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跨界見真章》)2004年,他憑藉熱播劇《家有兒女》中“夏東海”這個角色一炮而紅,讓“國民老爸”的形象深入人心。

  經歷了一陣作爲演員的低潮期後,他又轉型爲在創作中有更多話語權的編劇、導演角色。直到2017年,他憑藉熱播劇《人民的名義》,再次以製片人的身份活躍在公衆的視野中。

  他就是從演員跨界導演,而後再次跨界製片人的高亞麟。

  3月30日,在即將播出的商業訪談節目《跨界見真章》第二季中,高亞麟做客現場,和主持人章豔一同暢談他兩次轉型的跨界人生,深入剖析了他多年來觀察到的國內影視產業現狀。

  高亞麟的第一次轉型,是從演員轉型導演。他告訴主持人章豔:“我從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表演畢業後,分配到了空政話劇團,此後就跑了五年的龍套!沒人找我演戲,當時想了想只剩考導演專業這一條路了。”

  他坦言,轉型的第一個原因是爲了生存,第二個原因是自己生性不喜歡跟着別人“混”,更願意作爲導演統率劇組。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見了一堆“不靠譜”的導演,“覺得自己學一學可能比他們還行”。

  從那個時候開始,高亞麟就已經慢慢發現國內影視行業的一些亂象,比如知識產權保護並不完善、明星演員天價片酬、製片人手握資本卻不懂專業等。

  高亞麟對主持人章豔說:“我就發現一個問題,很多製片方給予的知識產權保護不是很完善,良莠不齊。比如說我是一個導演,創意是我的,結果給了一家公司,但他們可能隨意地改來改去,在上面搭盤子,我就覺得這事特別荒唐。”

  2015年,空政話劇團解散,高亞麟也面臨轉業退伍的局面,站在人生與事業的十字路口上,他也愈加渴望成爲主導創作的操盤手。就在這個時候,他遇到了現在的合夥人沈振,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開始屬於自己的第二次轉型,成爲了一位製片人。

  公司成立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的投資和製作,當時這部沒有“明星”的作品曾遭遇大規模撤資,高亞麟毅然決定救場,從2000萬增資至4000萬。面對大概率“首戰告賠”的風險,高亞麟安慰合夥人:“這戲肯定好,這是毫無疑問的。”

  本以爲是賠本賺吆喝的戰略投資,最終卻讓高亞麟和沈振迎來了創業公司的“開門紅”。高亞麟作爲製片人操盤的第一部作品就能脫穎而出,背後依靠的還是“專業”二字。

  高亞麟告訴主持人章豔:“在我的價值體系裏,不會因爲某個演員去製作一部戲,我最先考量的一定是編劇想寫一個什麼樣的作品,這個作品有沒有意義和價值,又或者是因爲一個導演想要去表達這個作品,我纔會投。”

  顯然,“明星”是身爲製片人的他最不看中的一個環節,他強調:明星是明星,好演員是好演員,“你可以當明星,但是你要會演戲。否則你拿着‘演員’片酬的時候,虧不虧心?”

  所以,無論對投資劇本,還是選擇演員,製片人都絕非是僅僅扮演一個投資人的角色。“他一定是懂行的人,他要來確定編劇、導演、演員,整個投資的規模、市場的規模,以及回報,這是一個完整的項目。製片人是非常重要的。”

  但面對主持人章豔關於“製片人專業性”的發問,高亞麟也坦言自己還不夠專業。

  那麼,轉型製片人之後的高亞麟,如何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性?面對當下的影視產業環境,他又如何堅守自己的方式佈局產業?

  3月30日(週六)晚22:46,鎖定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一起探索高亞麟的跨界人生。

相关文章