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教授又來給演員們上《職業精神》課了。

替身?不存在的。

綠幕?不存在的。

騎在靜止的摩托車上假裝晃悠幾下,

然後把素材交給特效師,

這種事湯教授是干不出來的。

因為再好的特效師,

也營造不出巴黎街頭讓人血脈僨張的現場感。

《碟中諜6:全面瓦解》飆車花絮

徒手扒直升機這種事,

湯教授也不是第一次干。

只不過這一次,

他在拍攝過程中真的在空中墜落過。

當然,他身上綁著威亞呢。

可是再安全的威亞,

也安全不過室內綠幕吧。

《碟中諜6:全面瓦解》撞機花絮

【HALO】跳傘這一段,玩的不是心跳,

是命。

在這個長鏡頭裡,

湯教授要和攝影師保持適當的距離,

要注意鏡頭機位,要調整姿勢,

要表演,要和「超人」互動,要注意降落高度……

別人是一心二用,他是一心七八用。

這種跳傘是特種兵技能,每一次都有致命危險。

而湯教授跳了一百多次。

也就是說,為了這一個鏡頭,

他有一百多次和死神擦肩而過。

更何況,還有片尾那個徒手扒斷崖的經典戲份。

《碟中諜6:全面瓦解》跳傘花絮

在這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里,

有貼身格鬥,有極速飆車,

有直升機對撞,有高空跳傘,有斷崖攀岩……

幾乎將近一半的鏡頭,

危險程度都超過了「紅色警戒線」,

他是好萊塢一線巨星,已經56歲了,

他本來可以在綠幕前稍微動幾下就可以完成任務,

但他用了最愚蠢的方法來完成作品。

每當完成一個重要鏡頭,

湯教授會和工作人員擁抱,

為團隊鼓掌,讚揚他們great job,perfect,

甚至會叫出工作人員的名字,

親口向對方表示感謝,

他本來可以拍完就躲進保姆車休息的。

好萊塢彙集了全世界最好看的臉,

湯教授有著一張「比好看還好看」的臉,

有些小朋友可能不知道湯教授年輕時有多好看,

那就給你們看看:

美到慘絕人寰,說的就是湯教授。

如果天使有張人類的臉,一定是上面這張。

但湯教授知道,臉只是娛樂圈的入場券,

作品才是一個演員的命。

那麼多好看的人,都成了懷舊對象,

只有湯教授,依然牢牢佔據頭條封面,

什麼叫職業精神,其實就10個字:

踏踏實實,做好分內之事。

這就是一個演員的自我修養。


這部電影最神奇的地方在於,很多地方你以為是特技演員+綠幕+特效。

實拍?實拍的話死多少人啊。

然後一看幕後,居然全他媽是湯姆克魯斯親自上陣實拍。我現在很好奇這部電影的保險費得有多高。

列舉幾條,有劇透。

1、HALO高跳低開,個人覺得真正的難點不在於HALO,攝影才是這段鏡頭裡面真正的Mission Impossible。一萬多英尺的高空跳下來,幾個攝影師一邊要跳傘一遍要拍出滿足電影院放映的高質量畫面,鏡頭移動全靠飛.......這個操作真的是騷得說不出話來。

2、巴黎的摩托車追逐。和《碟中諜5》的高速公路追逐不一樣,這次的摩托車追逐是在車流量極大的市區,在密集的車流中以非常快的速度穿梭。可以說哪怕是那些特效+特技演員拍出來的其他電影,都沒見過這麼緊張刺激的摩托車追逐畫面。在《碟中諜6》里,這些畫面居然也全部是湯姆克魯斯親自上陣實拍的。

3、好,阿湯哥你老司機飆車很六,直升機這一段吊在外面就不說了,畢竟有扒飛機的歷史。那麼多徘徊在失控邊緣的鏡頭,也自己開飛機,還玩360度迴旋,我只能說頭是真的鐵.......

當然,這部電影還是有個非常大的硬傷,就是我老覺得亨利卡維爾打著打著就會飛起來.......太讓人齣戲了。


原來裡面那個長鏡頭不是綠幕而是實拍!!!

這個視頻是拍攝細節,太牛逼了吧!


《碟中諜6》湯姆·克魯斯獨家專訪

22年,6部《碟中諜》,總票房35億美金。

這些數字全部屬於一個人——湯姆·克魯斯。

自打1981年進入好萊塢之後,被中國觀眾親切稱呼為「阿湯哥」的湯姆·克魯斯在超過30年的時間一直穩居超一線大咖的地位。

他主演的《壯志凌雲》、《雨人》、《木蘭花》等電影都是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

而這其中,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非《碟中諜》系列莫屬。

當1996年,湯姆·克魯斯和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合力打造出《碟中諜1》的時候,他恐怕也沒想到過,這部根據1960年代電視劇《虎膽妙算》改編的復古間諜電影,會成為接下來20多年的時間裡,他個人最濃墨重彩的一篇華彩樂章。

伊桑·亨特,這個上能25000英尺高跳低開,下能水中憋氣6分鐘的超級特工,已經和湯姆·克魯斯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

對於觀眾來說,那個在電影中無所不能的特工,就是湯姆·克魯斯本人。

在《碟中諜6》中,湯姆·克魯斯通過HALO高跳低開、巴黎飆車、倫敦跑酷、紐西蘭直升機大戰、挪威徒手攀岩等一連串的搏命演出,將個人魅力發揮到了極致,用一己肉身對抗著席捲了全世界的CG技術。

這是傳統電影製作工藝的堅持,也是好萊塢明星制的最後一抹餘暉。

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超級英雄。


採訪的過程中,阿湯哥用演員、製作人、講故事的人和特技演員來形容自己,不管是多麼危險的鏡頭都要求親自上陣。作為好萊塢最頂級的大咖,56歲的阿湯哥為什麼還會如此拚命?在綠幕和CG特效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不走捷徑,而是一定要選擇實景拍攝呢?面對種種疑問,阿湯哥帶著溫柔的微笑,給出了他心中的答案。

「當觀眾看《碟中諜6》的時候,會覺得這是獨一無二的體驗,因為我們不是靠綠幕做出來的。有一些我喜歡的電影人,他們就是電影殿堂中的教父,像吉恩·凱利的《雨中曲》就是一部完美的歌舞片,他的作品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靈感——真正的藝術家會站在鏡頭前表演,直面一切。」

《碟中諜4》攀爬迪拜塔,《碟中諜5》徒手扒飛機,阿湯哥已經一次又一次地刷新了我們想像力的極限。然而當《碟中諜6》上映時,阿湯哥依舊給我們帶來了無限驚喜。電影一開場,阿湯哥就為我們展示了HALO(高跳低開)的特技表演。

回憶起拍攝的過程,他顯得格外興奮,「我們籌備了很久,如何才能一鏡到底地實現這個想法。更加困難的是,我要在跳傘的同時進行表演,並保證另外一位演員的安全,不能打到他的頭,也不能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還得防止降落傘纏在一起。」

為了讓這個長鏡頭能夠完美地呈現在大銀幕上,阿湯哥一共從25000英尺的高空上跳了106次!

「我們計劃一周完成拍攝,但最終拍了一個月。這個鏡頭比想像中更難,在25000英尺的高空,伴隨著缺乏氧氣的問題,每天只有日落前的三分鐘可以進行拍攝。不過很幸運的是,我們最終成功完成了HALO。」

皇天不負有心人,在日光即將划過天際線的瞬間,伊森·亨特的縱身一躍震驚了全世界的觀眾,這一段瘋狂的拍攝過程也註定會被載入影史。

雖然說HALO是《碟中諜6》最重頭的挑戰之一,但並不是全部。巴黎的飛車追逐、倫敦的極限跳躍,挪威的徒手攀岩,以及在紐西蘭拍攝的直升機大戰,都讓觀眾的腎上腺素不停飆升。

在片中,阿湯哥駕駛直升機的鏡頭全部都是親自上陣進行拍攝。為此,他花了12天的時間考下了直升機的駕駛執照,但為了那些高難度的緊急拉升和俯衝的鏡頭,阿湯哥持續訓練了一年之久,「我需要練習直升機如何在空中盤旋,並且和亨利進行交火。」

面對著空客H125直升機以及專業的駕駛艙和儀錶板,阿湯哥駕輕就熟,一年特訓的效果開始顯露,他甚至可以輕鬆完成有著多年駕駛經驗的老飛行員才能完成的動作:在特工沃克的重機槍火力之下,伊森·亨特不得不急速下墜,並且貼近湖面飛行,然後盤旋著穿入瀑布。這是相當危險的特技鏡頭,通常情況下只有熟悉地形的當地飛行員才能完成飛行。不過一切都難不倒阿湯哥,最終的效果非常完美。

在影片的結尾部分,阿湯哥和亨利·卡維爾來到位於一處懸崖展開最終的決戰。這處懸崖就是挪威大名鼎鼎的地標——佈道石。這塊鋒利的巨石高約2000英尺,兀立在峽灣之上,堪稱拍攝奇觀鏡頭的絕佳地點。

景色雖然壯麗,但是《碟中諜6》劇組在這裡進行的拍攝卻極具挑戰性,第一次勘景的時候就出現了極端的天氣變化,冰雹、雨雪和晴空萬里三種天氣在短短几個小時的時間內來回切換。到了第二次勘景時,突然颳起了狂風,劇組人員甚至不得不匍匐行進,以避免被吹到懸崖邊上不慎滑落。隨著冬季的臨近,天氣條件變得越來越糟糕,但惡劣的氣候根本不能阻止阿湯哥的腳步,即便他剛剛從腳部骨折中恢復,也依然執意要征服這塊巨石!

在挪威的整個拍攝過程都在伴隨著惡劣的天氣和險惡的地形。有好幾次,已經制定好了的拍攝計劃因為天氣原因不得不推遲,劇組甚至都不知道能否在冬季到來前完成拍攝。不過阿湯哥和他的團隊們最終還是搞定了這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當然這也多虧了老天的眷顧,因為在最後一批劇組工作人員乘直升機起飛15分鐘後,一場暴風雪淹沒了整個拍攝地點,所有器材都被埋在雪中,有些設備甚至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才取了回來。

說到拚命,阿湯哥堪稱好萊塢巨星中的No.1,這不由得讓人聯想到中國的頭號動作巨星成龍,甚至有媒體將兩人聯繫起來,稱阿湯哥是「美國成龍」。

對於這樣的稱謂,阿湯哥欣然面對,並且表達了對成龍的惺惺相惜之感,他認為「成龍是一個天才,了解電影的一切,他的動作電影無與倫比的精彩」,並坦承自己和成龍有著「共通之感」:「作為一名演員、製片、講故事的人和特技演員,我非常敬佩他所做的一切。我們為觀眾竭盡所能。就是想帶給觀眾真實的體驗。」

阿湯哥在乎自己的電影,「不停地學習並去挑戰自我,是我生命中特別美好的一件事。」 但他更在乎的是廣大觀眾,「我總是在想,怎麼才能用新的方式去「取悅」觀眾。」

這樣的良性循環「逼迫」著阿湯哥不斷推陳出新,把擁有最佳品質的電影呈現在觀眾面前。然後繼續在新的電影中挑戰自己,帶給觀眾驚喜,讓他們享受這種體驗。

這種不斷追逐極限,超越自我的過程,已經成了阿湯哥在生命中最快樂的事。


全程無尿點,持續兩小時節奏感特別棒。碟中諜6裡面有一個小細節,目前沒有看到答案提到,我就分享一下~

新人物白寡婦在慈善晚會裡面提到,自己受到了媽媽Max的鼓勵blabla而Max正是第一部里的幕後反派Boss,大軍火商。

最後被當時CIA的老大在火車上人贓俱獲,不過當Max傲嬌的說 我的律師團隊終於有機會大顯身手時,CIA老大回了句,我們不需要搞這麼僵。Max立刻領悟到,「我確信我這裡也有你想要的東西」由此,第六部中白寡婦表面上是軍火商,反派中間人,結尾時似乎與CIA有某種合作關係。我推測很可能就從她媽媽Max那延續下來。

如果讓我選出今年最棒的動作片,我會雙手雙腳投票把《碟中諜6:全面瓦解》排在第一的位置。

這部從1996年開始的系列特工片,依舊可以將我牢牢拴在電影院的座椅上,心跳連連。爛番茄97%新鮮度,豆瓣8.1分,IMDB8.2分!

這是一部可以讓任何一個進入影院的人拍手叫好顱內高潮的大場面硬派動作電影。- 1 -阿湯哥硬不靠特效,不靠綠幕,純粹是機位的調度和阿湯哥親自上陣的實拍。實拍的高難度動作場面,是從第一部開始就定下的基調,它帶給觀眾的是「真實的刺激」。《碟中諜》系列很少見花哨的特工裝備,上天的汽車、拍照的手錶、當槍使的雨傘,統統都不存在。

一輛普普通通,勤勞上進的汽車

《碟中諜6:全面瓦解》也僅僅出現了遙控汽車、植入定位晶元這樣司空見慣、甚至觸手可得的黑科技。這種設計為觀眾帶來的是感同身受的觀影體驗,它大大拉近了觀眾與特工世界之間的聯繫,而這種觀感又結合每一部都會出現的動作場景,「刺激」和「心跳」成倍放大。

舉個例子《碟中諜4》裡面的徒手爬迪拜塔,848米的大樓,阿湯哥堅持實拍,然後高空墜落,想像一下站在848米的高度向下眺望的場景。

還有《碟中諜5》中的徒手扒飛機,這也是實拍,拍了8遍,阿湯哥與直升機之間僅有一條細繩相連。

真正的在用繩命在戰鬥

這種每一項都是自殺式的極限動作場景是看《碟中諜》系列的最大期待。而在這部里,阿湯哥依舊全部無替身實拍。HALO跳傘(高跳低開),25000英尺(7620米)高空跳下,2000英尺(609米)超低空開傘,時速250公里的速度下降,軍事級別難度。而且為了捕捉日落景色,每天只有3分鐘的時間拍攝這一特技場景,一旦失敗就得在等一天,訓練加實拍,阿湯哥一共跳了106次,他也是第一位在鏡頭前表演這一特技的演員

還有樓頂飛躍,鏡頭設計是需要撞牆的,但是其中有一次由於角度不對,導致右腳踝骨折,阿湯哥忍痛完成了這一鏡頭。從成片也能看到阿湯哥在爬上樓頂後,腿是一瘸一拐的。

這次負傷原本是需要9個月的康健,而阿湯哥僅用了1個半月就回到片場。

以阿湯哥這樣超一線的好萊塢巨星還能堅持親身實拍,而且都是超高難度動作,阿湯哥的硬,不僅僅是身體,更是一名演員的氣節。

他用一套直接(危險鏡頭拍攝多條、危險動作現學現用)又危險(親身上陣、飆車時無安全措施)的方式完成了《碟中諜》系列的進化。這種勇氣與偏執將《碟中諜》系列的個人英雄主義發揮到極致,如果世界上真有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一定就是阿湯哥這樣敢做敢為的人。

- 2 -動作場面硬

《碟中諜6:全面瓦解》的高難特技比以往多兩倍,它明白觀眾的嗨點,動作場景的難度與時間佔比都遠超前作,全程高潮。凱旋門機車狂飆

這次的狂飆採用的逆向行駛、單人摩托穿越,阿湯哥以每小時170公里的速度在70輛高速飛馳的汽車中一個個穿行而過,速度與激情,這是經久不衰的動作場景。順便提一下,臨開拍前機車的安全裝置失靈,阿湯哥堅持拍攝。直升機360度俯衝旋轉飛行

同樣是高難度動作,為了完成這樣的設計,阿湯哥親自上陣,短時間內完成2000小時飛行時間,拍攝時共有13架飛機以極近距離保持飛行,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危險。而鏡頭呈現出的則是直升機飛行的超近視角,跟著阿湯哥一起飛行,這種體驗感夠刺激。

直升機垂吊

約2000英尺(609米)高的直升機上懸吊一根繩索,阿湯哥順著繩索自由落體到直升機商載上,高空自由落體,命懸一線。

洗手間的近身肉搏

不帶武器,三個人你來我往,拳拳到肉,動作不瀟洒,但是足夠漂亮和流暢。還有最後的懸崖決鬥,位於挪威西部海拔1982英尺(604米)的懸崖峭壁上,直升機靠著一根繩索懸在崖邊。而阿湯哥也與反派在崖邊搏鬥,中間有個場景是阿湯哥將繩子直接拽斷,緊貼懸崖邊的岩石保持平衡,而下邊就是萬丈懸崖。

《碟中諜6:全面瓦解》選擇的動作場景都是經過時間考驗且極具觀賞性的經典動作設計,這些場景充滿著上個世紀8、90年代動作片黃金期時的生猛。

再從影院看到這些場景,像是老友相逢。重燃熱血。- 3 -陣容 硬湯姆·克魯斯自不必說。

IMF(不可能任務小組)小隊的其他兩位,也絕不會缺席。

西蒙·佩吉,英國著名喜劇演員,血與冰激凌三部曲的主角。西蒙·佩吉大家應該很熟悉了,最近客串了很多好萊塢大片,包括《頭號玩家》、《星球大戰》等。他是《碟中諜3》時加入,如今在本片中依舊是最強小弟和幽默擔當,永遠話癆,永遠靠譜的完成任務。

文·雷姆斯,科技大拿,從《碟中諜1》開始一直是那個憨厚踏實的老大哥,雖然沒有什麼稀奇古怪的發明,但是拿出的任何一件裝備都讓阿湯哥化險為夷,當他那一張臉出現在影片中的時候,ok,穩了。

而最最最令人期待的是大超的加盟,在DC電影宇宙中扮演超人的亨利·卡維爾強勢加盟,不僅在洗手間搏鬥的時候保持最佳狀態,奉獻了一場超精彩的近身肉搏,他與阿湯哥的CP組合也成為影片的一大看點,說實話西蒙明顯吃醋了。

說好的永相隨啊大哥

還有三位美女角色的驚艷亮相。一位是《碟中諜5》卧底「辛迪加」組織的特工麗貝卡·弗格森,她沒有成為特工電影中花瓶樣的人物,從上部起就以英姿颯爽的身形活躍在阿湯哥周圍,而在這部中更是幾次出手幫助阿湯哥。亦敵亦友的美女特工,讓人捉摸不定,女人啊。

還有白寡婦的出現,性感而大膽,表面上做一些慈善捐助,內地里卻是個黑白通吃的軍火商,阿湯哥與她有過幾段親密接觸。確認過眼神,是很難搞的女人,目測下一部會是重要角色。

最後一位女性角色,前妻茱莉亞,她是特工伊森的軟肋,在面對茱莉亞時阿湯哥露出了其最溫柔也最脆弱的一面。她的出現讓特工伊森變得更加立體和飽滿,讓人敬仰也讓人同情。

這樣的卡司陣容,既讓阿湯哥帶領的IMF小隊,一邊搞笑耍帥,一邊認真拯救世界。也讓整部影片的可看性和解讀性增加N多。特工片的樂趣就在這裡,你永遠不知道身邊的人是敵是友。但拯救世界從來不是一個人能做到。要完成任務,最難的一個詞就是:信任- 4 -劇情 硬《碟中諜6:全面瓦解》延續了上部的劇情,前作中被阿湯哥抓捕的大反派所羅門,遙控自己的手下,使出各種計謀成功越獄,並將2枚核彈安插在亞洲某片山區,只要炸彈引爆,亞洲大部分國家水源將遭到污染,至少1/3人口會因此喪生。

本片的主線劇情就圍繞著核彈的爭奪上,中間還夾雜著阿湯哥幾位同僚的反叛,軍火商白寡婦真實目的,大超的身份謎團,還有伊爾莎的善惡難辨。

反轉向來是特工片的一大類型元素之一,但對於《碟中諜6:全面瓦解》來說,它的反轉的點實在太多,前一秒還是有說有笑的好兄弟,下一秒就要舉槍殺了自己。前一秒還是階下囚,下一秒就要炸了世界。

《碟中諜》、謎中謎,這次劇情的鋪墊做到了全程緊張、心跳不斷。而且劇情設計與動作場面的銜接無比流暢,再加上快節奏的剪輯和實拍的動作場景,《碟中諜6:全面瓦解》帶來了久違的快感。

這是其他類型的特工片所不具備的,也是近幾年商業片中極度短缺的,在以特效當道的漫威式的大片轟炸下,這種敢實拍,能實拍,拍的好的動作片少之又少

這也是我強烈推薦《碟中諜6:全面瓦解》的原因,它珍貴而難得,甚至有些不合時宜的孤勇,他讓我想到了上個世紀動作片輝煌時期時,國內外一個個拚命的動作演員所留下的一個個驚險的電影鏡頭。

我也再次體會到,阿湯哥今日的成就不是因為努力,也不是用力,而是始終在拚命去挑戰各種不可能。他以身作則的向觀眾詮釋著,什麼叫「沒有完不成的任務」。

更新:https://youtu.be/9XA6SUkx8Vs

油管地址,方便的可以直接去上面看哦。

近年最棒的動作電影

下面的截圖來自派拉蒙影業的官方油管

我們可以看到,

一個敬業演員是如何拚命娛樂觀眾

他們通常都冒著生命危險拍戲,就為了娛樂大眾,真的很勇敢,而且很愚蠢。」

這樣的表演,不值得您為他獻上一張門票嗎?

絕對值得!


1、

嘭一聲槍響。

廁所戲戛然而止。

整個碟中諜系列最強的男人應聲倒地。

阿湯哥迷惑望去。

麗貝卡露出面容。

不知為何我腦海中響起了葛優和姜文的聲音——

亨利哥,高!

阿湯哥,硬!

麗貝卡,又高又硬!

2、

依舊是高能量爆發,低邏輯預期的爆米花標杆,幾處稍微需要動腦筋的地方編劇都有幾乎是明確的暗示,深怕你看不懂;幾處盡顯機智的特工把戲也基本套上了前作的套路,讓人一眼就能看穿。

即使整個劇情結束,你回頭想要理順邏輯,卻發現還是有很多一團亂麻的地方。

可管他呢,爽就完了。

3、

至於說爽,隨著觀眾的G點提高,周密的設計+豁然開朗的計劃通+一氣呵成的快速剪輯都已只能算是標配,最後一幕追求的已經算是讓觀眾毫無預期地去感受一場見招拆招的對決了。

在遊戲設計上,這算是從表現層面把關卡流派做成了沙盒流派:我們告訴你關鍵節點有ABC,現有資源有DEF,計劃?我們正在想呢!剩下的你們就看吧!

謝天謝地,這套行得通,最後一段的視覺轟炸加計劃與變化的交織,讓人再次手心冒汗。

可以說爆米花受眾的擼點再一次被拔高了。

「傷害越痛,希望越大」

多謝碟中諜。

4、

說真的,由於之前「秘密特工」(人設)和「死侍2」(跳傘全滅戲)的疊合印象,我真以為亨利的角色是來搞笑的。

秘密特工

然後呢,提供資料,陷害伊森時,丫深邃的眼神都讓人感覺到卧槽這人不簡單,深藏不露啊。

結果呢,這個人就一直在高低智商邊緣徘徊,有點臉譜化不說,最後還用直升機噴油玩了個哈維·登特梗——你是DC的C位就可以為所欲為嗎?

現在亨利在我眼裡的最佳表情就是不耐煩了:你誰?你蝙蝠俠?嗯?你不讓我活你還不讓我死?嗯?你誰?你伊森漢特嗯?你咋就不死呢?嗯?

亨利,突破你自己,答應我,好嗎?

……或者至少別射出熱視。

……或者至少別讓我們以為你會射出熱視。

5、

所以。

怎麼做到的?????

6、

其實伊爾莎最大的職業障礙是她射不準。

碟中諜5登場,帥吧?完美構圖,顏色靚麗。

沒射准。

碟中諜6登場,廁所出手,全場最佳,帥吧?

「我想射他胸部來著。」

沒射准。

阿湯哥夢遊巴黎,伊爾莎一席黑衣,伺機而動,英姿颯爽。

然後高橋舉槍,成敗在此一舉。

啪。

沒射中。

然而管她呢,帥就完了。

這顏,這氣質,這衣品。

你可千萬別射中我,射幾千次都行!

?( ′???` )比心

7、

另外一個讓人驚艷的姑娘「白寡婦」,作為一個偽·健身者,當我看到她的背肌時我就覺得這個姑娘不簡單。

你們這些毫無訓練痕迹的弱雞

結果她真的很不簡單,狠辣、狡詐、風情萬種,美極了……

你說這要是007,是不是換上內衣那一幕就可以滾床單了嘿嘿嘿……

不過,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也許是因為戲份涉及了茱莉亞,這部碟6很多地方讓我回想起碟中諜的老三部。

比如你看:

碟6白寡婦

碟3Maggie Q

又比如結尾的攀岩,讓我想起了碟中諜2的開頭。

雖然阿湯哥依舊帥,硬,但是時間回不去了,伊森和茱莉亞也回不去了,他們各自找到了各自的歸宿,從1到6,一個動作片系列,硬生生讓我看出了時光荏苒的唏噓和無悔。

也許阿湯哥骨子裡也是個文藝青年吧。

8、

影片中最讓我感動有兩幕戲。

第一幕是伊森和茱莉亞重逢,彼此的千言萬語又心照不宣,朋友的駐足和關切,以及面對危險不得不為的離別,就像命運的兩條線,分割了一對有情人。

另一幕是茱莉亞幫助盧瑟那一幕戲。

真正的朋友啊,彼此知根知底,互相照看。

伊森還在飛機上拚命,班吉不願意讓茱莉亞涉險,和盧瑟的幾句鬥嘴,讓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溫暖。

9、

自我吐槽永遠是有效的笑點。

當伊森拿出萬用臉皮製造機時亨利的招牌不耐煩,配合上最終陰在這招下的無奈表情,局長還在補刀:「知道這玩意有多有趣了。」

結尾班吉問伊森有多兇險?

伊森回答老樣子。

一瞬間碟中諜各部的「老樣子」在我眼前回放。

情懷的累積力量啊。

10、

最後,還是感覺亞力克不適合演正劇。

他那啥時的那一幕,雖然表情和語氣都挺好,但是我就是想笑場。

該,讓你演周六夜現場!

最後。

Live from New York, its Saturday Night!


今天去看了《碟中諜6》,太過癮了!

兩個半小時的視覺盛宴,全程高能,眨個眼都覺得會錯過關鍵信息。

被56歲的阿湯哥帥了一臉,明明可以靠臉吃飯卻偏要拚命,你怎麼能不佩服?影片中很多場景,作為觀眾看著都要倒抽一口冷氣,難以想像阿湯哥是有多強大的心臟才能夠做到,這麼拚命拍出來的電影,怎麼可能不好看?

阿湯哥進行超遠距離跳躍

酷炫得飛出天際對不對?為了拍攝這個鏡頭讓阿湯哥受傷修養了兩個月,當時的受傷畫面看著都覺得疼!

阿湯哥意外受傷場景

《碟中諜》系列出了名的節奏快,往往都是影片一開始就進入正題,不廢話,本片也是如此。

影片開始8分鐘就來一場槍戰,第10分鐘就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心理戰,第23分鐘就上演了本片第一個小高潮,阿湯哥在這裡完成了電影史上首次HALO跳傘拍攝。

HALO跳傘是指在25000英尺(7620米)的超高空跳下,然後在2000英尺(609.6米)的超低空開傘的跳傘戰術。

HALO跳傘通常是特種部隊在滲透等任務使用,可以讓飛機處於雷達範圍之外,而且跳傘者降落速度快,空中滯留時間短,被敵方發現的幾率大大降低。

但是HALO過程中跳傘者會面臨缺氧、低壓、寒冷等致命因素。阿湯哥你是不是太拼了?

阿湯哥身著HALO跳傘專用裝備

因為HALO跳傘通常是在夜間或天氣惡劣時使用,在影片中的安排也是在天氣惡劣的夜間,因此劇組在拍攝這段劇情時都選在日落時分,每天只有一次拍攝機會,每次只能拍攝大約3分鐘左右,而阿湯哥只是拍攝這一條就拍了106次才完成

這麼艱難的拍攝,在片中出現了多久?只有2分10秒!當然,也是非常驚心動魄的2分鐘,超高空拍攝的數個長達幾十秒的長鏡頭,不用替身,史無前例。

你以為不用替身就完了?阿湯哥還不用綠幕,為了拍攝影片中的直升機追逐戰,阿湯哥親自學習駕駛直升飛機,為了達到執照要求,累積了2000小時的飛行經驗,就算每天飛8小時,也要花費8個月以上。

阿湯哥親自駕駛直升機拍攝

以此換來的是阿湯哥能夠在影片中親自駕駛直升機,展現360度俯衝螺旋飛行。

阿湯哥獨自駕駛直升機飛行

單憑這一點,試問全世界的演員有幾個能做到這麼拼?

另外,阿湯哥在影片中還有一場無頭盔保護的飛車競速的戲碼,他駕駛機車以每小時170公里的速度在70輛急速行駛的車流中逆向狂飆,風馳電掣的音效讓觀眾不由心跳加速。

除此之外,阿湯哥在本片中再次上演徒手攀岩。有一場激烈的打鬥戲碼緊貼著懸崖峭壁進行,恐高的人看著就心慌不已。

徒手扒飛機,而且還有一個從直升機上失手墜落的驚險鏡頭。

別人想都不敢想的高難度挑戰,在阿湯哥的電影里反而成了日常。

你可能會說,劇組肯定做好了安全措施啊,有什麼可擔心的?

我只想說,近年來拍攝事故的新聞還少嗎?有人喪生的事件也屢有發生,而且阿湯哥還不用替身,一旦有意外就是生命危險。

即便只是拍攝,需要的也是遠超常人的膽識

阿湯哥倒掛在直升機上進行拍攝

經常有評論批評,現在的爆米花電影只會拼特效,拼特技。我覺得如果把阿湯哥這部《碟中諜6》僅僅看作爆米花電影,是對阿湯哥拚命精神的不尊重。

《碟中諜6》證明了,特效和劇情可以兼得。

在國內公映之前,《碟中諜6》的豆瓣評分一直保持在8分,原本已經是很高的分數了,結果在上映第一天,評分先是上升到8.2,晚上又上升到8.3分,成為全系列最高分,這也說明了觀眾的認可。

83%的人給了4星以上

作為一個系列,很少有電影能夠拍到第六部還能保持如此高的水準。

《速度與激情》拍到5、6部的時候,劇情已經不起推敲,全靠場面支撐,《變形金剛》拍到第五部徹底崩了,《環太平洋》、《王牌特工》更是到第二部就後繼乏力了。

即便是從劇情來說,本片的故事厚度也遠超上述幾部,在觀影時你稍一走神就感覺有點跟不上故事進度。

相比於美國大片中套路式的個人英雄主義,《碟中諜》更多的是團隊配合,百花齊放,每個角色都極具個人魅力。

哪怕是本片中戲份不多,人設上有點花瓶的「白寡婦」,也非常有氣場,讓人印象深刻。

不可否認《碟中諜》系列在某些劇情上有誇張的成分,但相比於《王牌特工》、《歐洲攻略》這樣同類題材中主角全程開掛的設定,《碟中諜》系列還算是比較收斂克制的。

尤其是這一部,主角團隊的主角光環並不算很嚴重,比如影片中一場很精彩的打鬥戲份中,阿湯哥與人聯手都打不過對方一個人。

作為1966年電視劇版《碟中諜》的改編作品,本片當然會有很多對劇版的致敬和沿襲。

比如犯罪組織「辛迪加」,超級好用的「人皮面具」,用錄音帶接任務,錄音帶播放完畢自動銷毀時冒煙,還有劇版的名台詞

「如果團隊的任何成員被捕或被殺,組織將否認對此行動的任何知情……這盤錄音帶將在五秒鐘後自動銷毀……」

兩個半小時,是整個《碟中諜》系列時長最長的一部,看完卻讓人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我甚至想把前幾部和劇版找出來重溫一遍。上一次有這種衝動還是看完《復仇者聯盟3》之後。

之前阿湯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碟中諜》肯定還會有下一部,這真是個好消息,不過在那之前,阿湯哥會有另外兩部經典作品的續集上映,分別是《明日邊緣2:生死輪迴》(2020)和《壯志凌雲2:馬弗里克》(2020),讓我們一起期待吧。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在家看電影


《碟中諜6》上映8天,國內票房直逼8億,56歲的湯姆·克魯斯顯然沒打算倚老賣老,而是在動作和爆炸場面上再加把油。與最近幾部007系列電影相似,《碟中諜6》中奇幻的高科技設備地位越來越不重要,反倒是動作、格鬥、極限運動成為了新的賣點。很顯然,湯姆·克魯斯這一次的決策相當正確。

最強數據誕生

《碟中諜6》被導演承認是全系列中投入成本最高的電影,導演克里斯托弗·邁考利因為創造了《碟中諜5:神秘國度》的票房奇蹟,破天荒的再次坐到《碟中諜6:全面瓦解》導演的位置上,這也是碟中諜系列第一次不換導演。

在這場電影中一共拍攝了3000多個場景,動用了13架直升機,空中跳傘拍攝時間高達4周,取景橫跨上大洲,2個冬天,5次中斷拍攝以及阿湯哥1次負傷。重點是動作時長和鏡頭量都比以往的碟中諜系列多出了2倍。

有意思的是,除了淘票票之類的購票APP給出了觀眾評分9.1分的評價之外,豆瓣評分8.3分,爛番茄新鮮度97%,要知道第一作碟中諜的爛番茄只有64%,《神秘國度》為93%,《全面瓦解》已經在全系列電影中已經奠定了最強地位。

寶馬仍然是最大贏家

萬年贊助碟中諜系列的寶馬這次仍然大放異彩,先是能手機遙控漂移的寶馬M5 F90,配備4.4L V8發動機,最大功率600馬力。

然後情懷也不能輸,E28作為經典車型亮相在巴黎街道,還撞了女主麗貝卡·弗格森。除了5個大老爺們一輛車內一同飆車之外,這輛E28同樣是運動版,包含特殊的輪輞和面板,最高時速能達到230km/h,百公里加速7.9秒。

然後就是湯姆·克魯斯熱衷於的摩托追逐戲份,摩托車戲份拍攝是獲得了巴黎政府授權,在2小時之內在封閉街道內完成的,逆向行駛的車輛全是特技車手。湯姆·克魯斯自駕的是一輛改裝後的寶馬S1000RR,為了與古老的城市建築產生聯動,S1000RR外形被重新設計,變成復古車型R nineT Scrambler。基本上就是披著復古外衣,由內而外全是高科技的產品。

當然還有數不清的7系,下圖全都是拍片時候被撞爛的。

直升機是現學的

湯姆·克魯斯很早有飛行執照不必多說,要命的是整個直升機組拍攝都是在空中完成的。13架直升機輪番運作本身也對劇組的直升機駕駛能力和配合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例如湯哥要求自己必須在短時間內成為擁有2000小時飛行經驗的駕駛員。因此他花了3個月每天進行8小時訓練,直至做出能在空中翻轉的動作。

是的,在電影中看到的湯姆·克魯斯自駕、翻轉的直升機鏡頭全部都是由湯哥自己完成,全套動作包括直升機往上爬升再向下俯衝。

順帶一句,影片中的H125直升機本身也是一款應用廣泛的機型,包括飛行航拍、醫療救助、運輸,同時它還完成過在珠穆朗瑪上起降的動作,而且還是在13年前。

歷代女主同台

《碟中諜6》同樣也是歷代以來女性角色戲份最多的電影,包含5代女主角貝卡·弗格森,3代女主角米歇爾·莫娜漢,小妖精一般的白寡婦凡妮莎·柯比,以及黑人女上司安吉拉·貝塞特。

這裡有兩個小彩蛋,白寡婦是《碟中諜1》中軍火交易商馬克斯的女兒,亦正亦邪,在電影中整個家族其實算不上反派。所以白寡婦很可能依然會貫穿到下一部碟中諜中,與湯姆·克魯斯扮演的伊森亨特情緣未斷。

另一個小彩蛋則是關於黑人女上司安吉拉·貝塞特,她在《黑豹》中扮演了黑豹的母親,也就是瓦坎達皇后。她的下屬就是大超亨利·卡維爾。你沒有看錯,漫威人物和DC人物最終在碟中諜電影中同框了。

開個腦洞:大超為啥必須死

亨利·卡維爾在電影中承擔了這次翻轉間諜的角色,翻轉間諜同樣也是歷屆碟中諜的特色,雖然雙面間諜不一定會被刪號,但亨利·卡維爾還是掛了。

有趣的是,亨利·卡維爾在《秘密特工》中也扮演了一個亦正亦邪,雙面間諜的角色。《秘密特工》與《碟中諜》有些類似,均來自上個世紀電視劇改編。現在湯姆·克魯斯將碟中諜變成了系列,如果秘密特工能變成系列,大超亨利·卡維爾最有機會成為一個系列的主角。

更何況他還是DC電影宇宙的現任超人。

再思維跳躍一下,湯姆·克魯斯還參與過黑暗環球宇宙,只不過除了《木乃伊》之外,計劃已經關閉。

不斷升值的身份下次《碟中諜7》中不一定能再次請得起亨利·卡維爾,湯姆·克魯斯掐指一算,決定在《碟中諜6》中結束了大超的生命。這段內容全是小編腦補,千萬不要當真。

寫在最後:老當益壯

無論如何,《碟中諜6》儼然成為了系列中最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這與湯姆·克魯斯的拚命息息相關,要知道當年《凌雲壯志》的女主角如今早已花容不在身材走樣,56歲的阿湯哥則仍然衝鋒陷陣在一線,親自上陣危險動作,票房不斷高攀,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今年暑期檔已經結束。

最後的機會,叔只想去電影院看一部大!爽!片!

視覺衝擊要足。

動作場面要爆。

最好還不用動腦···

綜合以上這些,唯有這部大片能夠做到——

《碟中諜6:全面瓦解》

這絕對是8月份最期待的大片之一。

時隔三年,阿湯哥終於回來了!

光是聽到「碟中諜」這三個字,很多老粉就已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而最新這部《碟中諜6:全面瓦解》也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影片在北美上映一周,就獲得了6150萬美元的票房,刷新了《碟中諜》系列的最佳紀錄。

更重要的是,這次《碟中諜6》的口碑爆棚,爛番茄新鮮度直接高達97%。

在MTC上,《碟中諜6》也被打出86分的好成績,IMDB的評分也高達8.2。

豆瓣上也被評論好於92%的動作片。

總之就是,最新這部《碟中諜》,真的非常值得期待。

22年前,《碟中諜》橫空出世,這個系列,幾乎貫穿了阿湯哥的整個職業生涯。

他飾演的特工伊森·亨特,一個典型的美國式英雄。

他勇敢無畏,助人為樂、身手矯健、永遠樂觀並願意克服一切困難,人物形象理想化十足,但這也是美國頭號特工的魅力所在。

所以就算阿湯哥今年已經56歲了,我們仍願意看他拯救世界,挑戰不可能。

挑戰不可能,確實貫穿了碟中諜系列始終,從《碟中諜1》開始,影片中的動作戲就是最大的看點。

這些不可能完成的動作場面,如今已成了影壇傳奇。

第一部《碟中諜》中,阿湯哥為了竊取CIA總部的資料,為了避開嚴密的安保系統,靠一根繩索從天而降。

這個場面成了《碟中諜》系列中的經典,也開啟了阿湯哥傳奇的動作片生涯。

《碟中諜2》中,阿湯哥在開頭便為觀眾呈現了徒手攀岩的場面,就算知道這是電影,也不禁腳底一軟。

《碟中諜3》,從上海摩天大樓往下跳的戲,為了真實還原,劇組把摩天大樓實景搭到了影棚里,阿湯哥完全沒有用替身,親自完成了這一躍。

到了《碟中諜4》,阿湯哥已經不滿足之前的挑戰了,他直接把難度調高,挑戰世界第一高樓,哈利法塔。

不得不說,這一幕對恐高症的觀眾真是太不友好了。

本以為世界第一高樓都爬完了,阿湯哥沒什麼能挑戰的了,可到了《碟中諜5》,阿湯哥則直接開始徒手扒飛機!

這一90秒不到的場景拍攝了十天,阿湯哥真是太拼了。

可他的挑戰遠遠沒有結束,最新《碟中諜6》中,剛扒完飛機的阿湯哥直接升級成徒手扒直升機。

他先是學習了直升機駕駛,電影中所有的鏡頭都由他親自完成,影片中,甚至還有個直升機空中轉體的動作,大部分專業人員都不敢嘗試。

不僅如此,這場直升機大戰中,他還貢獻了在直升機上自由落體,開直升機追逐等超級驚險刺激的畫面,可以說,真的太拼了。

影片曝光的一段花絮中可以看出,拍這些動作戲其實非常的不容易,有一個空中跳躍的場景,阿湯哥失誤直接導致腳踝骨折,但就算這樣,他扔堅持著拍完了這場戲。

佩服佩服。

除了這些能寫進歷史的場面外,傳統動作戲影片也一樣不少,高空跳傘,搏鬥、飆車,槍戰···對於動作片愛好者來說,這絕對是場超值的視覺盛宴。

在演員陣容方面,除了阿湯哥,幾位老面孔的回歸也讓《碟中諜6》充滿了期待,如麗貝卡·弗格森的回歸。

還有「超人」亨利·卡維爾的加盟。

既有懷舊,也有新面孔,這些新舊組合不禁讓期待值又多了一分。

不斷刷新升級的震撼動作場面,是我們期待新作的理由。

有影迷調侃說,如果有《碟中諜7》,估計阿湯哥該徒手扒火箭了,但說實話,阿湯哥已經不再年輕,這個系列,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

所以這個系列只要他堅持拍,叔就會堅持看。


看完《碟中諜6:全面瓦解》,這樣的故事模式,這樣的角色配置,以及阿湯哥在片中的表現,突然想起一個趣聞,來自當年NBA場外的真實故事:

1995年,桀驁不馴的「大蟲」羅德曼在馬刺捅了婁子,被波波維奇掃地出門,以幾乎「白送」的方式去了公牛。到了公牛這位還是誰也不屌,當禪師傑克遜為大蟲描述「三角進攻」理念時,羅德曼根本不屑一顧,並說道:「三角進攻不就是TM的最後把球給喬丹單打嗎?」結果菲爾·傑克遜微微一笑,回復到:「三角進攻解決的就是,如何讓喬丹單打的時候面對的是一個人,而不是一隊人。」一句話讓高傲的羅德曼心服口服,點頭大笑。隨後輔佐喬丹開啟公牛王朝第二個三連冠。

這個故事核心不是羅德曼,而是「三角進攻」,禪師的三角進攻在NBA是個很神奇的存在,一方面他用這套戰術在公牛和湖人都獲得了成功,幾乎無人能及;另一方面這套戰術非常複雜,只有禪師自己能玩的轉,布萊恩肖、這幾個徒弟混的都很慘,其他教練也對三角進攻嗤之以鼻。但不可否認的是,菲爾傑克遜這套戰術,依靠其他隊員的擋拆和跑位,最後總是能讓隊里的球星在關鍵位置和時刻拿到球,舒舒服服的投籃或單打。這是令業界不得不佩服的地方。


靚湯的「三角進攻」

言歸正傳,之所以看完《碟中諜6:全面瓦解》,就想起「菲爾傑克遜和三角進攻」,雖然二者隔行隔山,但最終效果像是類似的,只不過本片中教練和球員是一個:

湯姆·克魯斯就好比制定戰術的菲爾·傑克遜,《碟中諜》系列就好比執行「三角進攻」戰術的球隊,而電影里的伊森·亨特,就是無所不能的喬丹,or科比。

因為這個系列,《碟中諜》系列的標籤和風格模式,是獨一無二的:

伊森·亨特是核心,他無所不能,但他的所為離不開IMF團隊為他「擋拆傳球」,最終在最該出現的地方、在最關鍵的時間由他一錘定音,而打造這一切的背後,離不開製片人也是主演的湯姆·克魯斯。

在這個CG特效滿天飛的時代,超級英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就連簡單的動作片也朝著《諜影重重》這樣凌厲動作的平民超人,但《碟中諜》系列依然還保持著昔日傳統方式和風格的特工電影,獨而且依然能夠振奮人心、讓觀眾高呼過癮。

這不僅僅是IP的力量,更因為《碟中諜》系列,是獨此一家,湯姆·克魯斯已成該系列一個符號與形象兼具的標籤。這就讓《碟中諜》系列成為有別於詹姆斯·邦德,傑森·伯恩這兩位「JB」最大的不同之處

首先伊森·亨特不像007那樣,偏重於符號化,有個人名就夠了,這麼多年換了好幾位主演。伊森·亨特暫時沒有換演員的可能性,就算阿湯哥不演,別人也演不了,因為從第一部,身兼主演和製片人雙職的阿湯哥,就牢牢的把控系列的脈絡,換個人都會變味道。

其次,伊森·亨特也不像伯恩那樣孤膽和無敵,這位身邊有著團隊維繫,而且每次任務大多數都以失敗為開端,最終驚險萬分完成任務。這樣的主角光環,寧願沒有。

不信?從《碟中諜6:全面瓦解》中,就能看到該系列的一貫路數。


▲「以人為本」的阿湯哥

高科技道具,向來是特工電影中標配,《碟中諜》系列也不例外,比如易容術就是IMF的招牌,來自當年劇版的設定無法更改,但自從阿湯哥接手電筒影版之後,每部里高科技產品,不但從核心變成了輔助,甚至有時候還出問題,幾乎拖累行動。

最極端的就是第四集,包括臉模、吸附手套、磁力車等等所有的設備全部關鍵時刻掉鏈子,3D列印眼鏡還被人識破了。

《碟中諜6:全面瓦解》雖然沒有第四部那樣極端,但臉模這回又出了問題,COS拉克失敗(或許是大超故意這麼乾的),阿湯不得不真人亮相。後來好不容易臉模成功了一次,結果還被人給黑了。

所以這個系列,向來是強調角色主觀能動性,團隊之間的協作,以及主角的極限功能。

比如班吉,第四部影子牆差點穿幫,上一部開錯了飛機門,這一部沒開3D導航,說明什麼問題?除了甘草設定之外,不是突出他學藝不精,而是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黑科技道具根本靠不住,有時候甚至還會被道具坑。

最後完成任務的,絕對是否扣下扳機的,還是不要命的阿湯哥。


▲無後方作戰

每部碟中諜都是無後方作戰,不是眾叛親離、被誣陷,就是死領導。《碟中諜6》二者兼顧,又被誣陷又死領導。

所以大部分時間只能靠IMF自己隨機應變,就靠那幾個人的力量、以及時靈時不靈的黑科技道具,面對強大到足以顛覆整個世界的邪惡勢力。這才叫「不可能的任務」啊,格外突出事件的突發性、曲折性,足以讓幾位瞬間懵逼的變故,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一不留神就來一次「極限運動」,屢試不爽。


▲足料任務

想起了成龍《警察故事4簡單任務》里那句著名的對白:

成龍:「(任務)真的這麼簡單?」驃叔:「就這麼簡單!能去我也去了!」

隨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這樣的套路大概也適用於《碟中諜》系列。各位可以回想一下每部電影,從伊森·亨特接到自毀任務那一刻開始,裡面說的任務內容,跟電影結束前IMF所完成的任務,幾乎不是同一款「產品」。。。

因為IMF會在任務中經歷各種各樣的臨時變故,會導致電影前後任務屬性的大變臉,也從側面決定了每一部的「不可能の任務」,期間必須伴隨著IMF無數次的失敗,最終不得不依靠玩命才換來的「慘勝」。

這就好比,本來只是一個打掃衛生的活兒,中途不小心弄倒了魚缸,魚缸里的水飛濺到電視上導致短路,迸出火花,引燃了窗帘,火勢蔓延到廚房,煤氣罐爆炸房子塌了。最終不但拿不到工錢,還得賠人家一套房。

這樣大風大浪的過程,多刺激。

所以,《碟中諜》系列一向是很實惠的,不但能看到阿湯哥各種不要命的壯舉,還「給的多」,一部電影的體量,其中所容納的信息量足夠拍兩部電影了。


▲節奏不能再快

但就是這麼大的信息量,因為曲折的劇情做陪襯,會讓電影故事發展跌宕起伏。

以本片為例,基本10分鐘一個坎,主角和小隊人馬,無數次遇險,每次化險為夷,還沒來得及喘氣,下一個變故接踵而至。如此大的信息量,導致內容被極度壓縮,壓縮之後的故事橋段,換來的是超快的節奏。

從伊森籌備「營救」萊恩開始,到營救中與警方周旋,再到偶遇伊爾莎進行二次周旋,直到進入地牢,關鍵時刻解除萊恩的追蹤器,變臉把戲之後套出敵人實情,馬上遭遇變故一同火併大戰,目標逃脫,伊森不得不立刻跟隨導航狂奔追逐,最終功虧一簣。這麼曲折的故事,僅發生在半個小時之內。

毫不誇張的說,光是這些內容,拍一部電影也足夠了。

雖然這些橋段設定,不乏刻意「沒有困難也要製造困難」之嫌,但最大的優勢就是保持了該系列快節奏毫無尿點的特色。所以《碟中諜6》近兩個半小時的片長,幾乎一氣呵成。

不僅高潮迭起,而且經歷任務變故(失敗)、角色定位臨時變化(假扮他人)、遭遇新的難題等等,導致信息量極大,節奏極快,建議映前上廁所,映中別玩手機,否則錯過關鍵信息,看不懂怨不得別人。


▲倒計時開始才是開始

最後,「倒計時開始才是開始」是《碟中諜》系列的一貫特徵,就像每部開場那引燃的導火索一樣,把引線啟動之後才開始「任務」。

比如第四部導彈發射之後才開始解碼,第五部和本片一致,炸彈引線開啟之後才開始拆炸彈,而且本片最後還是個「三重任務」,跟《盜夢空間》穿越3層夢境的kick一樣,三重任務必須同時完成,才叫刺激。

這樣設定特色,就不用多說,本來節奏就很快,而且還是限時任務,這樣更是緊張到透不過氣來的爭分奪秒,極大的刺激了觀影效果,這就是好萊塢頂級娛樂體系的高檔享受,你可以說這樣的設定很刻意,但絕不能否定非常爽快的即時觀感。


▲Updown:玩命實拍

無需多言,從第二部攀岩開始,就是該系列的一貫賣點,所有人都在提,我這裡就不浪費口舌了。

只是提一下:阿湯哥式「不要命」,是有特徵的,就是updown——要麼朝上爬,要麼往下跳。

縱觀6部《碟中諜》,每部里至少要保留其中一種,第四部「Down」的任務交給了鷹眼,第五部和第六部,每集里兩種都有!

▲《碟中諜5》趴飛機上天,跳大巴入水;

▲《碟中諜6》極限開傘,爬佈道岩。

要麼上要麼下,或者上下都有,實惠管夠!

然後,還要感慨一下,阿湯哥這種堅持實拍幾乎不要命的「玩法」,不但是電影賣點,也算是一種執念。他這種不要命的行為,不同於成龍那種「玩命」,對技術水平和身體素質有著高度要求,年齡大了之後想玩也玩不成了。阿湯哥這裡,在技術和工具手段的輔助下,玩得是真正的極限運動,要求的是膽量和魄力。

就像第二部的攀岩和第五部的扒飛機,在幕後花絮里,我們都知道阿湯哥身上有著安全纜繩,幾乎不會出意外。但即便如此,你敢這樣做嗎!

還記得《碟中諜2》的花絮DVD中,吳宇森在拍攝伊森攀岩這段時,導演自己都不敢看監視器,又不是自己在底下吊著,但比自己攀岩還緊張,那麼高的地方懸著,太嚇人了。所以當《碟中諜6:全面瓦解》中阿湯哥離地小於700米開傘,親自開直升機的穿越山澗時,靠的是多麼大的膽魄了。

湯姆·克魯斯的極限在哪裡?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只要阿湯哥還能動,「膽大包天」的他就能去完成任何一個我們無法想像的「不可能的任務」,希望我們的小心臟能承受的住。

這就是為什麼我說湯姆·克魯斯與《碟中諜》系列,就好比菲爾·傑克遜與「三角進攻」了。

都是獨一無二,除了他之外,誰都玩不轉。IMF是一個團隊,就像一支球隊一樣,隊員各司其職。但其中都有一個無可替代的超級球星。伊森·亨特,就像公牛的喬丹,湖人隊的科比一樣,總能在關鍵的時刻出現在最關鍵的位置,靠著一己之力,絕殺比賽。


彩蛋1,眩光畫面

說下本片的畫面感,細心的小夥伴會發現,《碟中諜6:全面瓦解》的畫面,有著大量眩光效果,這樣的效果影迷並不陌生,正是本片的另一位製片人J·J·艾布拉姆斯的特色。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星際迷航》和《超級八》,艾布拉姆斯對眩光效果的迷戀,就像邁克爾貝對爆炸的態度一樣,都成為其個人標籤了。

這樣的效果,之前在艾布拉姆斯自己執導的《碟中諜3》里有過出現,但很少,之後就再也沒有了。本片的導演克里斯托弗·麥奎里,再上一部里也沒有使用這種效果,但在《碟中諜6》中這樣的眩光效果突然出現了,只要是夜間戲,尤其是開場,高光背景、逆光效果那叫一個足,白天戲份中,追車戲裡車還開著遠光燈!比《碟3》里更泛濫。

效果嘛,意外的不錯,也是個人觀點,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對於本片這樣偏於傳統的特工片里,出現如科幻片一樣的眩光效果感覺如何。

PS,本片的攝影指導羅伯·哈迪(Rob Hardy),算是新人吧,是《機械姬》和《湮滅》的攝影。


彩蛋2,動作指導

電影里洗手間那場戲,跟阿湯哥和大超對打的那位,是本片的動作指導楊亮(Liang Yang),中國人,黑龍江雜技團出身,也學過武術,在世界巡迴演出,後來在倫敦成立了自己的雜技團。

今這位在好萊塢擔任動作指導和特技演員,偶爾客串一些動作高手之類的,主要是在幕後。包括跟艾布拉姆斯合作的《星球大戰8》和《俠盜一號》等等,《碟中諜5》里也有這位,也是本片的動作指導,而且串了一個角色,出場不到3分鐘,結果乾趴下兩位大咖。


歡迎關注個人微信公眾賬號:

dreamcrowfilm


其它回答得夠多了,這裡補充兩名演員。

第一個,碟中諜應該是近年少數大銀幕塑造了不少漂亮,帥氣,英俊,冷酷女性角色的電影了。中情局女上司,和伊森前妻不提,女主角和歐洲鄧紫棋,真是又美麗,性感,帥氣又冷酷。

第二,從開始《碟中諜6》宣布大超加盟,相信不少觀眾都非常期待大超在這部片子里的表現。說句實話,大超表現當然也不錯,卻在中途被其它配角搶了不少戲份。

一位是上圖的巴黎女警妹子,一頭漂亮的金髮,五官也漂亮得不行。尤其是一雙大眼睛,感覺會說話似的。也難怪看到要香消玉殞,伊森毫不猶豫將反派幾名手下給斃了。隨後伊森摸人家臉,小女警眼神含情脈脈的。

這倒讓本人想起第五部還是第四部,開頭有位英國特工妹紙,也是漂亮得不行。結果出場沒有多久,直接領了盒飯。這位女警妹紙沒有領盒飯,還有下一部不知道有沒有戲份,也是有些期待呢。

另外,沒有找到這位法國小女警演員資料。

第二、華人動作指導一挑二擊敗阿湯哥和大超

《碟中諜6》動作戲有多精彩不用多提,但看過片子的人,相信都很難忘記這場廁所動作大戰。這種特工動作片,按照尋常套路,這種小配角反派,莫不是被主角當npc數據,隨意就收拾掉了,然後拿到情報一類。

本片非但反了套路,動作戲拍得非常精彩,感覺超過《真實的謊言》。小反派一挑兩位美國頂級特工,非但沒有打輸,而且完虐對方。本人觀看的時候,整個影院一邊屏氣凝神一邊都笑瘋了,旁邊還有人驚呼媽賣批沒打贏。

另外,過程中就覺得這位演員一招一式,很像中國功夫。查過資料發現,這位小反派動作演員名叫楊亮,確實是純正的中國人,來自中國黑龍江哈爾濱。身份與陳虎有些類似,是一名華人動作指導。

楊亮在《星戰7》《俠盜一號》里當過暴風兵,《星戰8》龍蝦護衛兵的替身兼動作指導,在不少好萊塢大片裡面當過替身,也是這些大片的動作指導之一。如果再延伸遠一點的話,國內動作片的衰落,便與人才流失有關。

在97香港回歸過後,香港電影因為市場原因迅速衰落,當時內地市場也沒有發展起來,以成龍為首等華語動作片精英人才,便隨成龍等人大舉到了好萊塢。但與成龍等明面的演員發展不佳,或者年齡大了再回歸華語電影不同。

這些華語動作片精英人才,有不少人在幕後站穩了位置。他們雖然沒有前輩袁和平等人那麼大知名度,但近年大多數出眾好萊塢動作大片,如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王牌特工》等等,都有他們在幕後打造動作。

2012年過後,隨著內地電影市場快速崛起,國內影視公司也挖了一部分人才回來,比如《綉春刀系列》動作指導桑林,便在好萊塢拍過《敢死隊》等片,再到《海上牧雲記》動作指導張鵬,好萊塢作品有《王牌特工》《海扁王》等。

本片這位小反派配角,卻非常搶戲的楊亮身份也是如此。最後希望國內影視產業更有更優秀髮展,吸引優秀人才歸國,貢獻更多優秀的作品。

另外:楊亮在《碟中諜6》的出演,也與基努.里維斯和陳虎的關係有點像,雖然沒有像里維斯扶正真正拍片,但本片這個角色是阿湯哥為他爭取來的。


亨利·卡維爾作為超人的扮演者在MI6結尾處被直升機的熱油噴傷了右臉,讓後給了他的臉一個特寫。

我覺得這是一個DC梗——雙面人


1.

《碟中諜6:全面瓦解》看了兩遍,一次是配音版本,一次是英文版本。

沒辦法不為片中刺激的場面而沸騰。

《碟中諜》找到了一個系列動作電影可以傳承下去的基本美學邏輯,就是老式的實拍。

所以,觀看時的酣暢,一方面來自於視覺刺激,一方面也來自這些視覺衝擊全部是實拍的心理暗示。

同時,湯姆·克魯斯的搏命精神,和世界巨星這個名詞撞擊後,生成新的力量,也為觀看時的酣暢,添了一勺鹽。

就連動作之外的視覺鏡頭也不遑多讓,伊森和白寡婦談話時,與身畔埃菲爾鐵塔的構圖;囚車裡,水漫上來的鏡頭,都令人窒息般的驚艷。

2.

《碟中諜》也滿載著這個系列或者這種類型電影的原罪。

首先是造神運動的旁落。

到了《碟中諜6》,湯姆·克魯斯的臉被導演貼心地放置到各種逆光里,或者是各種玻璃後面。

這種和時間對抗的舉動,除了在臉部動手腳,在身體上也沒少花心思。一次次突破極限,一次次製造奇觀。

《碟中諜6》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已經不是電影的功勞,而是體育的魅力。

在影片里,湯姆完成了鐵人十項全能, 汽車、摩托車、飛機、跑步、搏擊等等,體育精神等同了電影精神。

拍電影變成了體育競技,那麼觀眾從影片中獲得的,體育刺激就難免大於電影的感召了。

主人公被各種逆光和玻璃,雕塑為古希臘雕像後,就像隊友堅信伊森「可以的」一樣,觀眾觀看時,就失去了對人的心理共振,而只剩下對奇觀的刺激期待。

因為神,不需要擔憂,只需要你考慮用什麼姿勢膜拜即可。

3.

作為一部間諜電影,《碟中諜》不是把事情講清楚而是搞複雜。

設置正反兩方面對立之外,有亦正亦邪的白寡婦,有忽敵忽友的伊爾莎,就連一起聯手辦案的幾個人,也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目的,互相幫助,也互相鉗制。

而且,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互相幫助,什麼時候互相鉗制。

電影只需要觀眾記住,去找鈈核就對了。中途發生的各種事,出現的各種人,只要記住碟中諜小組都能搞定,你只需要去仰視。

電影要讓你記住的是炫酷鏡頭,而不是諜戰電影的事的脈絡。

4.

電影一方面要告訴觀眾,碟中諜小組是頂尖的專業間諜團隊,一方面要用最白痴的鏡頭和情節設定,告訴觀眾發生了什麼。

鏡頭不是為了諜戰的需要,而是為了觀眾的需要。

如定位手機放在咖啡廳桌面上,手機屏幕顯示定位中。如飛機上拉升的語音提示。

如為了向觀眾普及相關知識,在引爆裝置前,隊友之間發生了一些對話。一方向另一方普及裝置的基本知識。如果一個頂尖間諜,在引爆之前才去了解這麼基本的知識,這個間諜怎麼好意思叫間諜?

一方面在盡量專業,一方面在盡量白痴。

影片開頭那個調虎離山就幼稚得令人髮指,雖然後面一直圍繞這個失誤而展開故事,這一設置也有為了強調碟中諜團隊員之間感情的因素,但間諜最低級的錯誤就是感情用事了吧。

一個行業有一個行業的基本守則,犯白痴級別的錯,是不可原諒的。

5.

為了刺激,不顧邏輯。

伊森和安格斯最後懸崖邊的肉搏,為的是爭奪一個關鍵道具,就是那個遙控裝置。

從伊森的角度講,搶到遙控裝置,摁下按鈕,然後再專心對付安格斯。安格斯當然也知道,那麼他只需要把遙控裝置踢下山崖,就可以專心對付伊森了。

但一方忙於搶裝置,一方忙於揍人。這仍然是電影邏輯和實戰邏輯之間的偏差。

用電影去表現諜戰,專業性是看點,也是原罪。【本文源自公眾號的阿郎看電影】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