子卻早早將小丑的可怕和盤托出。

為什麼,恐怖的細節如此清晰,鬼影如此寫實?越寫實,看得越清楚,反而少了許多可供觀眾想像恐懼的空間。

為什麼,對七個小演員們的刻畫如此細膩,每個人的性格都如此鮮明?在恐怖片中放這麼多群戲,這難道不是白費力氣?反正總是都要被嚇的。

我一邊思考著這些疑問,一邊驚嚇著,一邊感到些許擔憂,擔憂這麼沒有計劃性的導演,究竟應該怎麼在最後的高潮里,把觀眾好好嚇個夠……

然而在後一個小時里,這些疑問被一一解開。我發現自己理解錯了這部片子——原來這根本就不是一部恐怖片,而是一部熱血青春勵志片。

七個少年,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最大的恐懼。當恐懼出現,鬼影現身,小丑便隨之侵入——為什麼恐怖的細節如此清晰?因為觀眾和少年一起,直面恐怖幻象,無論是畫中鬼,還是麻風病人,斷頭鬼,火中鬼,少年看到的一切觀眾也能看到,少年感受到的一切觀眾也能感受到,目的為將觀眾和少年共情,不致有所隔閡。

就在這一段又一段的恐怖橋段之間,銜接的並非無聊的過橋劇情,卻是少年們殘酷青春中的現實遭遇:孤身一人沒有朋友,被不良少年殘酷虐待,被white trash母親病態保護,被冷酷苛刻父親鄙視,被變態父親性虐,父母雙亡的悲慘,就連小主角也有弟弟喪命父母離心的悲傷。這樣一群被侮辱、被鄙視、被欺凌的少年們相聚,從彼此之間獲得溫暖與幫助,又是多麼自然而然。一直到這裡,整部片子還在間或恐怖,間或青春的節奏中來回跳躍。

接下來,兩線終於交匯。結為知心好友的少年們彼此交談,了解到原來一切詭異事情的背後,都有一個神秘小丑的存在,不同於其他恐怖片的主角們在互相爭論中逐漸等來滅亡,這些少年們直接開始調查,衝去小丑的巢穴探秘。遇到小丑後,少年們憑藉勇氣和運氣死裡逃生,卻也激化了彼此之間的矛盾,使得小團隊分崩離析。

然而,當小丑再度出擊,抓走他們中的一個後,少年們還是聚在一起,決定一起去救回自己的好夥伴。當他們再次進入小丑的巢穴後,才發現,原來小丑的力量實為恐懼本身,如果不再為幻象感到恐懼,那麼小丑其實就傷害不了他們,反而會自己感到恐懼,恐懼於竟能不恐懼的少年們。

原來道理如此簡單。讓我們恐懼的,很多時候為恐懼本身,而能夠傷害我們的,也只有我們自己的恐懼。原來直面小丑,直面恐怖的幻象,讓恐怖細節如此真實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不是為了讓觀眾恐懼,而是為了讓觀眾們認清恐懼本質的虛無,從而和少年們一起,克服這種恐懼。

原來這是一部苦心設計,只是為了讓人不害怕的恐怖片啊。

觀影過程中,前一個小時,我大部分時候都是眯著眼睛看的——爭取混過那些恐怖的場景。中間一個小時,我逐漸睜開眼睛,但心裡想的是「沒事,拍了這麼多細節,看清楚就不恐怖了,別入戲,告訴自己這是電影,是電影」。到了結尾的半個小時,我睜大了眼睛,我已經完全入戲,但是就算在恐怖的戲中,我也被少年們感染,說服自己不再害怕那些幻象。

我曾以為中間的一個小時,不肯入戲的自己是勇敢,但一直到最後,才明白,就算入戲,但是也不再害怕的自己,才是真的勇敢。

最後的最後,是少年們的勇氣、友情、理智,和愛,一同戰勝了小丑。面對小丑恐怖的真容始終不肯屈服的少年,被最最害怕的病菌噴了一頭一臉卻怒吼著撲上去的少年,拎起球棍酷酷地說「不得不為你再殺一個小丑」的少年,面對最愛弟弟的幻象、無限悲痛中卻能保持冷靜的少年。他們都是真正的勇者,真正的英雄。

據說這只是第一部,下一部講的是2016年少年們長大後的故事,希望再接再厲,挖掘出新的感人點。

以戰勝恐懼本身為爆點的恐懼片其實不少,但是沒有一部片子能有這部的力量。歸於原因,不得不說人物塑造萬分重要,好的情節會讓觀眾爽,但只有能夠讓人共情的人物才能夠讓觀眾擔憂,讓觀眾感動,讓觀眾銘記。比起以往傳統恐怖片中一個父慈子孝的臉譜化家庭,這部片中每一個性格鮮明的少年,甚至包括反派的不良少年,都讓人印象深刻。而好的人物塑造,又是來源於生活化氣息極濃厚的細節,實在很見功力。我已經買了史蒂芬金的原著,接下來就可以看看這些細節究竟來自原著還是電影的再發揮了。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全程小幽默不斷,把青春期那些令人憂傷的窘迫表現得入木三分。最爆笑的一個細節來自於在小丑的襲擊下,手臂折斷的小瘦子仍然眼淚橫飛地對試圖正骨的夥伴咆哮:「不要fucking碰我!」——啊,這麼講出來好沒意思啊,還是推薦有機會看的大家,都去看看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